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琴
- 檢視


此文以清代《與古齋琴譜》的圖例、仲尼式琴「混沌」及琴坯實物,簡介古琴的基本結構及各部位名稱,由唐雲海撰文。
此文簡介古琴音樂的記譜方式,由鍾兆燊撰文。
本文概述中國古代琴絃的製作沿革與現代兩次古琴絲絃的再造和研究,由黃樹志撰文。
琴絃發聲是物理現象,琴絃的構造及其發聲的特性可以由物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此文由謝俊仁和黃振豐合撰,主要探討琴絃縱向振動的問題和琴絃的物理性質對音色的影響。
本文由黃樹志撰寫,介紹中國傳統造絃法須經的九個步驟:選絲、翻絲、併絲、合絃、煮絃、漂洗、曬絃、斷絃和纏絃。
此琴名作「洞簫」,為北宋年代(960-1127)的古琴,由李春源收藏。圖為伏羲式琴「洞簫」的面。
此琴名作「洞簫」,為北宋年代(960-1127)的古琴,由李春源收藏。圖為伏羲式琴「洞簫」的底。
此琴名作「秋水」,為明朝(1368-1644)年間的古琴,吳英卉於1990年代初開始收藏。圖為仲尼式琴「秋水」的面。
此琴名作「秋水」,為明朝(1368-1644)年間的古琴,吳英卉於1990年代初開始收藏。圖為仲尼式琴「秋水」的底。
此琴名為「琅石泉」,1941年製品,由李春源收藏。圖為連珠式琴「琅石泉」的面。
此琴名為「琅石泉」,1941年製品,由李春源收藏。圖為連珠式琴「琅石泉」的底。
此琴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樂器改革實驗的產物,有三個特點:
(一)共鳴腔擴大,以增加音量。
(二)底板除兩個雁足,近尾處加了五枚木釘,每個雁足或木釘只纏一絃,所以換絃時不須解開其他絃。
(三)放棄傳統的軫和絨扣,換成金屬齒輪裝置。
此琴由劉楚華收藏,圖為仲尼式改革琴的面。
此琴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樂器改革實驗的產物,有三個特點:
(一)共鳴腔擴大,以增加音量。
(二)底板除兩個雁足,近尾處加了五枚木釘,每個雁足或木釘只纏一絃,所以換絃時不須解開其他絃。
(三)放棄傳統的軫和絨扣,換成金屬齒輪裝置。
此琴由劉楚華收藏,圖為仲尼式改革琴的底。
此琴是已故香港音樂學者張世彬所製,有五個特點:
(一)參考結他的葫蘆形音箱,擴大了共鳴腔。
(二)底板不設龍池、鳳沼,只有一個圓形音窗在面板。
(三)琴首安裝結他調絃器,放棄傳統的軫和絨扣。
(四)琴尾安裝七枚金屬釘以纏絃,琴足不再具固定琴絃作用。
(五)琴體由三足支撐。
此琴是已故香港音樂學者張世彬所製,有五個特點:
(一)參考結他的葫蘆形音箱,擴大了共鳴腔。
(二)底板不設龍池、鳳沼,只有一個圓形音窗在面板。
(三)琴首安裝結他調絃器,放棄傳統的軫和絨扣。
(四)琴尾安裝七枚金屬釘以纏絃,琴足不再具固定琴絃作用。
(五)琴體由三足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