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文化歷史的傳承及推廣
- 檢視


《聽歌學英文》於1984年首播,透過歌曲,系統地教授英文文法,並輔以課本。圖為節目主持人詹小屏(右)和詹德隆(左)合照。
《有聲好書》由戲劇大師鍾景輝(相中人)演繹李焯芬教授著作《心無罣礙》。
圖為1977年香港電台龍翔劇團粵劇公演節目海報。為響應公益金籌募運動,龍翔劇團於1977年12月9日至10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兩場粵劇表演,演出劇目包括《雪重冤》全本及《白蛇傳》全本。
圖為1983年《中華五千年》節目海報。《中華五千年》以戲劇化的敘述方式,介紹由軒轅黃帝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數千年中國歷史,1983年首播。
為了對香港本地文化盡一分力,香港電台參與推廣本地的多樣化藝術。從早期以電影製作為主題的《電光幻影》開始,復有《演藝傾情》、《我愛夢工場》及《好想藝街》等,介紹本地藝術家的工作、表演及他們對藝術形式的探索及思考。圖為1983年《電光幻影》節目海報。《電光幻影》是香港電台第一個系統地深入探討香港電影文化及發展的電視節目,1983年首播。
香港電台製作的兒童節目《故事小豆芽》由主持人Harry哥哥跟小朋友以不同形式講故事。圖為1986年《故事小豆芽》節目海報。
香港電台1985年至1999年間共製作了195場《校際時事及學術常識問答比賽》。圖為1987年《校際時事及學術常識問答比賽》節目海報,是次比賽由毛孟靜和李汝大擔任主持。
在持續教育上,香港電台致力製作親子關係及情緒紓緩節目。由1995年播出的《愛子方程式》至2000年代製作的《天下父母心》及《快樂從心開始》,提升公眾對相關議題的認識。圖為1995年《愛子方程式》節目海報。
為了對本地文化盡一分力,港台亦參與推廣本地的多樣化藝術。從早期以電影製作為主題的《電光幻影》開始,復有《演藝傾情》、《我愛夢工場》以及《好想藝術》等,介紹本地藝術家的工作、表演及他們對藝術形式的探索及思考。圖為1997年《我愛夢工場》節目海報。
圖為2000年《人文風景》節目海報。本輯節目記錄了一班香港文化人與藝術家前往世界各地所進行的文化探索。
圖為2001年《集體回憶60年代》節目海報。香港電台分別於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製作了三輯以「集體回憶」為主題的文化節目:《集體回憶60年代》、《集體回憶70年代》和《集體回憶文化經典》,介紹不同年代香港的社會生活和經典文化,以保存香港人的成長記憶。
圖為2002年《集體回憶70年代》節目海報。香港電台分別於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製作了三輯「集體回憶」為主題的文化節目,包括《集體回憶60年代》、《集體回憶70年代》和《集體回憶文化經典》,介紹不同年代香港的社會生活和經典文化,以保存香港人的成長記憶。
圖為2003年《集體回憶文化經典》節目海報。香港電台分別於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製作了三輯以「集體回憶」為主題的文化節目,包括《集體回憶60年代》、《集體回憶70年代》和《集體回憶文化經典》,介紹不同年代香港的社會生活和經典文化,以保存香港人的成長記憶。
在持續教育上,香港電台致力製作親子關係及情緒紓緩節目。由1995年播出的《愛子方程式》至2000年代製作的《天下父母心》及《快樂從心開始》,為都市人提供相關知識。圖為2005年《天下父母心》節目海報。
香港電台於2004年製作了第一輯《話說梨園》,探討香港粵劇傳統藝術,其後繼續製作第二輯。2008年為著名編劇家唐滌生逝世五十周年,香港電台以「唐滌生名劇欣賞」為主題,推出新一輯《話說梨園》。圖為2008年《話說梨園》節目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