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電影遊蹤
- 檢視


電影片段
《愛迪生短片》(1898);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品
《查理基斯爾拔短片:香港、上海、北京》(1928);美國東北電影史料館藏品
《香港:中國的大門》(1938);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品
《香港風貌》(1930年代);王泉珠女士藏品
《香港戰前風貌》(1930年代);王泉珠女士藏品
電影片段
《經巡中國》(1917);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藏品
《勳業千秋》(1941);黎民偉先生後人藏品
《一串珍珠》(1926);中國電影資料館藏品
《海角詩人》(1927);波洛尼亞電影資料館藏品
《西廂記》(1927);不詳
《太平洋上的風雲》(1938);邵氏影城香港有限公司藏品
電影片段
《金門銀光夢》(2013);魏時煜女士藏品
《紐約唐人街碎屍案》(1961);何偉璋先生藏品
《太平洋上的風雲》(1938);邵氏影城香港有限公司藏品
《海外征魂》(1946);中國電影資料館藏品
黎錫是黎民偉之子。影片中提及黎民偉及其家族對香港和中國電影事業的貢獻。訪問內容附有黎氏家族的圖像及《莊子試妻》(1914)、《勳業千秋》(1941)、《胭脂》(1925)、《慈母曲》(1937)、《黛綠年華》(1957)等的劇照。
荷蘭攝影家米高羅格曾於四、五十年代居港,拍攝大量香港紀錄影像。訪問內容附有《簡介香港》(1951-54)、《雨》(1952)、《日出》(1952)、《逆流》(1953)的片段及米高羅格的生活照片。
電影研究者劉嶔介紹侯曜及侯曜的電影。訪問內容附有《棄婦》(1924)、《一串珍珠》(1926)、《海角詩人》(1927)、《西廂記》(1927)、《沙漠之花》(1937)、《太平洋上的風雲》(1938)、《錯點鴛鴦》(1938)、《血肉長城》(1938)、《叱吒風雲》(1938)的圖像。
魏時煜身兼電影學者、導演及監製,作品包括《金門銀光夢》(2013)。訪問內容附有《藍湖碧玉》(1947)、《怒火情焰》(1949)、《紐約唐人街碎屍案》(1961)、《心恨》(1935-36)、《民族女英雄》(1937)、《虛度春宵》(1948)的圖像及伍錦霞的照片。
《愛迪生短片》由愛迪生公司攝於1898年,當中有六條短片是香港最早的活動影像,《香港街景》便是其一。原電影紙本現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查理基斯爾拔短片》由美國人查理基斯爾拔於1928年與妻子在郵輪旅行期間拍攝。他將片段與其他購買得來的中國影片剪輯在一起。
《香港風貌》估計攝於三十年代,影片拷貝在二次大戰期間得捐贈者王泉珠的父親冒死藏於井底,避過日軍燒毁。
《日出》由荷蘭人米高羅格攝於1952年,他於1949年至1954年來港工作。
《香港街景》(1898)記錄上環「南北行」一帶的街景和兩旁的建築物。
《香港碼頭》(1898)記錄九龍黃埔貨倉工人工作的情況。
《香港商團》(1898)遠景拍攝一隊配備步槍及刺刀的步兵參與軍事操練。
《香港風貌》(1930年代)展示三十年代香港的城市建築、街道、鄉鎮風貌及農民的耕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