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Pre-war IndustryIndustry TopicsImperial Preference
特藏戰前工業工業主題英聯邦特惠稅
英聯邦特惠稅

背景


英聯邦特惠稅是英國實施的一種舉措,旨在於英帝國屬地範圍建立一個特別貿易區,對區內原產的製品給予入口優惠,所有外來產品則須繳付關稅。加拿大率先於1897年推行有關措施,對英國製造的產品給予優惠;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土於隨後10年亦相繼加入行列,實行相同措施。不過,英國在自由貿易的原則下,直至德國和其他國家唾棄英國產品後,才開始全面推行其實行上述體制。1917年,英國實行徵收入口關稅,並向某些英屬殖民地產品給予優惠。

全球大蕭條下,各國實行保護主義


全球經濟蕭條,促使英國於1931年按照產品估值,向所有入口產品徵收10%稅款。如英屬殖民地產品內含25%的「帝國成份」(英聯邦領土出產的原料或勞工價值),則可免稅。1932年召開「渥太華會議」,決定採納英聯邦特惠稅。這個體制最初對香港的影響輕微。加拿大對英國和不少英屬殖民地給予優惠,卻置香港於門外,認為中國產品或會利用香港開放港口的特質,藉此魚目混珠,把本身產品透過香港付運海外。結果,香港製造的英泥和精製糖須繳付最高的稅率,旋即失去了產品在加拿大的競爭優勢,可幸當地只是一個屬那些產品一個較小的巿場。

英聯邦特惠稅的施行


至1932年特惠制的影響才全面浮現。規例變得愈加嚴格。1933年,大部分入口產品須展示內含50%的帝國成份,才可符合關稅優惠的資格 。證明成份的要求亦變得愈加繁瑣,必須接納英國海關設下的複雜程序,才可取得成份來源的證書。香港廠商更須向出入口部門註冊,並由註冊會計師管理公司的會計賬目。

對香港製品的影響


這個體制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由於日本製品出口至英國及其屬地要支付高關稅,特惠稅因而促進了港製膠鞋、襯衣、汗衫和襪類等產品出口至英聯邦地區。 港產膠鞋的原料幾乎全來自馬來亞,帆布鞋的原料來自英國,輕易達到50%「帝國成份」的要求。單就1935年的情況來說,香港出口至英國的帆布鞋和膠鞋總數高達250萬雙,1938年更升至700萬雙。手電筒和電池業亦受惠於英聯邦特惠稅,增長快速。

不過,香港紡織業的原料主要來自非英國屬地,隨着英聯邦特惠稅實施,該行業的發展反而備受困擾。1937年,英國政府頒佈條例,勒令所有純綿及人造絲或混織製品如要獲享關稅優惠,布料必須在英帝國範圍內完成紡紗、編織和加工的程序。換言之,有關原料必須屬於百分百英國製造,連同未加工的棉花亦需在英帝國種植而成。香港廠商聯袂向英國政府請願,力陳箇中難處;後來他們聽取了商會的意見後,部份廠家棄用中國和日本的紗線,轉而採用印度紗廠的出品。至於製作人造絲產品的廠家,必須停用日本的人造絲,並以英國的出品代替,令生產成本加倍。1940年初,英國要求某些類別的港產紡織品 (主要為襪類產品和襯衣)在付運前要取得入口許可證。儘管香港廠商連番請願,英國政府仍堅持那些商品只可由英帝國的紗線製造。

新體制對英國的影響亦是多方面的。英屬自治領土和殖民地以不同條款,對不同產品授予各式入口優惠。英國和加拿大驚覺在新體制下,港製產品與本國產品競爭。1939年,英國當局有意約束港製鞋履的入口,但因戰事未曾實施管制的條例。

香港總商會擔當聯繫代理人的角色


香港總商會的角色舉足輕重,協助廠家處理有關英聯邦特惠稅的事項。商會通知廠家有關英國海關各項新法例及最新要求,代表本地廠商與香港和英國政府溝通,又建議華人廠家如何符合英國海關不時變更和混亂不清的指示。商會的周年報告內概說了會方在這方面的貢獻。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