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特藏 全部項目 口述歷史
  • 生產線北移的背景和籌劃
    1980年代是香港工業最高峰時期。1980年代末,香港的勞動力和工廠大廈短缺,勞動成本急速上升,導致香港競爭力不足。內地改革開放,鼓勵港商北上投資,香港工廠在1980年代中期已陸續北移,集中在深圳、東莞等地。不少廠長從內地移居香港,多以家鄉為首選設廠地點。梁偉浩在香港出生,無刻意回鄉投資。1988年,梁偉浩與友人先赴深圳考察,當地很多地方為荒山野嶺,需自行開發。梁偉浩原先覓得深圳龍崗區某地點,付訂金後感開發成本過高而放棄,後來在東莞選定路邊地段,因該地段易於開發,並靠近香港。東莞政策便利設廠,收取費用較深圳合理。後來龍崗區發展理想,梁偉浩對當日放棄開發感遺憾。
  • 內地廠房的員工
    得利鐘錶製品廠的東莞廠房初期錄用港人擔任主管,在內地聘請工人。高峰期曾有25名港人派駐大陸,管理並培訓內地員工。現時只有4名港人留駐。早期內地工人多是初中畢業生,得利曾與清遠某中學合作,由該校選送畢業生入廠打工。得利廠房設施較理想,工人多來自鄉間,滿意廠內食宿。梁偉浩對內地技術員工的學歷要求較寬鬆。近年,生產流程、物料管理等職由內地大學生擔任。1993年起,得利每年在東莞理工學院設立獎學金,吸引畢業生來廠任職。現有6名獲獎人受僱,出任要職。
  • 近年內銷業務的成敗
    1992年,梁偉浩隨香港貿易發展局往內地推動零售,進駐廣州南方大廈,該大廈檔次等同香港的瑞興和先施等百貨公司。梁偉浩在廣州上下九路租舖開設旗艦店,推廣「世家」鐘表品牌。梁偉浩因有多年生產和銷售經驗,又體會到感內地市場龐大,且身任中國鐘表協會副理事長,對申請銷售配額較有把握,故大膽推動內地銷售。
    得利鐘錶製品廠以一年時間籌備內銷資金。1995年,得利在倫敦股票市場上市,並擴充東莞廠務。當年英國上市門檻較低,但香港股票市場不歡迎小公司,香港當局要求公司3年內要賺5,000萬元。
    得利鐘錶製品廠的內銷策略採用商場寄賣形式,由批發商銷售。梁偉浩因對內地市場規範和零售的經驗不足,常遭批發商取貨走數或遺失貨物。1994至1996年底,梁偉浩共損失5,000多萬元。經此失敗,得利再於1997年在港上市集資,東山再起。1997年後,梁偉浩直接管理內地零售店,以「店中店」模式在全國大城市開店25間。梁偉浩深感廠家零售經驗不足,聘請專職銷售經理(有一名主管曾在佐丹奴任職)。梁偉浩在大型商場租用20至40平方米的角落,聯合Timex、Casio、Disney、Elle、Esprit等外國品牌,銷售消閒形式手表。這角落名為「時間區」,每日收集並分析銷售情報。梁偉浩認為廣州旗艦店不適宜推銷名牌手表,自認覓錯地點。
    梁偉浩認為銷售一環實屬「燒銀紙」的業務,在1997年至2003年已耗費2億元,外國業務帶來的利潤不足夠讓他在內地「燒錢」。2003年,得利內地零售店開至450間,陳列表貨價值9,000多萬元,聘用管店、倉務的人員高達2,000人。梁偉浩有感獲利無期,無力堅持,最終在2003年,將零售業務賣給香港上市公司宜進利,該公司乃大型本地表廠。
  • 生產北移後港廠逐漸收縮
    1992/93年,得利的香港廠房全部北移,保留設計和市場部門。得利因內地和香港溝通不便,傳達信息出錯,在1997年把該兩個部門北撤,只留下會計和船運部門。現時香港辦公室只有12人。東莞廠房在1989年底正式投產,香港廠房的表殼部門率先北移。第一期營運順利後,梁偉浩又考慮內銷前景不俗,1992年再擴充內地廠房,1993年把香港廠房的裝表部北撤。1989年,香港廠房裁減約200名工人,東莞廠房請350人;1993年,香港廠房再遣散約150人,內地廠房增聘300至350人,香港廠房遣散順利。東莞廠房最高峰時期(1996年至1997年)聘用1,600至1,700人,連同全國零售人員1,600人,得利集團轄下共約3,200人。
