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969 項結果,共969項結果 , 0.019s
縮小搜索條件
關鍵字source=exhibitions 

找到相关结果约 969条,用时0.019秒
早期的恐怖片多是围绕着「鬼怪」为题材,配上阴森的场景或音响,吸引观众进场。到了1960、1970年代,荷里活的《魔鬼怪婴》(Rosemary's Baby 1968)、《驱魔人》(The Exorcist 1973)、《凶兆》(Omen 1976)等影片在港上映,以惊悚气氛营造恐怖感觉,大受欢迎。影响所及,邵氏也揉合传统民间风俗、迷信、惊吓、超自然及动作等元素,推出桂治洪导演的《鬼眼》(1974)及《邪》三部曲(包括《邪》 (1980) 、《邪斗邪》 (1980)、《邪完再邪》 (1982))和何梦华导演的「降头三部曲」(包括《降头》 (1975)、《油鬼子》 (1976)和《勾魂降头》(19
1950年代中,中國內地製作的黃梅調電影《天仙配》在香港上映,大為轟動,深受香港觀眾歡迎,邵氏遂支持旗下的導演李翰祥,嘗試把黃梅調元素加入影片之中。早在《貂蟬》 (1956)一片拍攝時,李氏已加入了黃梅調插曲,頗受觀眾歡迎,而陸續推出的《江山美人》 (1959)、《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等作品,更邀來當時不少南來香港的音樂人才,協助歌曲創作、音樂編排和幕後代唱工作,務使黃梅調電影顯得更現代化和大中華化,吸引更多海外觀眾。《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 在台灣上映時,萬人空巷之餘,更獲得第二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剪接、最佳女主角、最佳演員特別獎六項殊榮,可說是把邵氏
邵氏在上海、星加坡開展業務同時,邵氏的另一分支也駐足香港,開拓粵語電影市場。自1930年代中,隨著中國政局日趨緊張,電影事業也頗受影響,反而香港地處一隅,局勢相對穩定,且天一早前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的粵語片《白金龍》(1933),在廣州、南洋、香港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邵醉翁遂於1934年在香港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廠,並將部分人員和設備移往香港。「天一港廠」以拍攝粵語電影為主,其創業作是《泣荊花》(1934),由著名粵劇老倌白駒榮及蝴蝶影主演,大受觀眾歡迎,也讓天一港廠站穩陣腳。當時的「天一港廠」位處土瓜環北帝街,佔地約九萬呎,建有兩個影棚、鋪設隔音設備,更設有沖印房、剪接房、試
1925年,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創辦人是寧波商人邵醉翁先生, 在他管治下,天一公司實行家庭式經營, 由邵氏四兄弟分工管理:邵醉翁自任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1898-1973)任會計兼任編劇,三弟邵仁枚(1901-1985)任發行,六弟邵仁楞(即逸夫,1907-2014)在求學之餘,亦協助發行工作。而邵醉翁在1933年接受報刋接受訪問時,便曾自豪地表示:「〔約〕十年前「天一」資本為一萬元,及後漸增至十萬元,再加上七、八萬元的流動金。現在連各項生財在內全部估價,約為五十萬元。事實上是賺錢的。天一公司有一特點,便是不欠債,即如一切材料,都以現款購買,這是其他影片公司沒有的現象」。 (據天映娛樂
1973年香港股市出现大崩溃,经济堕入低谷,电影业也不能独善其身,陷入萎缩期,加上菲律宾、越南、泰国市场对华语影片需求大减,邵氏也得顺应形势,起用年轻导演​​,走出片厂,加强实境拍摄,因而催生出新片种。梦幻片、恐怖片等可说是此中产物。其实,早于1960年代末,借镜美国「007」系列影片,邵氏已起用唐菁、何莉莉、金霏等演员,推出《铁观音》 (1967)、《铁观音勇破爆炸党》 (1968)等另类影片,片中所见,香港被塑造成一个机关满​​布的都市,而城外岛屿更成为核武基地。自1970年代中,邵氏更加速开拓新类型电影,试探市场,例如由李修贤主演的《中国超人》 (1975)、《猩猩王》 (19
天一成立后不久,邵仁枚已到南洋视察和推广业务。 8據邵仁枚憶述:他約在1924、25年之間抵新加坡,而他的弟弟邵逸夫則約在一年後從滬抵星,協助他開拓影片發行工作,但當時的星馬華商社群中已形成多個涇渭分明的幫派,分別有潮洲幫(Teochew)、福建幫(Hokkien)、廣東幫(Cantonese)、客家幫(Hakka)和海南幫(Hainanese),它們各有自己的方言圈,也各自編織起排外性極強的商貿脈網。邵氏兄弟這兩位來自上海的年輕寧波商人抵步之初,已受到其他華商社群所孤立,要開拓電影發行和放映業務就更是處處碰壁。在这艰难情况下,邵仁枚决定自行租用戏院,开拓门市生意,他选择在丹戎加东地
邵氏兄弟在東南亞經營戲院業多年,對南洋觀眾的品味甚為了解。戰後香港和東南亞的電影市場中,婦女觀眾佔了很大比例,故此倫理和文藝影片頗受歡迎,賺人熱淚的故事一直吸引到不少女性觀眾進場。早在邵氏父子公司時期,邵邨人已推出不少著名的劇情片和文藝片,如《戀愛與義務》(1955)、《新西廂記》(1953)等。直至1957年後,邵逸夫回港主政,開展影片製作業務之初,他亦邀來岳楓、陶秦和新冒起的李翰祥等導演加盟,以倫理和愛情作題材,先後推出李翰祥的《後門》 (1959)、陶秦的《不了情》 (1961)、《藍與黑》 (1966) 等文藝影片,而《不了情》 和《藍與黑》 更令演員林黛躍升為邵氏旗下的一線女星。拍攝
在1946年,邵村人回港接收「南洋片厂」之初,曾把片厂租予「大中华影片公司」,合作拍片,其后他又把片场收回,于1952年创办「邵氏父子公司」 ,以拍摄国语电影为主业,供应香港市场及邵仁枚、邵逸夫在星马地区旗下的戏院,1954年及55年拍摄的《人鬼恋》、《梅姑》更分别获得东南亚影展的最佳美术及童星奖。与此同时,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以及爪哇等地已建立起庞大的院线网,旗下控制了逾百家电影院。11在战后香江,除了「邵氏父子公司」活跃一时外,「长城」、「凤凰」等新兴势力,加上由星马资金支持的「电懋」亦插足影业,大量制作国语影片,令邵氏影业面临不少挑战,为了稳着片源和影片素质,
邵氏影城啟用之初,黃梅調電影、古裝電影、文藝片、歌舞片一度佔據大幅版圖,林黛、樂蒂、李麗華、凌波等女演員也順勢成為邵氏影城內的大紅人。但步入一九六零年代中,邵氏卻一改作風,轉投向一股武俠動作影片的潮流,起用胡金銓、張徹等新晉導演,更一改昔日以女明星作宣傳焦點的手法,改以形像剛陽的男演員如王羽、羅烈、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等擔起電影要角。 步入1965年,邵氏更提出「彩色武俠(新)世紀」的口號 ,起用新晉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創新路線,胡氏與張氏皆是南下文化人,深受京劇文化的薰陶,又得到當時西方及日本電影的啟發。張徹的《獨臂刀》 (1967) 、《金燕子》 (1968)便為邵氏創下票房佳
首頁  上一頁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