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衞到懷舊—館藏攝影器材
最近瀏覽

簡介

隨着科技日新月異,數碼攝影器材已全面領導整個消費市場,取代沿用逾百年的菲林攝影器材。回顧歷史,自1898年美國愛迪生公司派員到中國放映,順道到香港取景攝製《愛迪生短片》後,外國電影公司便經常派遣攝製隊來香港拍攝風光片及新聞紀錄片,攝影器材也隨之引進香港。不過,攝影機在當時是來自西方的昂貴玩意,只有少數外國人有機會接觸。如現存攝製於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早期香港影片,不少是來自旅居香港之外國人或遊客的九點五毫米或十六毫米影片。以荷蘭籍紀錄片攝影師米高羅格為例,他於1949年至1954年居港工作期間,便運用九點五毫米及十六毫米攝影機,拍下超過二百分鐘的片段記錄香港城市影像。

柯達於1923年出產的Magazine Ciné-Kodak十六毫米攝影機

美國柯達公司於1923年研發十六毫米菲林後,多家製造商隨即生產對應的攝影機。十六毫米攝影機因價錢遠低於三十五毫米攝影機,成為業餘攝影愛好者另一個選擇。雖然十六毫米菲林在清晰度、顏色及微粒數量等方面質素均遜於三十五毫米菲林,但十六毫米攝影機能配備較多種類的鏡頭及專門裝置,而且體積細、機身輕巧,故廣泛用於拍攝家庭錄像、風光片、教育宣傳片及電視節目等。1935年,柯達在十六毫米菲林上加上光學音軌,進一步確立十六毫米攝影機的市場地位,令十六毫米攝影機尤其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廣泛應用於政府、商業、醫學及工業之上。

柯達於1930年代出產的Ciné-Kodak Eight Model 20標八毫米攝影機

後來隨着標八毫米攝影機於三十年代成功研發並推出,十六毫米與標八毫米攝影機逐漸在市場上平分秋色。八毫米攝影機在市場上真正革命成功,當數1965年柯達推出的超八毫米菲林。新規格改良自標八毫米菲林,縮小齒孔尺寸,令畫面較原來大,影像質素亦較佳。備有防光菲林膠匣,優點包括減少菲林卡住、便於在日光下迅速裝卸底片、有助50尺菲林持續曝光等。盒上還顯示快門和濾鏡資料,操作簡便,使攝影機大受用家歡迎。1973年,柯達在超八毫米菲林上加上磁聲帶,攝影機便可同時攝錄影像和聲音。超八毫米攝影機因攜帶方便,菲林物料穩定,在七十年代獲香港一班年輕人追捧。當中不少人省吃儉用儲起零用錢購買一部超八毫米攝影機,開始拍攝實驗電影(或曰獨立短片)之路。

影片


  • 黎敦義訪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