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特藏 全部項目 口述歷史
  • 1960年代江濱的擴充、第二代經營者的成長背景
    江濱實業有限公司最初在大角咀設廠,廠房兩千呎,1965年劉斌租入長沙灣麗昌大廈6樓,全層12,000呎,該大廈業主是他好友郭得勝和林百欣,兩人曾拉攏劉斌投資地產不果。1966年江濱在大角咀擴建廠房,面積擴至大27,000呎。1967年暴動後江濱斥資99萬元購入麗昌大廈6樓,當年公司已坐擁兩大廠房,規模冠於手袋業的同行。創業初十年江濱與彩虹營運和產品接近,只是江濱規模較大,客源較廣。由於本地市場有限,公司產品出口為主,早期要透過利豐等洋行接單,直至1975年劉的華加入公司,營運才有重大轉變。
    劉斌育有四女一子,劉的華排行第二。劉的華生於1950年代初,在港升讀小學和中學,原打算中學畢業後赴美留學,當年江濱尚處於草創階段,劉斌夫妻艱苦經營,並無十足把握支持她留學,劉的華以兼職教書幫補家用,輾轉在1968年赴美,留學時要繼續兼職賺錢,支付高昂的學費。1968年後公司生意起飛,家境才逐步改善。由於台山人普遍重男輕女,劉的華最初沒有打算繼承家業,只計劃扮演一個輔助角色。
  • 1970年代初的營業危機, 第二代接班後的革新: 市場開拓和銀行融資
    江濱實業有限公司第二代接班人劉的華在美國留學,入讀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劉的華留美期間深入瞭解美國商界,收集大型零售商的情報,父親認為供她出國留學是成功的投資。父親赴美出差時,不時經過三藩市,劉的華主動陪同父親洽商,照顧他的起居。最終她在1975年加入江濱,她入職前數年公司正經歷重大波折。1971年劉斌與南亞塑膠公司創辦人王永慶合伙在台北設手袋廠,由對方出地建廠房,江濱則從香港抽調骨幹人員赴台。1973年江濱發展如日方中,和記提出以換股形收購,最終劉斌因不捨多年經營心血而婉拒。未幾石油危機爆發,塑料漲價,台廠產量大跌,面臨營業危機,劉斌用人不善,被台藉員工虧空公款,損失慘重。同時美國不少入口商倒閉,其中與江濱往來的數名商家重組新公司,劉斌主動賒貨救濟,維持產品供應鏈的運作。因目睹父親經營困難,劉的華主動返港接任,隨即在市拓和集資兩方面推行改革:
    1.) 1970年代初手袋廠不流行直接銷售,業內不流行代工生產模式。廠家通常在黃頁登廣告,客戶從而與廠家洽談。本地廠家一般將產品售與本地和美國的貿易公司或美國入口商,再由他們轉售美國K-Mart等少數大型零售商,廠家要負擔高昂的中介費。江濱從創辦起亦奉行此種營銷手法,劉的華認為公司的客源太狹,建議父親直接與最終客戶交易,但父親認為此舉不合道義,不敢得罪入口商。適逢K-Mart亦有意直接貿易,約於1975、76年在港設採購寫字樓。劉的華主動接洽K-Mart,她參考市面流行的貨色,設計多種樣辦,再請K-Mart挑選貨辦落單,江濱從而走上自主貿易之路,經營情況好轉。自K-Mart來港設代理點後,JCPenny等大企業亦相繼彷效,此後代理公司在交易中佔主導地位,廠家要努力與之打關係。美國零售商大量落貨,以平價貨種為主,一張手袋訂單動輒70萬、80萬個,促成大規模生產,不少廠家因此發跡。手袋業大廠包括「源成」、「偉仕」、「偉雄」、「利文」等,當年同行相處融洽,彼此交往頻繁,互通消息。
    2.) 江濱從美國大企業直接交易後,流動資金的需求大增,劉的華擴大融資渠道,勸父親向大銀行借貸。劉的華慨歎銀行有如廠商主顧,當年客戶不流行付訂金,銀行貸款的批放將決定廠商生死。當年銀行不以現金借貸,廠家一般先向銀行出示客戶的落貨單,再由銀行批給信用狀或信託收據,以便廠家向原料商入貨,或支付其他生產成本。由於劉斌作風正派,長年勤於廠務,週轉困難時銀行樂意支援,例如替江濱的客戶支付貨款。
    1977年劉的華赴紐約與雅芳洽商,成功開拓雅芳的生意,江濱成為對方第一間落單的香港廠家。自此江濱業務更上一層數,因訂單應接不瑕,公司開展外發生產,將工序交託6、7間細廠負責。細廠要求預支貨款,劉斌要四處向好友借貸週轉,有時劉的華代父出面,借貸經歷辛酸。江濱與雅芳建立伙伴關係後,財力大幅改善,終於還清銀行貸款。

  • 第二代接班後公司穩步上揚、1993年江濱與法國品牌公司的合作
    1975年劉的華入職江濱實業有限公司後,公司接危為安,業務重上軌道,當年關鍵是覓得雅芳及K-Mart兩名美國大客戶。此外,公司仍保持與一些美國入口商交易,在德國亦有客戶,但訂貨量遠不及美國大客。1993年是江濱另一個轉捩點,某法國著名品牌公司主動與江濱接洽,邀請後者替其生產化妝袋等禮品。劉的華認為法國公司出價理想,訂貨量大而穩定;反之當時雅芳落貨量不穩,公司缺乏安全感,決意改變策略,以法國人為主要客戶,逐漸疏遠雅芳。劉的華認為與歐州公司合作不易,要重新適應歐州人的做事作風,例如品牌公司頻繁修改貨辦,中途多人參與批核,不像美國公司的一言堂風格,產品由落單至零售隨時長達一年時間。
