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慶在香港
最近瀏覽

北帝誕

  • 農曆三月初二至初三

    香港有不少神誕都有神祇出巡活動,目的是希望保境平安,同時亦讓街坊得知節誕來臨。跑馬地藍塘道的北帝譚公廟供奉了兩位主神,街坊每年都請它們出巡,單數年份在北帝誕前夕(農曆三月初二)舉行,雙數年份在譚公誕前夕(農曆四月初七)舉行,稱之為「菩薩巡街」。

  • 北帝譚公廟

    跑馬地過去有一條黃泥涌村,村民最初在今日養和醫院附近山坡興建了一間譚公廟,後因都市發展而拆卸。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黃泥涌的客籍居民籌款於藍塘道現址的山丘重建廟宇,並加奉北帝,取名「北帝譚公廟」,形成一廟兩神。後來又在廟後增建天后廟,三位神靈都屬水神。

  • 玄天上帝

    北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原是北方七宿,以玄武(龜蛇結合)為象徵。後來北帝被說是奉玉皇大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稱為「玄天上帝」,至宋代因避諱而改稱「真武大帝」。由於北方在五行中屬水(顏色為黑色),而廣東居民與水為鄰生活,故此盛行供奉北帝,希望能鎮壓水患。

  • 神祇出巡

    香港多有間奉祀北帝的廟宇,部分稱為「玉虛宮」,三月初三北帝誕當天,大都並無特別活動,只有較多善信到來上香。但跑馬地的北帝譚公廟則頗為熱鬧,黃泥涌街坊值理會每年輪流為北帝和譚公舉行賀誕活動,並在神誕之前一天請神遊街。

  • 無論是北帝誕巡遊還是譚公誕巡遊,值理會都將兩位神靈抬出廟宇,放在同一神鑾內,由一名被稱為「神童」的男童陪伴,多名男子推動,在旗海帶領下繞行跑馬地中心區各街道。沿途有喃嘸師傅唸經,又有信眾灑柚葉水去穢,寓意為社區帶來太平。

  • 神祇出巡可以反映一間廟宇的祭祀範圍。北帝與譚公神祇的巡遊路線是昔日黃泥涌村的所在,隊伍行經的成和道曾是一條帶有黃泥的河涌,河水流至今天的跑馬場,分成左右兩條支流而行,到鵝頸匯合出海,後來那兩條支流填平,成為環繞跑馬場的黃泥涌道。如今黃泥涌村已不存在,「黃泥涌」這個地名亦很少人使用,只有在神誕活動才再次出現。

  • 巡遊意義

    神祇出巡既有宗教上的用意,亦有助維持社區的凝聚力。都市不斷發展,民間風俗便日漸淡薄,但跑馬地的神祇巡遊,參與人數眾多,又有舞獅團體到來助慶,仍能保持熱鬧的賀誕氣氛。下午,添了香油的善信(數額不限)憑券到附近的新月公園吃「神功飯」,值理會將拜過神的食物交由一間食肆包辦筵席,每年到來吃飯和取飯的街坊逾一千人。

  • 演戲賀誕

    此外,值理會又聘請戲班在新月公園演出三天神功戲,免費招待坊眾。在正誕日中午,戲班人員入廟表演三齣例戲賀誕,包括《八仙賀壽》、《跳加官》和《天姬送子》,接著值理會人員向每位神靈上香化寶,其他善信亦入廟參拜。值理會拆下神鑾的裝飾物在晚宴中競投,拍賣所得撥作活動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