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豪 x 孫中山紀念館(圖片)
- 檢視


「石家豪 x 孫中山紀念館」展覽平面圖及作品介紹。
由設計伙伴羅曉騰設計的宣傳直幅。
由設計伙伴羅曉騰設計的開幕禮佈置。
由設計伙伴羅曉騰設計的展板。
梁麗雯作品《廣東清末》
孫中山先生出生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13歲以前都在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家鄉渡過。廣東有地道出產的瓷器,名為廣彩。題材包羅山水、人物、花鳥走獸;色彩鮮明,繪工活潑。這些瓷器的裝飾圖像,正好作為此階段的主題。
梁麗雯作品《廣東清末》(局部)
孫中山先生出生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13歲以前都在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家鄉渡過。廣東有地道出產的瓷器,名為廣彩。題材包羅山水、人物、花鳥走獸;色彩鮮明,繪工活潑。這些瓷器的裝飾圖像,正好作為此階段的主題。
鄭婷婷作品《夏威夷十九世紀》(局部)
孫中山先生於13歲到夏威夷,探望在當地經營農場的兄長孫眉,並入讀教會開設的學校,四年後因兄長反對他受洗成為基督徒,被逼返回中國。夏威夷當時仍由原住民皇朝所統治,配合熱帶叢林的自然生態,結合成富有特色的民族圖畫。
鄭婷婷作品《夏威夷十九世紀》(局部)
孫中山先生於13歲到夏威夷,探望在當地經營農場的兄長孫眉,並入讀教會開設的學校,四年後因兄長反對他受洗成為基督徒,被逼返回中國。夏威夷當時仍由原住民皇朝所統治,配合熱帶叢林的自然生態,結合成富有特色的民族圖畫。
黃詠珊(飛天豬)作品《香港維多利亞時代》
孫中山先生返回家鄉後,輾轉來到香港,入讀拔萃書室、中央書院,後來升讀新辦的香港西醫書院,在港上學前後近九年。當時正處於英女皇維多利亞時代,香港島上已建立了不少英式建築,同時也引入英式的時尚生活。維多利亞的牆紙裝飾,以及孫中山先生踏足過的學院建築,就是這時代的象徵物。
黃詠珊(飛天豬)作品《香港維多利亞時代》(局部)
孫中山先生返回家鄉後,輾轉來到香港,入讀拔萃書室、中央書院,後來升讀新辦的香港西醫書院,在港上學前後近九年。當時正處於英女皇維多利亞時代,香港島上已建立了不少英式建築,同時也引入英式的時尚生活。維多利亞的牆紙裝飾,以及孫中山先生踏足過的學院建築,就是這時代的象徵物。
曹穎褀作品《澳門葡式》
孫中山先生在香港完成西醫課程後,首先到澳門行醫。他開展革命事業後,家人從鄉下來港,後來移居澳門,其元配盧慕貞,以及二女兒孫琬一家,都在澳門長居終老。澳門從十七世紀起成為葡萄牙殖民地,有豐富的歐洲特色建築及教堂,內裏可找到葡式藍白瓷磚裝飾畫,這些都是當地最有代表性的符號。
曹穎褀作品《澳門葡式》(局部)
孫中山先生一家跟澳門有密切關係,他在香港的西醫學院完成課程後到澳門鏡湖醫院工作,其元配盧慕貞以及二女兒孫琬都在澳門長居。石家豪團隊成員曹穎褀以葡式藍白瓷磚裝飾屏風,加入澳門人物風貌和建築物,反映殖民地的多元文化。
鄭婷婷及曹穎褀作品《日本明治》
首次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先生曾流亡日本。石家豪團隊成員鄭婷婷及曹穎褀以當時最具特色的浮世繪風格繪畫這道屏風。
鄭婷婷及曹穎褀作品《日本明治》(局部)
孫中山先生於1895年首次發動起義失敗後,開始了十六年的流亡生涯。日本是他重要的革命基地,他在當地得到不少日本人支持,後來更成立「中國同盟會」。日本從江戶發展至明治時代,最具特色的藝術必然是浮世繪木刻版畫,其色彩與構圖更啓發了歐洲的印象派以至畫家梵高。浮世繪紀錄了無數世俗風情,正好是日本前現代的代表圖象。
鄭婷婷及曹穎褀作品《日本明治》(局部)
孫中山先生於1895年首次發動起義失敗後,開始了十六年的流亡生涯。日本是他重要的革命基地,他在當地得到不少日人支持,後來更成立「中國同盟會」。日本從江戶發展至明治時代,最具特色的藝術必然是浮世繪木刻版畫,其色彩與構圖更啓發了歐洲的印象派以至畫家梵高。浮世繪紀錄了無數世俗風情,正好是日本前現代的代表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