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貨幣
最近瀏覽

香港貨幣的誕生

隨着香港於一八四一年開埠,香港以中國銀兩和銅錢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外國銀元亦開始大量流入本地,其中墨西哥「鷹洋」更列為貿易標準貨幣。至一八四六年香港首家銀行――東藩匯理銀行發行港元(紙幣上寫作「港員」)鈔票後,才首次出現屬於香港的紙幣。當時鈔票上的港元,其實是指與「鷹洋」兌換的價值。由於市民對輔幣及「鷹洋」需求甚大,港府於一八六三年開始向英國訂製一毫及以下面額的硬幣,並於一八六六年成立香港鑄錢局,在本地鑄製五仙至一元銀幣,確立「元」(硬幣上寫作「圓」)這個貨幣單位名稱,其後中國、日本和韓國亦跟隨仿效。

香港流通的非本地貨幣

開埠初期香港的貨幣與廣州一致,即大額交易使用銀錠,小額交易用銀元和銅錢。其中銀元使用方便,製作精美,又省卻銀兩割截稱量的麻煩,所以在香港流通甚廣。早在一八四二年,由於墨西哥「鷹洋」供應充足,港府指定為貿易標準貨幣。鑑於外國銀元在香港和中國大受歡迎,清政府於一八八九年成立廣東錢局,自行以機械鑄製通稱為「龍洋」的銀幣。雖然港府已於一九一四年禁止非本地的銅、銀及鎳幣流通,但「龍洋」仍為香港市民折價使用,至一九三五年香港放棄銀本位幣制才被禁止。

香港最早的硬幣

香港硬幣於一八六三年面世,包括一文銅幣和一仙銅幣,以及一毫銀幣,生產地都在英國。至一八六六年香港鑄錢局開業,才開始有本地鑄造的貨幣。在銀本位幣制下,鑄錢局主力生產各種面額銀幣,其中二毫及以下的輔幣由政府訂製,經庫務署供市民以港元鈔票、香港銀元或墨西哥「鷹洋」兌換。半元(即五毫) 銀幣及一元銀幣則由銀行和大商號直接委託鑄造。這些鑄有維多利亞女皇肖像的銀幣不受歡迎,在使用時不及認受較高的「鷹洋」方便,結果鑄錢局只維持兩年,最後因訂單不足而結業。自一八七二年起,港府重新委託英國鑄幣,但最高面額只有半元。

香港最早的紙幣

東藩匯理銀行是香港第一家銀行,於一八四五年開業,翌年開始發行鈔票。當時的本地銀行都由外商經營,以匯兌及理財放貸為主要業務,所以在中文名稱上都有「匯理」二字,同時以公眾存入的白銀作為發鈔根據,公眾憑鈔票可以向銀行換回相同價值的白銀,故此發鈔等於向公眾免息集資,結果銀行都爭相發鈔,分別透過英國皇室頒授的《皇家特許狀》或經港府頒布的特定法例取得發鈔權。在一八六六年最高峰時,香港曾經同時有六家發鈔銀行,但至一八九四年始有首家擁有華資股份的銀行發行鈔票。

圖片


  • 香港鑄錢局大樓

  • 香港鑄錢局原址改建為糖廠

  • 檢驗外國銀元

  • 港督砵甸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