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景熙

羅景熙
超光燈泡廠創辦人後代

性別:
出生年: 1949
受訪時年齡: 64
教育程度: 大學
主要職業: 大學行政人員
訪談主題: 工業, 社區,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家庭和移民背景。家族燈炮廠的發展歷程。土瓜灣道家中開設的住家工場

羅景熙生於家鄉佛山,父親戰前已來港,在同鄉開辦的燈泡廠工作。戰時他返回家鄉,隨後成家立室,育有5名子女,羅景熙排行第3。解放後父親再來香港,妻子亦隨即來港,剩下子女留在鄉下。後因生活困難,父母送子女到澳門暫住數年,交由他們的外婆照顧,他們則留港工作,1960年代子女才陸續來港團聚。父親解放後任職的燈泡廠位於土瓜灣上鄉道29號,設於四層的工廠大廈內。羅景熙家住土瓜灣道,方便父親就近返工。當年土瓜灣很荒蕪,是一個窮人居住的區,區內有不少工廠,如五羊牌電池廠、金錢牌熱水瓶廠、捷和電筒廠等。燈泡、電池、電筒等相關行業的工廠集中在上鄉道一帶,方便廠商送貨。羅景熙家不遠處有煤氣鼓和屠房,以及屠房相關的工廠如牛骨廠、牛皮廠等,近山的樂民新村仍有農田。土瓜灣空氣污染嚴重,有濃烈的煤氣味和牛骨臭味。中午很多工人在街邊食飯,光顧賣飯菜的熟食檔。

上鄉道29號的燈泡廠生產小型燈泡,供電筒、收音機、聖誕燈飾、電器開關之用,不少工友是羅姓的佛山鄉里。燈泡生產工序多,必須在廠房進行的工序有: 黏合銅線和烏絲、黏合銅燈腳和燈泡、安裝銅線上燈泡、焊接銅線與燈腳(編按:上述4個工序分別是「扣線」、「入粉」、「擺線」和「焊錫」),其他工序可在住宅進行,有助工廠節省成本。羅景熙父母在家開工場,替燈泡廠試火、包裝和染色。開住家工場不用領工廠牌,聘童工不受法例規管,羅景熙家的童工全是12、13歲女童,工資低廉,一般在住家工場打工數年,到14、15歲轉入工廠。羅家大宅長期川流不息,最忙的是7、8月的暑假,因要趕製出國美國的聖誕燈飾,運輸船期約1個多月,為使產品趕抵在11月面市,8、9月產品便要落船,羅景熙笑言童年沒有暑假。

文革時期不少鄉里從內地偷渡來港,到土瓜灣投靠父親,大多是已婚男性,妻兒則留在家鄉。鄉里缺乏專業技能,主要從事茶樓和燈泡兩大行業,上鄉道的燈泡廠收留了不少鄉里,獲工廠供應伙食,晚上在廠住宿,安頓後便在土瓜灣的舊樓租床位。內地改革開放後,父親將燈泡廠的主要工序轉移至東莞,節省勞動成本,因內地的工廠不能直接出口,產品要運回上鄉道的廠房,象徵式從事包裝、加工等工序,如同一個擺貨的空殼。當時羅景熙家已搬至觀塘,他和兄弟姐妹陸續長大,投身社會工作,家中勞動力減少,家庭工場慢慢消失。其後內地的產品可直接出口,父親又已年邁,此時電泡廠便光榮結業。




標題 家庭和移民背景。家族燈炮廠的發展歷程。土瓜灣道家中開設的住家工場
日期 18/02/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6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01
佛山羅氏從事燈泡業的技術源頭。超光的本地和外國市場

羅景熙原籍佛山市禪城區大江鄉,在他祖父輩的年代,有位姓羅的鄉里來香港,創辦金山電池廠,工廠出產燈泡。不少隨後來港的鄉親到金山工作,部份日後創業開辦燈泡廠,或成為生產燈泡零件的包工,金山可算是他們的技術源頭。羅景熙推測開辦超光電炮廠的兩位疏堂伯父,戰前亦曾在金山做工。1960和1970年代不少羅氏鄉里住在土瓜灣,分佈於上鄉道、下鄉道、落山道、雲漢街和十三街一帶,部份是超光的工人,亦有人是超光的包工,在家開設山寨廠,供應燈腳、玻璃殼等燈泡部件。包工大多沒有領工廠牌,有人包起扣線的工序,在家擺設小啤機,請8至10名女童開工。有些向超光供應玻璃殼的包工,其工廠遠至大澳和坪州。

超光的主要同行有「新光」、「豪光」,以生產微型燈泡為主,其東主都不是佛山人,同業各自接單,大家沒有生意往來。超光出產的聖誕燈飾以出口為主,只有少量在本地出售。超光長年出產電筒燈泡,供應本地電筒廠,主要客戶有捷和電筒廠和崇佳實業公司。電筒燈泡除本銷外,亦出口至東南亞和非州等落後國家,但品質較差,摻雜了較多的次貨,即光源不夠集中的燈泡。六七暴動後羅景熙家搬入觀塘,原來的家庭工場繼續運作,後期主要從事電筒燈膽的加工。(編按: 羅景熙補充,1970年代台灣和南韓的燈泡業冒起,香港的壟斷地位受威脅,羅景熙有親戚被邀請赴台灣開荒。)




標題 佛山羅氏從事燈泡業的技術源頭。超光的本地和外國市場
日期 25/02/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4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02
超光電泡廠的男工和女工。土瓜灣舊樓的分佈

