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慶在香港
最近瀏覽

長洲太平清醮

  • 農曆四月初六至初八

    長洲太平清醮每年舉行,為期三天。以往的日期通過問杯定出,故此每年不同,2000年的問杯結果是正醮日為農曆四月初八,由於當日是佛誕假期,有大量遊人前來觀賞飄色巡遊,所以翌年太平清醮值理會再問杯時,就向北帝表達希望每年正醮日都在四月初八,結果得到勝杯,醮期自此固定下來。

  • 打醮起源

    長洲打醮全名是「玄天上帝太平清醮」,「玄天上帝」即北帝,是長洲最重要的神靈。據說二百多年前,島上曾發生瘟疫,死亡枕藉,居民祈求北帝消災解難,獲指示聘請海陸豐喃嘸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軀除瘟疫,以佑合境平安。嗣後成為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最初只有酬神祭幽儀式,後來增加飄色巡遊、神功戲和搶包山等,吸引許多市民到來觀賞,發展至今已成為香港一年一度的盛事,且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祭祀活動

    在起醮前一天,居民分別到玉虛宮(又稱北帝廟)及島上其他廟宇迎請神靈到北帝廣場的臨時神棚,供善信拜祭。四月初六子時啟壇,全島開始齋戒。在三天的醮期中,喃嘸先後進行不同法事,包括行朝拜懺、走午朝、水祭、恭迎聖駕、走船、山祭超幽及謝天地等,充滿本土特色。

  • 醮場布置

    醮場上除了神棚、戲棚和喃嘸棚外,還搭了三座大包山和數十座小包山,以祭幽魂。其旁有三座約五米多高的紙紮神像,包括大士王(俗稱鬼王),民間認為它是觀音大士的化身,作用是「監管孤魂野鬼,使其有秩序地接受分衣施食」。另兩座神像是土地公和山神,土地公手執元寶,掌管人間財富;山神背掛令旗,掌管風雨雷電,居民希望藉著參拜神靈,使長洲風調雨順,富強不息。

  • 會景巡遊

    高潮活動是四月初八下午二時舉行的飄色會景巡遊,由各街坊及團體派出飄色、醒獅、金龍、麒麟、樂隊和潮州大鑼鼓等,共十多支隊伍,沿市中心的主要街道巡行,讓兩旁觀眾欣賞。飄色的設計每年不同,人物角色多從民間故事取材,或模仿大眾熟悉的現代人物,諷刺時弊,表現突出者往往成為傳媒報道的焦點。

    巡遊隊伍由長洲各廟宇的神靈率領,每個神像各置於神鑾內,由多名壯漢抬行,當走到神棚前的最後一段路,他們便以急跑方式將神靈送回神棚,俗稱「走菩薩」。以往各人鬥快奔跑,最早到達者被認為來年獲得好運,但因屢起衝突,後來改為按先後次序跑回神棚。

  • 祭幽儀式

    巡遊結束後,遊人陸續離去,但參與打醮的居民則開始忙碌,因為祭祀的「壓軸戲」即將開始。他們先將大士王抬至岸邊空地,其前面擺放了三十六圍齋菜食物,向水陸幽魂施食。喃嘸師傅唸經為孤魂超渡,居民到來拜祭。到深夜十一時許便火化大士王,寓意它帶同遊魂野鬼一起離開陽間,令社區回復潔淨安寧。此時三天的醮會結束,正式開齋。

  • 搶包山

    火化大士王之後,踏正零時舉行搶包山。過去由全島居民爭奪,搶得愈多被認為福氣愈好。但自從1978年包山倒塌後,活動便遭禁止了,改為翌日上午向居民分發幽包。2005年在民政事務局主催下復辦搶包山,但形式跟以前不同,變成一種競技娛樂活動,所搶的包亦改為仿真包,參加者不限長洲居民,只要能力達到標準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