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氛圍
- 檢視


1973年9月,總警司葛柏的貪污案震動全港,高呼「反貪污、捉葛柏」的學生運動風起雲湧。
1977年10月,約140名警務人員因涉嫌貪污而遭廉政公署拘控,觸發了月底的「警廉衝突」。
在1973年香港節期間,參與匯演巡遊的隊伍行經柯士甸道與彌敦道交界。
參與香港節巡遊匯演的女孩,手持的沙灘波是香港節節徽,攝於1973年彌敦道。
六七暴動後,港府為溝通民意,在各區成立了民政司署(今民政事務處)。此照攝於1969年西區。
受內地文化大革命影響,舊中國銀行大廈的外牆懸掛了擁護毛澤東的標語,攝於1968年。
1973年香港節的宣傳海報。右上角的圓球是香港節節徽,設計概念源自香港市花洋紫荊。
七十年代廉政公署海報。
1970年廉政公署海報。
港府於1967年起致力發展青少年活動,翌年在卜公碼頭舉行每周一次的新潮舞會。
1967年10月底舉行香港週期間,中區鬧市旗海飄揚。
麗的映聲為響應香港週,於1967年11月3日晚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遊藝大會。
港府於1972年展開戰後最大規模的「清潔香港」運動,尤以「垃圾蟲」的反面形象最深入民心。此照攝於葵涌。
1972年「清潔香港」運動中的「垃圾蟲」。
1969年公共衞生的宣傳海報。此類全民運動,增加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