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慶在香港
最近瀏覽

白沙灣觀音誕

  • 農曆六月十九日

    傳統上觀音有四個慶祝節日,分別是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和十一月十九日。前者為觀音誕,最多善信在那天祈拜,但西貢白沙灣村的漁民則在六月十九日的「觀音得道日」賀誕,期間舉行醮誕合一活動,為期兩天,並上演五天神功戲,是全港唯一搭棚演戲祝賀觀音誕的地方,令氣氛格外熱鬧。

  • 觀音得道日

    觀音是佛、道兩教供奉的神靈,信眾階層廣泛。白沙灣村有一間約百年歷史的觀音廟,屹立在西貢公路旁,深受水陸居民虔信。為何早年的村民選擇在「觀音得道日」賀誕呢?估計原因有二:二月十九日的觀音誕與新年相隔不遠,漁民難以接連負擔兩項活動的開支;農曆六月是颱風季節,漁民都返回西貢避風,故此有空閒時間籌辦活動。曾有人建議改在九月十九日的「觀音登仙日」賀誕,以避開夏季惡劣的天氣,但他們在神靈面前求示時卻得不到勝杯。

  • 誕前醮會

    在農曆六月十八日,村民聘請喃嘸先進行打醮法事,祭祀孤魂野鬼。隨著時代變遷,儀式漸趨簡化,由下午四時許啟壇,至晚上十時許火化大士王,僅六小時便完成所有儀式,大概是全港最短促的醮會了。

  • 正因儀式緊湊,故花半天時間便可看到一連串的道教儀式,包括朝幡(拜祭孤魂)、解洗(化解災劫)、禮斗(延生賜福)、過關(步過難關)和祭幽(誦經和施食)等。除了朝幡和火化大士王外,所有儀式都在廟前的臨時醮壇進行。

  • 過關儀式

    「過關」是水上人盛行的習俗,亦是最多村民參與的環節,尤以兒童最為踴躍。村民認為兒童過了關會讀書聰明,快高長大。他們在喃嘸的指示下在關門之前列隊,各人手持一炷香,一名喃嘸為每名過關者逐一問杯,接著與一名扮演守門大將軍的喃嘸在關門對話,藉此講出過關的好處,然後帶領村民依次穿過一面繪有惡魔樣貌的布簾,期間要跨過地上燃燒的元寶。過完一次後再次排隊過關,如是者共五次,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個方位。

  • 火化大士王

    醮會的高潮是送走大士王,值理會人員將擺放路旁的大士王像抬往碼頭岸灘,在其前面放滿元寶蠟燭。當喃嘸唸完經後,便開始點火。大士王的角色是監管遊魂野鬼,將其火化寓意它帶同所有幽魂一起離開,令社區回復「潔淨」。約晚上十一時(子時),值理會成員齊集觀音廟內拜神上香。此時醮會結束,誕期開始。

  • 還炮賀誕

    正誕日上午,村民陸續前來還炮(只有神像而無花炮),醒獅團體亦來進香,善信帶同燒豬、紅雞蛋、生薑和觀音衣等供品入廟參拜。善信所還的觀音像均放在玻璃神龕內,按順序排列在花炮棚,合共三十三個。下午,戲棚上演完三齣吉祥例戲後,值理會負責人和嘉賓便上台抽花炮。購買炮票愈多的人,獲抽中的機會相對較大,過程缺乏競爭氣氛,始終不及昔日搶花炮般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