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慶在香港
最近瀏覽

譚公誕

  • 農曆四月初八

    譚公誕與佛誕在同一天,享有公眾假期,既方便善信前往譚公廟上香,亦吸引市民到筲箕灣觀賞譚公誕巡遊。平日已經熱鬧的筲箕灣東大街,在農曆四月初八上午更擠得水洩不通,舞獅舞龍一隊接一隊向海旁的譚公廟進發,一路上施展渾身解數,鑼鼓喧天,旁觀的市民無一不歡呼喝采。

  • 譚公其人

    譚公是何許人?民間有不同說法。根據華人廟宇委員會的資料,譚公原名譚峭,元朝惠東歸善(今廣東惠州)人。十二歲得道成仙,有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的異能,故被奉為神。由於他有預測天氣變化的能力,因而深受漁民信奉。筲箕灣過去有許多漁民聚居,亦有惠潮石匠到來採石,1905年建成的譚公廟便是他們祈願之所。

  • 賀誕節目

    以往筲箕灣的譚公誕有演戲和搶花炮活動,1961年霍亂肆虐,居民曾請神出遊,但之後的賀誕活動轉趨低落。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又再復興,回歸後拜佛誕假期所賜,愈來愈多市民前來觀賞。主辦團體為此挖空心思,每年巡遊都搞些新節目,邀請不同團體表演,希望引起大眾興趣,帶旺區內商店食肆的生意。

  • 譚公誕巡遊現已發展為筲箕灣最盛大的節慶活動,組織巡遊的團體有兩個,在城隍廟附近出發,時間一先一後,各有特色。2003年起加入飄色巡遊,2006年有男孩扮演譚公出巡,2007年有滾軸溜冰花式表演,可謂中西合璧。2010年更首次在譚公誕前夕舉辦幻彩水上飄色,並復辦停了許多年的神功戲,令氣氛更添熱鬧。

  • 武林大會

    每有神誕巡遊,便是武術或舞獅團體表演的機會。他們派出醒獅、麒麟、金龍等瑞獸前來助慶,一方面祈求神明保佑,另一方面向地區和其他團體展示實力,猶如一場武林大會,可以看到各門各派的武藝聚首一堂,觀摩切磋。

    在譚公誕巡遊中,可見到部分武術團體在街上表演武學絕技,例如「上膊」、「起三膊」(兩個人或三個人站成一直線)、「上高竹」(爬上高竹頂舞獅)等。有些團體更即場派出門徒表演功夫和兵器對打,令這個宗教巡遊活動彷彿變成了武術嘉年華。

  • 瑞獸匯演

    另外在巡遊中還可見到各種各樣的瑞獸出現,單是南獅便有多種,譬如紅底黑紋的關公獅和黑底白紋的張飛獅,亦有客家麒麟、海陸豐(鶴佬)金獅和貎貅。即使是同一種瑞獸,不同的民系和派別會有不同的演繹方式,盡顯地方武藝色彩。當兩路醒獅相遇時,會按習慣進行「會師」,彼此身體接觸,互相行禮問候。

  • 善信不絕

    此外亦有善信抬出自己供奉的譚公神龕或巨形花炮前往譚公廟上香,他們都懷著虔誠的心情參與活動。進入廟內,只見煙霧瀰漫,許多人上完香後即排隊打鼓,寓意通告神靈。

    筲箕灣是傳統社區,每年都有不少節誕活動,又有多個盂蘭勝會在此舉行。與新界鄉村不同,區內的節慶沒有鄉事組織或村公所出錢出力,全憑地區人士籌款舉辦,但仍辦得有聲有色,使民間傳統得以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