  • 香港電池業的萌芽: 戰前創辦的主要工廠和產品
    戰前香港電池廠主要有興華(五羊牌)、蓋一(夜明牌)和永固(飛象牌),屬於家族生意形式,租用住宅地舖投產。戰前香港生產以人手作業為主;二戰後德國軍用品生產機器遭閒置,香港廠房大量引進,生產逐漸走向半自動化,例如以啤機製造鋅殼和炭芯。當時電池以紙筒包裹,包裝涉及大量人手工序。早年德國機器在香港屬機密,電池廠另設房間安置並生產,只限生產部人員進出。日本樂聲牌較早採用全自動生產,在業內首屈一指。
    戰時興華和蓋一繼續營業,規模有所擴大。興華廠房在大角咀(1951年遷至土瓜灣),蓋一廠房在木廠街。永固戰前曾在上海開廠,1949年後將香港廠房遷至台灣。1960年代,丁某在三家村創辦高力電池廠,產品註冊商標為「HW」,與興華廠名拼音相同,「HW」牌常給誤為興華產品。同期大廠有金山和金力,金山初期在香港生產9W打火機電池,曾短暫遷至台灣,後返香港在葵涌設廠,生產層疊式電池;金力創辦人陳先生在金山出身,後在大埔汀角路創業,生產層疊式電池,近年轉營電子業務。
  • 香港電池製品的演變: 圓型鋅碳電池和層疊電池
    港產電池主要分為1.5W、9W和12W三種。1.5W是圓型鋅碳電池,按尺寸分成1至5號;9W和12W分別是6層和8層的層疊電池,每層有1.5W電力。層疊電池先在德國推出,經香港行家仿效生產,於1958年至1960年在港面世,當年普遍用於電子打火機和原子粒收音機,同時可用於玩具車和煙霧器。興華和蓋一早期生產圓筒電池,佔有大部分市場。高力初期亦生產圓筒電池,但為避免與兩大廠競爭,改做層疊電池,金山亦以層疊電池為主打產品。層疊電池普及後,興華和蓋一亦加入生產行列。興華在土瓜灣道有2座廠房,分別樓高4層和6層,每層負責不同工序。
    圓筒電池和層疊電池生產原理相同,羅履和在1960年代是興華的生產部總工程師,已掌握層疊電池的技術。1958年後,大廠生產半自動化,生產金屬帽和電池殼等配件的山寨廠漸淘汰;1965年左右,這些山寨廠消聲匿跡。1960年代,電筒在農村用途廣泛,包括防盜、捕獵、收割等,而收音機、電子玩具自1960年代中日益普及,令電池的需求持續增加,同時「永備)和「槍嘜)等美國大廠停產,改用代工生產形式從香港入口電池,於是造就香港電池業的高峰期。現在電池品種日漸多元化,鹼性電池和鋰電池相繼推出。
  • 1970年代以後香港電池業的沒落
    踏入1970年代,香港電池業開始走下坡。原因:第一,內地不少個體戶開山寨電池廠,從大廠購入電池配方做包裝,出口香港和南洋,與港產電池競爭,例如廣州電池廠出產的555牌產品當年在港盛行。(不過,國產電池質量良莠不齊,部分國家禁止進口。)第二,香港工資成本上漲。羅履和在1970年代中經營國際電池廠,正面對其他行業爭奪勞工,短短幾年女工日薪從7.5元漲至12.5元,而且產品跌價,以致生意無利可圖。興華和蓋一生產規模逐漸縮小。
    第三,電池廠作業骯髒,石墨粉嚴重污染空氣,引致肺積塵等職業病,而且廠房內有不少易燃物,如紙皮和機器摩打等,又用煤氣煮蠟青,容易引起火警,政府因此收緊衞生和消防條例,這令營運成本上漲。營業環境日益不利,不少廠家重建或變賣廠房,轉營地產生意,例如興華結業後,將廠房賣給新鴻基。同期金山改為生產高檔電池,並開發電子業務;金力亦轉營電子;高力則給廣州電池廠收購,初期仍保留香港廠房,為廣州廠房做加工,令成品作港貨看待,以便享用英聯邦特惠稅的出口配額。今天香港已沒有大型電池廠。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長江製衣發展概況:廠房、工人、產品、市場
