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1-2580 項結果,共2591項結果 , 0.019s
縮小搜索條件
資料類別:聲音 

找到相关结果约 2591条,用时0.019秒
夏松芳與友人合營的小型染廠先發展染布業務,在青山道設立廠房。後來購入織布機並擴展至織布業務,由生產化纖布類開始,因化纖布類的工序較簡單、易管理。及後所生產的布種日趨繁複,需要不斷投資新設備以追及時代發展,亦需要較多資金來擴建廠房和更新機器。籌集足夠的資金便成為經營製造業重要的環節。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09-11-17
戚務華在南海紗廠的學徒工作,學習燒焊、電工、紡織機器,即機械修理及保養工作。他在中央紗廠搬廠時曾協助裝配布機,完成搬廠事項後,由於中央紗廠布廠沒有空缺,便離開中央紗廠。南海紗廠先有紗廠,其後才有布廠。他在紗廠、布廠都曾受學徒培訓,但對布廠機器較熟悉。故此,在任職南海紗廠期間,協助中央紗廠裝設機器。中央布廠開始時,他亦有到場協助,但都是在南海紗廠放工後才去。不過,南海紗廠老闆不喜歡戚務華到中央幫手,南海紗廠的廠長知道後便不准他再往幫手。中央紗廠的廠長的謝德良先生便邀請戚務華到中央工作,所以戚務華便離開南海紗廠。戚務華認為由南海紗廠轉職至中央紗廠因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0-10-06
區坤祥父親在深水埗住家樓地下設山寨針織廠,位於福華街與石硤尾街交界。父親是1950年代香港少數的針織機師傅,這類師傅大部份來自廣州。父親的山寨廠生產胚布,客戶是深水埗、長沙灣的小型製衣廠,大多設於4、5層高的住宅大廈樓上,這些製衣廠在單位內放置衣車,面積由幾百呎至一千多呎不等。這類大廈一般沒有電梯,送貨的苦力以人力抬布上樓。小型製衣廠分住家和正規兩種。住家廠多由夫妻檔合作經營,丈夫負責裁床,妻子帶領女工車衣,主要出產本銷成衣,同時在單位內接批發生意。正規的製衣廠佔用2至3層,生產規模較大,車衣、裁床、包裝等工序齊備。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09-07-23
戰後政府發起成立各區街坊會,華民政務司署的李孑農與許讓成和鄧啟相熟,邀請他們成立街坊會,由政府提供會址。1949年伍江參與成立油麻地街坊會,政府規定各區街坊會的法定人數是101人,包括理事和監事成員,深水埗街坊會曾因當選人數未達標而有訟事。油麻地街坊會首屆理監事成員包括伍江 (光光攝影院東主)、戴月波(普慶戲院東主)、黃大昭 (吳松街旅店東主)、鄧啟 (建築業)、黃啟東 (中國新聞社記者)、蕭鏗然 (吳松街立人學校校長)、許讓成 (新樂酒店東主)、潘振明 (在新界經營醬園)、呂漢源 (在新界經營醬園)、梁疊綿父子 (靜心學校)、龍子祥 (功夫、跌打師傅)、梁醒波 (伶人)、鳳凰女 (伶人)等人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1-03-11
郭容對各種信仰兼容並蓄,既不刻意排斥,也不狂熱追隨。她的大孫女在大角咀詩歌舞街的劉皇發中學就讀,平日郭容攜孫上學時,途經九龍殯儀館,她沒有拐路規避。郭容自覺一生人按良心做事,認為若平日不作虧心事,就不必畏懼鬼神。她在電影公司做茶水時,有次大隊在荒野拍戲,同事勸戒郭容到佛堂上香,祈求平安,她亦從善如流。她最重視祭祖,奉守慎終追遠精神。每年七月她在住所樓下燒街衣,但不一定在農曆七月十四,一般在前後數天,子媳亦往幫忙。春節時她間中拜車公行大運,但不常到黃大仙廟拜神。有時又到天主教堂聽道,如尖沙咀玫瑰堂和石硤尾聖芳濟各堂。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1-02-16
摩托工人夜校的同學較少往來,工人為口奔馳,工作地點不固定,在沒有電話的情況下聯絡困難,一般只在見面時才談天。夜校的同學從事五金、塑膠、泥工等行業,英姐感慨泥工勞力付出很大: 「香港係佢哋捱出嚟!」當年工廠不流行,很多人做泥工,替香港起樓和開山。父親只做了半天,便捱不住而放棄當天的工資。母親亦做過泥工,從早到晚擔泥頭。英姐認為做工廠較輕鬆,但工廠工資與泥工收入相若。 工人夜校的老師關心學生,如有同學不上學,有時老師聯同學生家訪。當時夜校10點放學,班長和行長要留校開會,討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0-04-29
顏福偉認為和興積下的福德,令和興和產品長壽。父親顏玉瑩管理和興時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回饋社會;顏福偉學習父親,投入公益活動;和興以產品贊助不同福利機構。顏福偉強調,現在的年代,和興要持續發展,除了回饋社會,還須肩負社會責任,在生產、銷售等不同方面實踐環保。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0-12-01
1939年黎耀佳生於香港,家住灣仔皇后大道東(胡忠大廈現址),成長於普通人家。祖父和父親從事泥水業,替人打造麵包爐灶。和平後接受家庭教育,由父親傳授《三字經》,1947/1948年入讀灣仔勵群學校,讀至小三離校,隨父親做泥水工作。1957年搬往九龍居住。1959年入職美資公司「永備」,1963年到荃灣的工廠做工,1972年任職工廠倒閉,隨後替受聘為琴記布行老闆的司機,半年後獲老闆安排下轉行布業,至2006年退休。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0-02-08
1957年黎耀佳入職永備公司,由於公司津貼半數進修學費,加上需要為公司西人翻譯,於是入讀佐敦道玫瑰堂英文夜校,但他沒有爭取晉升的打算。上英文課時學生要輪流朗讀字典,黎耀佳曾因接不上被罰企。黎耀佳家中不信基督教,代代祖傳拜祖先。 在玫瑰堂夜校讀過幾個月後,他按同學介紹,轉往太子道西聖德肋撒堂夜校,正值五七暴動(1957年)。該校有英文、聖經、歷史等科目,英文教科書用Oxford New Method。夜校設有多班,在教堂內上課,課室有桌椅和黑板。夜校老師是華人,老師照本宣教,學生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0-02-08
1972年起黎耀佳任職琴記布行,琴記在行內屬中型布行,主要客戶是本地製衣廠,1970年代客戶集中在葵涌和荃灣,當年較少與內地製衣業往來。琴記向製衣廠供應各種布料,例如牛仔布、燈心絨、尼龍、印花布、恤衫布、TC布 (即Terylene Cotton滌棉布)、扯布和帆布等。琴記將成品布售與製衣廠前,一般先自行購入胚布,交由染廠漂染,再經縮水、開毛等後期工序;有時布行染紗不染布,先買棉紗交染廠染紗,紗染好後再交布廠織布。由於工作關係,黎耀佳經常與本地大小染廠打交道,大廠包括中國染廠、華南染廠、太平染廠、香島染廠,細廠則分佈在荃灣、牛池灣、元朗等地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