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及證明文件
- 檢視


港督戴維斯徵收耕地的告示
1844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這張是1844年以香港第二任總督戴維斯爵士名義發出的告示,當時港英政府以每畝30元價錢,向黃泥涌及掃桿埔的農民徵收耕地。後來,不少入住該地的英國人因罹患熱症不治,而放棄在黃泥涌發展。輾轉多年後,東華醫院在掃桿埔興建了東華東院。
香港政府發出的夜間通行證
1881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開埠初年,香港政府鑑於治安欠佳,遂對華人居民頒布宵禁令,規定華人夜間外出時,必須提燈和帶備通行證(俗稱「燈紙」),洋人卻不在此限。此項港府早期所通過的條例,帶有歧視華人成分,至1897年才廢除。
《南北行條例》
約1910年代至1920年代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19世紀中葉以後,華洋貿易日見昌盛,出現了作為中介人的「南北行」行商。南北行主要是從事買賣中國內地南北各省,以至東南亞等地的大米、藥材及海味等雜貨生意。這些華人商行多集中於上環文咸西街一帶,故該處又名「南北行街」。南北行公所除辦理行內事務外,更致力維護會員褔祉,而行商中有不少成員更是當時華人社會的領袖,例如東華醫院創院總理高滿華是元發行的創辦人、鄧伯庸是來自廣利源的南北行商人。
香港南北行公所會員證書
1979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香港南北行貿易形成於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至1874年)。鑑於同業和客商間不免時有糾紛,行商於是在1868年在文咸西街成立「南北行公所」,保障業界利益。作為香港最具規模的華人團體之一,南北行會員皆為從事轉口貿易的華商,每位會員須遵守會章並獲頒證書以資證明。
香港四環七月盂蘭醮會邀友玩賞書柬
19世紀末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這份書柬用以邀請香港島以外的商號,出席四環盂蘭醮會。四環是指西環、上環、中環及灣仔地區。這四區在上環文武廟隔鄰成立公所,負責盂蘭醮會的籌備工作,而盂蘭醮會值理會亦會協助處理華人的事務,可見醮會對團結華人社會的重要性。
皇家海軍醫院發出的醫生證明書
1898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香港開埠初期,港島只有幾所西醫院,其中包括建於1843年,位於灣仔醫院山的皇家海軍醫院,原為駐港英軍而設,1949年改建成律敦治療養院,再於1994年重建成今日的律敦治醫院。
《香港東華醫院規則》
1922年出版
東華三院文物館藏
東華醫院的日常營運概由醫院總理負責,而政府也賦予總理另立規條管理醫院的權力。1922年出版的《香港東華醫院規則》説明醫院值理除「醫院總則」外,還訂下不同的規條如「贈醫所規條」、「醫師規條」、「司事規條」、「工人規條」、「門房規條」等作為醫院日常運作和員工職權的依據。
《東華醫院規則》手抄真跡本
1900年代
東華三院文物館藏
《東華醫院規則》是東華醫院的管理章程,其中包括病人留醫及病房管理的規定。根據1911年《東華醫院擴充法規》,廣華醫院由東華醫院管轄。廣華醫院並沒有獨立的醫院總例或規條,日常運作和人事管理均沿用東華的制度。這份《東華醫院則例》手抄真跡本,末頁列出倡建廣華醫院的總理鄧志昂、劉鑄伯、何啓、韋寶珊等芳名,估計是早期廣華醫院的所有物。
《東華三院董事局會議紀錄》(1938年8月17日)
1938年
東華三院文物館藏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東華三院救濟難民的支出隨之增加。加上善款減少,東華陷入財政困難,只好向政府尋求補助。政府乘機向東華提出7項改革條件,目的為廢除東華的中醫藥服務,以及成立醫務委員會,專職管理東華的醫務運作,逐步將東華的醫務納入政府體制。東華董事局終於同意在1938年底成立醫務委員會,而中醫藥服務則得以保留。惟中醫留院服務終在1945年,日軍佔領香港的最後階段因經濟問題而被逼結束。
東華醫院中醫部訂貨單(廣華醫院代收)
1982年
東華三院文物館藏
從這份中藥提貨單據可見中藥供應商為香港廣永昌葯行。
廣華醫院中醫部訂貨單
1982年
東華三院文物館藏
從這份中藥提貨單據可見中藥供應商為香港廣永昌葯行。
廣華醫院中醫部門診處方箋
約1980年代
東華三院文物館藏
求診者為18歲女生,自13歲起雙腳行路時感疲倦乏力。廣華醫院的醫師先觀察其症狀,作詳細診斷後才擬定内外兼施的治療方法,一絲不苟。
上環太平山街2號租單
1910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上環太平山區為華人的聚居地,該區滿佈中式樓房,衞生環境惡劣。1894年鼠疫爆發期間,該區出現大批病者,後來政府清拆該區的建築物,以改善衞生情況。重建後的太平山區,部分地方開闢成以港督卜力爵士命名的「卜公花園」。
潔淨局發出的通知書
1903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這是潔淨局發出的通知書,認為押把顛(鴨巴甸)街44號4樓的居住環境過於擠迫,要求業主於一個星期內減少居住人數。政府為改善華人居住區的衞生問題,於1903年的衞生條例中列明每位成年人平均佔地要有50平方呎,並要求所有房子至少有550立方呎空間,以便空氣流通,否則即屬違法。
種痘通知書
1947年
東華三院文物館藏
香港自開埠以來,天花病一直流行。1907年,東華醫院向政府申請把原用作收容疫症患者的西環分局疫病院改建為東華痘局,專門收容天花患者,並於1910年啟用。1938年,政府收回痘局,改作傳染病院,並發放50,000元予東華,以作補償。痘局的拱門及奠基石現仍安放於堅尼地城西寧街巴士總站休憩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