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慈善與救濟工作
- 檢視


早期到港工作的華人生活艱難,遇事時只好向行會、同鄉會或街坊組織求助,華人社區亦孕育出互助精神。圖為20世紀初中環街市以西的皇后大道中,街道兩旁商舖林立,十分繁盛。
港島西區德國嬰堂,約攝於1900年。此嬰堂於1850年代為巴陵在華女傳道會創辦,收容孤苦無依的女童,原本租賃摩利臣山上一所樓宇經營。1860年,此嬰堂遷往圖中位於西營盤的新址;至1903年易名Bethesda Home。
20世紀初灣仔法國嬰堂內一位修女與七名華籍孩童合照。
位於堅道與羅便臣道之間的意大利嬰堂(孤兒院,即後來的嘉諾撒聖心書院),約攝於1890年代。
保良局(最初名為保良公局)籌組初期,曾獲東華醫院總理大力襄助,借出該院的「平安」和「福壽」兩樓的上層,作為辦公及收容婦孺之所。圖為剛落成的平安樓。
1896年保良局局址開幕,何啟爵士(中央)、輔政司駱克與其他官紳合照。
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大火的情景。東華醫院得悉火災後,即時派員前赴災場拯救傷者,是次大火傷亡慘重。
馬場大火後,東華事後應死者家屬的要求,於馬場附近的掃桿埔設立「中西士女之墓」,並建醮超渡。此圖為火災後政府人員在災場調查損毀程度,攝於1918年。
1960/1961年度東華三院總理租用專車運送禦寒衣物急賑紅磡山谷道木屋區火災災民。
風災過後,災民暫於西環街坊福利會西醫診療所棲身,1961/1962年度東華三院總理運送糧食急賑災民。
1966年1月4日東華林繼振主席與各總理於東華醫院派發毛衣綿毯,市民排隊領取。
1972年6月東華簡日淦主席及各總理派發衣物賑濟觀塘雞寮(現為翠屏邨)「六‧一八」雨災災民的情況。
1972年6月東華三院員工派發衣物賑濟觀塘雞寮(現為翠屏邨)「六‧一八」雨災災民的情況。
東華的慈善救濟活動不限於香港,救助對象包括中國內地的受災民眾,甚至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圖為1948年兩廣水災後,東華總理前赴受災地區視察賑濟活動時的合照。
美國加州小鎮軒佛三邑公所的物業,上層是廟宇,下層是從前公所議事的地方,現在是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