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戰後的發展

二次大戰後,本港粵劇一方面在戲院及戲棚演出,另一方面以戲曲電影吸引觀眾。

1950及1960年代,本港粵劇班牌鼎盛,名伶輩出。「香港八和會館」於1953年成立,是香港粵劇行會組織,對推動香港粵劇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是香港粵劇的低潮期。到1970年代末,粵劇重新踏入新的黃金年代。

2006年,香港聯同澳門和廣東省政府成功向國家文化部申請將粵劇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9年,透過國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成功將粵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首項三地共同擁有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肯定了粵劇藝術的重要性。在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之下,粵劇再展現蓬勃的面貌。

圖片


  • 白雪仙、芳艷芬和任劍輝合照

  • 「香港八和會館」理事合照

  • 錦昇輝粵劇團演出《七彩六國大封相》

  • 粵劇成功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