    1949年長江製衣廠在長沙灣創辦,廠址位於香港紗廠附近。最初全廠只有50、60名員工,車衣女工日薪2、3元,每天10小時工作,每週工作7天;管工(又稱「收發」或「組長」)月薪20元,獲廠方提供食宿;廠長月薪只有150元。陳瑞球感慨當年工資低廉,遠非今日可比。埋夾、車袋等工序由車衣女工負責,車衣領則限由技藝較高的男工經手,此乃昔日行規。創業之初陳瑞球已重視品質,熨衣等工序務求一絲不苟,對熨工要求嚴格,某次他聞說工人怨言,謂長江規模只屬細小,全廠規模不及廣興泰、廣隆泰等大廠的一個熨衣部,故工作要求不必如此着緊。陳瑞球自此憤發圖強,立志要超越廣興泰和廣隆泰等大廠的規模。1950年代初東南亞是長江的主要市場,公司出產的「博士牌」恤衫暢銷星加坡和泰國。當時長江布料主要從日本入口,陳氏家族另在星、泰兩地經營布舖,長江產品由家族公司代理,在當地聘請售貨員推銷。長江自1970年上市後,陳家讓出部份股權,但仍掌握大部份股份。1950年代末長江成功開拓歐美市場,最早的客戶是德國品牌公司,博士牌退居為次要業務;長江依靠高紀洋行和美最時等洋行接單,由客戶提交貨辦,製衣廠照辦生產。其後長江透過天祥洋行拓展英國市場,重要客戶包括Littlewood等。1960年代初長江在美國設立營業點,開創香港製衣業之先河。長江工人車衣手藝足以符合外國要求,產品優劣則視乎公司政策,如急於起貨時難免影響品質。1960年代初長江擴充迅速,廠房遍布長沙灣、深水埗、旺角等區,以旺角道7至9號為主力生產線。1965年長江搬入新蒲崗大有街22號現址。當年廠地以拍賣招標,底價為每呎6元,長江以60元投得地段,另加建築費每呎20元。大有街廠房聘有員工曾高達3000人,現時只剩下70、80名工人,大部份生產線已轉移外地。
  • 1960年代長江製衣發展西裝生產和開拓美國市場
    長江製衣以生產恤衫為起步,其後推出西褲和外套,約1960年代初發展西裝生意,開創本地製衣業之先河。當年西裝大多由裁縫度身訂造,本地製衣廠並無出產;環顧亞洲製衣工業而言,韓國是較早生產出口美國的西裝。陳瑞球為拓展公司生意,不惜高價聘請美國師傅,在廠內建立西裝生產線。該師傅於美國製衣廠出身,在長江每日支薪港幣700元,合計月薪超過2萬元,當年身為董事長的陳瑞球每月亦只支薪1千餘元。除了美國師傅外,長江亦邀請本地裁縫做顧問。西裝生產有別於恤衫和西褲,上領和開鈕門等工序有異,長江在旺角道廠房增設西裝部,購置西裝專用衣車,並重新培訓車衣工人。針對本地的成衣市場,長江製衣在中環娛樂行成立西裝門市,聘用銷售員促銷;陳瑞球同時發展美國市場,他採納銷售員的建議,在美國開設門市部,是最早赴美銷售的香港廠家之一。由於1960年代門市的成功,長江隨後自創馬獅龍品牌,進而大舉收購歐美時裝名牌,將零售業務發揚光大。
  •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長江製衣生產線的轉移情況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香港製衣業的高峰,當時陳瑞球曾在製衣業廠商會與林根成共事,先後任職副會長和會長共十餘年。1980年長江在無錫投資紗廠,不少中港高官曾到廠參觀。廠內設紡紗、織布和製衣部門,出產的幼紗多數供應其他工廠;紡紗業全盛時全港計有80萬支紗錠,現時無錫紗廠已有50萬支紗錠。1980年代中後期,美國收緊針對港產成衣的配額限制,長江曾到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斯理蘭卡等地設廠,避開美國的配額限制。1990年長江收購香港紗廠旗下的香港織造有限公司(Hong Kong Knitters Limited),開始出產針織成衣,在此之前長江只出產梭織成衣,針織成衣交予外發廠生產。收購後數月,長江將香港織造的生產線北移番禺,當時內地成功爭取美國成衣配額,吸引陳瑞球將成衣生產北移。香港織造全資由香港紗廠擁有,被長江收購前已採取一條龍式生產,同時織布、漂染和製衣,產品以外銷為主,客戶包括Burberry等品牌公司。現時長江有不少客戶是品牌公司,例如Nike、Hugo Boss和Marc Jacobs。陳瑞球感嘆現時生產成本上漲,經營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