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香港斲琴藝術的先驅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是「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中國文化具特殊地位。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即現時《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琴製作,雅稱「斲琴」。「斲」即「劈、削」之意,斲琴就是把木斲削成琴器的藝術,當中技藝包含木藝、漆藝、絃律、鈿嵌、書法、銘刻等,綜合各方學問,方可成就一張良琴。自古以來,不少琴人都會親自斲琴給自己彈奏。

香港地道的古琴活動,始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大批文人學者因中國時局的變遷而南來,本來散居南北的琴人薈萃香江,開展了古琴在香港的傳習。其時琴人往來酬唱、舉行雅集,傳統古琴文化不僅被保留下來,並於五、六十年代在相對安定的香港活躍起來。首批移居香港的琴人,包括徐文鏡、蔡德允、容心言、容思澤、盧家炳等,其中,原籍浙江的徐文鏡,便是香港斲琴藝術的奠基者。

徐文鏡的操縵與斲琴,皆師承自兄長徐元白和蘇州天平山大休法師,自五十年代後期,徐文鏡將斲琴藝術傳予蔡昌壽,徐氏斲琴一脈,從此植根香港。蔡昌壽原籍潮州,祖父蔡春福及父親蔡維經皆業樂器。1950至1960年代,國內推行樂器改革,古琴的傳統形制受質疑,至文化大革命時期,古琴藝術經歷低潮,期間蔡昌壽在香港繼續實踐傳統的斲琴技藝,為本地和海外琴人修斲古琴。

圖片


  • 蔡昌壽師傅

影片


  • 古琴藝術(斲琴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