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慶在香港
最近瀏覽

鄉村點燈

  • 農曆正月十五日

    每年農曆正月初四起,新界鄉村陸續舉行點燈儀式,用意是向祖先和神明稟告有男丁出生。較多鄉村在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日點燈,其中錦田鄉水頭村和水尾村最為熱鬧,添丁家庭除了到祠堂點燈和吃「燈粥」外,同日下午還慶祝洪聖誕,兩項活動集中在一天內舉行,吸引許多村民回來參與。

  • 點燈與添丁

    將「燈」比喻「丁」的習慣由來己久,因為兩字的音相近,意義也可互通。把燈芯點著,放在花燈內,象徵添丁和繼後香燈。一般的點燈儀式包括開燈、慶燈和完燈等步驟,首先將花燈懸掛在村中祠堂、廟宇、神廳、社壇或臨時搭設的燈棚,傳達添丁的喜訊,然後宴請族人吃一頓。其中錦田鄧族保留了一些傳統的點燈風俗,是城市人觀察鄉村生活的途徑。

  • 點燈作用

    對鄉村居民來說,添丁是生活中的大事,除了繼承香火外,也可得到村民的權利和分得祖先的產業。點燈儀式有如為新生男丁在族譜上「註冊」,表示他正式成為宗族或鄉村的一分子。即使整家移民外國,有男丁出生時,也盡量在新春回來參加點燈儀式,以確認新成員的身分。

  • 隨著社會生育率下降,有些村落會因應新丁數目而取消點燈儀式。像錦田鄧族,如果某一房在對上一年只有一名或三名男丁出生,是年便不點燈,他們認為「單丁」意頭不佳,而「三丁」又與「三腳凳」諧音,帶有不穩定之意思。

  • 吃燈粥

    錦田鄉的點燈儀式在祠堂舉行,以水尾村的清樂鄧公祠和水頭村的鎮銳鋗鄧公祠最為熱鬧,水頭村的廣瑜鄧公祠由於族人較少,故未必每年點燈。添丁的家庭要擇日到所屬的祠堂點燈,將燈芯碟放進大花燈內。到了正月十五日,他們各自帶備煮好的菜餚和燈粥(白粥)到祠堂供奉祖先,隨即在祠堂內設席招待親人,如同擺滿月酒一樣。

  • 清樂祖族人所煮的菜餚以長方形盒子盛載,內分八至十二格,有腰果肉丁、西芹鮮魷、荷荳臘腸、冬菇蠔豉、大蝦、雞和鴨等,並在表面鋪上芹菜,寓意小孩日後勤勤力力。由於這一餐為小孩而設,故傳統上以粥代飯,稱為「丁粥」或「燈粥」。之後,添丁家庭從大花燈取出燈芯放在斗桶內,捧回家中安奉。

  • 錦田洪聖誕

    洪聖誕一般是農曆二月十三日,但錦田鄉的洪聖誕則在正月十五日,與吃燈粥同一天。是日水頭村洪聖宮前面搭建了一個臨時舞台,當族人吃燈粥的時候,各花炮會攜同金豬和花炮陸續到來,接著有歌星藝員上台獻唱,壓軸是抽花炮。

  • 花炮共有十二個,除了第九炮一直歸洪聖宮保管外,其餘都要經過抽籤,重新分配。現今已不准放爆竹,亦禁用火藥發射炮芯,但抽炮之前的舞獅採青表演,加上有歌唱表演,亦能令村民盡興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