最近瀏覽

流離失所──寮屋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香港的人口隨着二次大戰結束而上升,加上1945至1949年間中國内戰爆發,導致大量人口從内地來港避難,房屋供不應求。由於不少唐樓在戰爭中已被破壞,房屋供應數量有限,使租金變得昂貴,新移民只好自行搭建或租賃寮屋棲身。當時深水埗區便建有大量寮屋,如大埔道村、白田村、福華村和石硤尾村等。
寮屋設計簡陋,通常以鐵皮為頂,木板建牆,故通稱「木屋」。其基本設施非常貧乏,水電供應欠缺,生火器具簡陋,而且房屋密集,建材易燃。居民還不時飽受水浸、山泥傾瀉、火災等威脅。1953年12月,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當時約四萬人即時無家可歸。政府為安置居民,於災場附近築建了多個單位相連的臨時雙層平房,並以當時的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為「包寧平房」。此次事件促使政府積極處理寮屋問題,清理木屋,建立徙置區以安置居民。
流離失所──寮屋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香港的人口隨着二次大戰結束而上升,加上1945至1949年間中國内戰爆發,導致大量人口從内地來港避難,房屋供不應求。由於不少唐樓在戰爭中已被破壞,房屋供應數量有限,使租金變得昂貴,新移民只好自行搭建或租賃寮屋棲身。當時深水埗區便建有大量寮屋,如大埔道村、白田村、福華村和石硤尾村等。
寮屋設計簡陋,通常以鐵皮為頂,木板建牆,故通稱「木屋」。其基本設施非常貧乏,水電供應欠缺,生火器具簡陋,而且房屋密集,建材易燃。居民還不時飽受水浸、山泥傾瀉、火災等威脅。1953年12月,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當時約四萬人即時無家可歸。政府為安置居民,於災場附近築建了多個單位相連的臨時雙層平房,並以當時的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為「包寧平房」。此次事件促使政府積極處理寮屋問題,清理木屋,建立徙置區以安置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