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共衞生與東華三院的成立和擴展
- 檢視


約攝於1910年的西營盤國家醫院。國家醫院是最早開辦的公立醫院之一,為市民提供西式醫療服務。
19世紀的皇后大道中近德己立街口一段。照片中央是香港大藥房(屈臣氏藥房前身),此藥房是早期華人經常惠顧的藥房之一。
自灣仔石水渠街向北眺望醫院山,約1880年代。醫院山上的是皇家海軍醫院。
約攝於19世紀末的東華醫院大禮堂。此禮堂座落於東華醫院大樓內,懸掛了多幅各界送贈的布幛、鏡屏和牌匾,常用作舉行重要典禮,包括東華總理的就職典禮和東華義學的頒獎禮。
約攝於1880年的太平山區。太平山區樓房密集,乃華人住宅區。圖左下方就是座落普仁街的東華醫院。
座落於港島太平山區普仁街東華醫院,約攝於1870年代。東華醫院是香港第一所由華人開辦的中醫院,專為本地華人提供服務。
20世紀初的東華新院。
東華醫院基石。
東華醫院基石。
昔日華人多聚居於皇后大道西一帶三層高的唐樓。矗立在小山崗上的是國家醫院,提供西醫服務,但華人一般對西醫感到陌生和疑慮,甚少到該醫院求診。本圖約攝於1910年代。
類似圖中的街頭賣藥者在中國非常普遍。此外,他們亦是江湖醫生。其背後的廣告列明他能醫治痢疾、痲瘋、肺癆以至駁骨等各種奇難雜症,更可看到其攤檔擺賣的藥物。
街頭醫師,估計攝於20世紀初的九龍城。街頭醫師以先配製好的藥物及藥油醫治病人,牆上的廣告則列出醫師所醫治的疾病。
這是從樓梯街附近高處西眺太平山區,遠處為座落於普仁街的東華醫院。1894年發生鼠疫後,政府銳意改善華人的居住環境,拆卸太平山區的樓宇,然後重建,新落成的樓房設有露台,使空氣更流通。
太平山區清拆工程,約攝於1895年至1898年。
潔淨局工人將疫症死者的屍體抬走,約攝於18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