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 檢視


香港鑄錢局(1866年至1868年)大樓正面圖。
1868年香港鑄錢局結業後,原址改建為糖廠,主樓的旗桿建築被拆除。
1860年代華人驗銀師在檢驗外國銀元的成色和真偽。
英國駐華全權公使、首任港督砵甸乍。
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今渣打銀行)於1853年獲頒《皇家特許狀》。
1910年代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香港分行的高級職員和買辦。
1930年代有利銀行的香港職員合照。
1934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第三代總部大樓的奠基儀式,新樓於1935年落成啟用。
日佔時期的《香島日報》頭版,1942年7月24日。
在日佔香港時期,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外籍職員在日軍的押送下,前往銀行總部簽署鈔票。
1960年代初銀行員工在點算一毫硬幣。
鑑於紙幣的壽命較短,香港政府自1960年代起逐步以硬幣取代較低面額的紙幣,圖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職員在燒毁十元舊鈔。
1960年代初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職員在總部大樓內點算鈔票。
1950年代初皇后大道中七號的有利銀行正門。
1960年的中環銀行區,中國銀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的香港總行大樓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