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農曆七月
盂蘭起源
盂蘭勝會習俗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早年大多從事苦力行業,由於無親無故,生活艱苦,因此同鄉之情濃厚,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亦稱兄道弟。當有同鄉不幸去世,他們為了慰藉心靈,便按家鄉習俗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超渡「好兄弟」(孤魂),同時拜祭神靈,向祖先表達孝道,希望獲得庇祐。
中元勝會
巡遊結束後,晚上舉行祭小幽,以超渡幽魂,去除污穢。翌日(農曆七月廿二日)下午,居民將大士王像移至碼頭附近空地,是晚舉行祭大幽,地上擺放廿六份幽席,每席有水果和小食。深夜火化大士王後,居民即爭奪地上的祭品,認為進食祭祀過的東西會帶來平安。
乞求巧手
相傳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或七星娘娘,而七姐誕又名七夕節、乞巧節、七巧節和女兒節等。早在商周時期,已有牛郎、織女諸星的記錄,到漢朝出現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由此衍生出七姐信仰。
公元六世紀南朝梁人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有以下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意思指當晚如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可獲織女青睞,乞得靈心巧手。此習俗在廣東地區頗為流行,民眾稱織女為仙姐,並視之為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
七姐信仰
在香港供奉七姐的廟宇中,以坪洲的仙姊廟較為著名。該廟屹立於高台之上,只有一進,面積細小,殿內僅可容身兩人。殿前有一拜亭,給善信擺放供品。平日該廟香火不多,到七姐誕也只有數十居民前去拜祭,可見此風俗正走向衰微。
拜七姐通常在晚上舉行,坪洲人習慣在七姐誕的前夕,即農曆七月初六晚到仙姊廟賀誕。參拜者以中年婦女居多,有些帶同女兒到來,希望下一代維繫這個傳統。問她們心裏祈求什麼願望,大都說平安和順景,姻緣一事未宣之於口,不知道還是不是她們心中最主要的訴求。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盂蘭起源
盂蘭勝會習俗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早年大多從事苦力行業,由於無親無故,生活艱苦,因此同鄉之情濃厚,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亦稱兄道弟。當有同鄉不幸去世,他們為了慰藉心靈,便按家鄉習俗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超渡「好兄弟」(孤魂),同時拜祭神靈,向祖先表達孝道,希望獲得庇祐。
中元勝會
巡遊結束後,晚上舉行祭小幽,以超渡幽魂,去除污穢。翌日(農曆七月廿二日)下午,居民將大士王像移至碼頭附近空地,是晚舉行祭大幽,地上擺放廿六份幽席,每席有水果和小食。深夜火化大士王後,居民即爭奪地上的祭品,認為進食祭祀過的東西會帶來平安。
乞求巧手
相傳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或七星娘娘,而七姐誕又名七夕節、乞巧節、七巧節和女兒節等。早在商周時期,已有牛郎、織女諸星的記錄,到漢朝出現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由此衍生出七姐信仰。
公元六世紀南朝梁人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有以下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意思指當晚如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可獲織女青睞,乞得靈心巧手。此習俗在廣東地區頗為流行,民眾稱織女為仙姐,並視之為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
七姐信仰
在香港供奉七姐的廟宇中,以坪洲的仙姊廟較為著名。該廟屹立於高台之上,只有一進,面積細小,殿內僅可容身兩人。殿前有一拜亭,給善信擺放供品。平日該廟香火不多,到七姐誕也只有數十居民前去拜祭,可見此風俗正走向衰微。
拜七姐通常在晚上舉行,坪洲人習慣在七姐誕的前夕,即農曆七月初六晚到仙姊廟賀誕。參拜者以中年婦女居多,有些帶同女兒到來,希望下一代維繫這個傳統。問她們心裏祈求什麼願望,大都說平安和順景,姻緣一事未宣之於口,不知道還是不是她們心中最主要的訴求。
- {{0 + 1}}
- {{1 + 1}}
- {{2 + 1}}
- {{3 + 1}}
- {{4 + 1}}
- {{5 + 1}}
- {{6 + 1}}
- {{7 + 1}}
- {{8 + 1}}
- {{9 + 1}}
- {{10 + 1}}
- {{11 + 1}}
- {{12 + 1}}
- {{13 + 1}}
- {{14 + 1}}
- {{15 + 1}}
- {{16 + 1}}
- {{17 + 1}}
- {{18 + 1}}
- {{19 + 1}}
- {{20 + 1}}
- {{21 + 1}}
- {{22 + 1}}
- {{23 + 1}}
- {{24 + 1}}
- {{25 + 1}}
- {{26 + 1}}
- {{27 + 1}}
- {{28 + 1}}
農曆七月
盂蘭起源
盂蘭勝會習俗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早年大多從事苦力行業,由於無親無故,生活艱苦,因此同鄉之情濃厚,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亦稱兄道弟。當有同鄉不幸去世,他們為了慰藉心靈,便按家鄉習俗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超渡「好兄弟」(孤魂),同時拜祭神靈,向祖先表達孝道,希望獲得庇祐。
中元勝會
巡遊結束後,晚上舉行祭小幽,以超渡幽魂,去除污穢。翌日(農曆七月廿二日)下午,居民將大士王像移至碼頭附近空地,是晚舉行祭大幽,地上擺放廿六份幽席,每席有水果和小食。深夜火化大士王後,居民即爭奪地上的祭品,認為進食祭祀過的東西會帶來平安。
乞求巧手
相傳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或七星娘娘,而七姐誕又名七夕節、乞巧節、七巧節和女兒節等。早在商周時期,已有牛郎、織女諸星的記錄,到漢朝出現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由此衍生出七姐信仰。
公元六世紀南朝梁人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有以下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意思指當晚如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可獲織女青睞,乞得靈心巧手。此習俗在廣東地區頗為流行,民眾稱織女為仙姐,並視之為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
七姐信仰
在香港供奉七姐的廟宇中,以坪洲的仙姊廟較為著名。該廟屹立於高台之上,只有一進,面積細小,殿內僅可容身兩人。殿前有一拜亭,給善信擺放供品。平日該廟香火不多,到七姐誕也只有數十居民前去拜祭,可見此風俗正走向衰微。
拜七姐通常在晚上舉行,坪洲人習慣在七姐誕的前夕,即農曆七月初六晚到仙姊廟賀誕。參拜者以中年婦女居多,有些帶同女兒到來,希望下一代維繫這個傳統。問她們心裏祈求什麼願望,大都說平安和順景,姻緣一事未宣之於口,不知道還是不是她們心中最主要的訴求。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盂蘭起源
盂蘭勝會習俗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早年大多從事苦力行業,由於無親無故,生活艱苦,因此同鄉之情濃厚,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亦稱兄道弟。當有同鄉不幸去世,他們為了慰藉心靈,便按家鄉習俗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超渡「好兄弟」(孤魂),同時拜祭神靈,向祖先表達孝道,希望獲得庇祐。
- {{0 + 1}}
- {{1 + 1}}
- {{2 + 1}}
- {{3 + 1}}
- {{4 + 1}}
- {{5 + 1}}
- {{6 + 1}}
- {{7 + 1}}
- {{8 + 1}}
- {{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