    江濱與法國人合作曾面臨重重波折,主動接洽江濱的是法國公司的採購部,但市場部對此頗有微言,認為華人知識水平不足,不願與他們談生意。劉的華初次赴法洽商時遭遇冷待,不獲法國高層接見,但她堅持到底,逗留在公司耐心等候,終於以誠意打動市場部主管,該主管與劉的華言談甚歡,對她的廣博品牌知識印象深刻,亦對華人公司改觀,認為雙方有一定溝通基礎。彼此建立穩定合作關係後,對方進而要求江濱生產珠寶盒,並授意另一間合作中的盒廠,支援欠缺相關經驗的江濱。
    劉的華邀請丈夫幫忙開盒廠,總投資接近兩百萬元,丈夫原來經營手袋廠,創辦盒廠後調走部份袋廠工人。自1993年從法國公司接單後,江濱擴大設計團隊,增聘一名設計師,頻密觀察潮流產品的發展,起辦師傅亦加強新意念落實到生產的潛力,避免公司虧蝕;江濱轉型後加強工人教育,提供更嚴謹的職前培訓,確保客戶滿意品質。此外,江濱曾生產真皮產品,但因原料價格過於波動,沒有堅持下去。江濱創辦至今已達47年,現時第三代已加入公司數年,劉的華認為公司是家族心血,加上是不少員工的就業保障,希望下一代可將公司延續,即使出租廠房仍可確保相當利潤。劉的華不主動要求女兒接班,但她女兒對產品設計有興趣,主動提出加入公司。
  • 內地設廠的進程: 由廣州、上海至花都
    1979年劉斌策劃江濱實業有限公司北移生產,帶同劉的華姐弟到廣州考察,探望他舊同學和老朋友,九個月後在同伴的協助下,劉斌與廣州市區的公社大隊合作開廠,由江濱提供機器和師傅,對方為真皮銀包加工。由於穗廠只有200名工人,加上出口歐美的銀包品質要求高,江濱對穗廠的質量不滿意,劉斌考慮到上海工人手工較佳,改往上海設廠,由劉的華打點一切。江濱與上海市政府的畜產部合作,採取來料加工辦法設廠,由江濱提供機器和技術,與之合作的國營廠負責加工。上海國營廠頻密上調加工費,劉的華嘗試以誠意打動對方,但數年來無功而還,心力交瘁,最終在1984年結束合作關係,返回廣州花都設廠。江濱的花都廠房高峰期有800名工人,加上劉的華丈夫的工廠亦於1989年搬上東莞,江濱在內地可動員1400名工人,部份手袋同業在內地聘用多達3、4千人。劉的華認為生產北移進程艱辛,內地設廠的條規和程序繁複,每事講求人事關係。
    花都廠房在1984年策劃,1985年正式投產,江濱約於1年半後結束香港的生產線。港廠結束前夕只有80名工人,由於工資高而起貨慢,江濱年度虧蝕高達300萬元;當年工人老化,難在外面覓工,反觀內地工人工資低至100元,但劉的華對內地信心不足,未有一下子結束港廠,只逐步將生產轉移。江濱北移設廠後,本地的外發工序亦結束。江濱早於1970年代初已有少量工序外發,至接得雅芳的訂單後,公司廠房產能不足,適逢有山寨廠敲門問生意,江濱遂向對方提供原料和技術,將部份工序外發生產,高峰期接單的外發廠多達15間。由於外發廠承接美國訂單,品質要求不高,江濱主要考慮細廠的車工手藝,每廠只負責一款產品,避免生產和交貨的誤差。訂單實在應接不瑕時,劉的華甚至邀請規模相同的大廠幫忙,但整體而言工序外發在手袋業普不遍及,生意額較大的公司才採用此模式。
  • 創辦以今公司產品的演變、1990年代開展代工生產業務
    劉斌創業初期主要生產手袋和銀包,劉的華入職江濱後,擴大產品種類,推出不同功能和年齡層的手袋,款式日趨年輕化,例如富趣味的兒童手袋。江濱開始從雅芳接單後,推出女帽和絲巾等手袋週邊產品。江濱曾計劃發展皮帶產品,曾聘用師傅指導生產,但技術傳授成效不大,最終放棄此業務;公司又考慮生產表帶,後因利潤過低而放棄。1975年劉的華入職時,公司沒有專職設計師,她親自設計產品,直至1985年江濱才聘用第一名設計師。劉的華接班初期甚為吃力,同時兼顧設計、接單和廠務。1993年江濱與歐州品牌公司合作,開展代工生產業務,歐客對品質要求高,促使公司提升生產水平。1995年起接美國公司的代工生產訂單。
    江濱的代工生產業務主要有兩大模式。1.) 由客戶設計產品,再請江濱按該設計投產。2.) 由江濱設計產品,客戶買入設計版權,再由江濱生產,類似代工設計模式。江濱未曾發展代工設計模式,劉斌認為投資過高;公司亦曾聘請顧問,評估發展自家品牌的開支,後因推銷成本過高而卻步。目前公司以代工生產為主要業務,佔公司9成的營業額,部份品牌客戶要求隱藏合作關係,只有9名客戶願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