羅景熙父親經營超光燈泡廠,男女工人比例約2比1。不少男工是姓羅的鄉里,有些人後來轉往茶樓工作。女工來自本地和內地,部份入工廠前曾在羅景熙家中打工。山寨燈泡廠以男工為主,從事電鍍的要先用山埃水浸燈腳,燈腳以笨重的竹籮盛載,較適合男工處理。超光的男工有些做至退休,工作較為穩定,退休後到工廠大廈做管理員。年輕女工眼明手快,可勝任工資較高的扣線工作,一般結婚後離開工廠,女工到40、50歲便算年老,只能從事試火和收光(檢驗光線)等簡單工作。工廠在8點開工,父親長時間留駐工廠,晚上10點才回家;他每天在廠食兩餐,廠內用膳者只限管理層,工人多在下午6點至7點下班。

超光燈泡廠的工人大多住土瓜灣,羅景熙的親戚初來港時,不少人租床位或房間,租房的大多是攜家眷。舊樓有碌架床出租,下層位租金較高。後期他的親戚慢慢搬到廉租屋邨,如彩虹邨、和樂邨、橫頭磡邨、樂民新邨、蘇屋邨。有床位或房間出租是三層高的舊樓,位於浙江街、長寧街、上鄉道、下鄉道、落山道、馬頭圍道一帶,今土瓜灣街市曾被舊樓包圍。長寧街和浙江街是內街,租金較便宜,馬頭圍道等大街的房價則較高。羅景熙認為靠近紅磡的樓宇較差,包括華樂戲院、青洲英坭廠一帶的大廈,木廠街、十三街的樓宇較理想,大多是新近落成。羅景熙住的大廈在土瓜灣道,面向海心廟,環境算是不錯。美善同道的公務員樓在區內鶴立雞群,羅景熙羡慕在此居住的同學。




標題 超光電泡廠的男工和女工。土瓜灣舊樓的分佈
日期 18/02/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03
超光電泡廠的廠房和擴張。燈泡業各類工廠的生產分工。土瓜灣大廠、小廠和山寨廠的廠房

羅景熙的疏堂伯父戰前從佛山來港,在土瓜灣上鄉道29號創辦超光電泡廠。父親抗戰末年在佛山結婚,1950年代後期因生活困難,獲在港鄉里的協助申請來港,他投靠土瓜灣的鄉里,並在超光打工。超光的廠房位於一幢舊式工廠大廈的三樓,大廈樓高四層,間格是一梯兩伙。每單位約1、2千平方呎,樓底甚高。疏堂伯父來港之初,沒有能力購廠房,先租三樓設廠(正廠),後來生意擴張,在二樓另開分廠,交羅景熙的父親打理,其後超光在美善同道再開分廠。後期疏堂伯父買了正廠,父親亦有入股。上鄉道29號的大廈沒有名字,現已改為劏房出租。當年二樓另有一間糖廠,旁邊是佔全幢的玫瑰針織廠,附近一帶都是沒有大機器的小廠。

土瓜灣有不少燈泡廠,例如「超光」、「豪光」和「新光」,這些是領有工廠牌的正規工廠,要遵守勞工條例,勞工處定期派人巡視;另有一些住家開設的山寨燈泡廠,一般從事電鍍、焊錫等工序,請童工不受法例限制。一間燈泡廠很少包辦全部工序,有廠家只做一道工序,例如生產燈腳或玻璃殼,因此超光跟山寨廠有不少生意往來。需在正規工廠進行的工序有抽氣、擺線、扣線、檢驗燈光等。「抽氣」即把燈泡真空,此工序需用煤氣,當年的住宅沒有接駁煤氣,加上抽空要用大機器,只能在廠房進行;「擺線」即將兩條銅線和烏絲與燈泡焊合,需要用上大機器,工序只能在廠房處理。檢驗燈光和扣線因場地和技術要求,不能在住宅進行。

土瓜灣的舊式工廠大廈集中在上鄉道、下鄉道、落山道和土瓜灣道(近新碼頭街的一段),超光所在的廠廈自成一幢,下鄉道的舊式廠廈與唐樓夾雜。這類廠房高四層,沒有升降機,類似一梯兩伙的舊樓,工廠大多只佔一個單位,佔全幢的有玫瑰針織廠。超光附近的大廠有五羊牌電池廠(即興華電池廠)、金錢牌熱水瓶廠、捷和電筒廠和唯一製衣廠,廠房佔用整座大樓,較嶄新和現代化,工廠規模較大。上鄉道和下鄉道有不少山寨燈泡廠,從事電鍍等工序,電鍍要用山埃,廠東在廠居住,中毒的風險很高。




標題 超光電泡廠的廠房和擴張。燈泡業各類工廠的生產分工。土瓜灣大廠、小廠和山寨廠的廠房
日期 18/02/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7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04
土瓜灣的燈泡廠成為佛山同鄉落腳點。洋行、正規廠和山寨廠在生產流程的角色

羅景熙的祖父輩已從家鄉佛山來港,從事茶樓和燈泡兩大行業。他推測可能土瓜灣租金低廉,吸引鄉里開燈泡廠,其後來港的同鄉便到工廠打工,在附近的馬頭圍道、明倫街租住舊樓,土瓜灣漸漸成為鄉里的落腳點。羅景熙父母戰前已來港工作,俱從事燈泡行業,母親是扣線工人,兩人在港相識,戰時回佛山成婚。羅景熙有兩位疏堂伯父,早年來港開超光燈泡廠,解放後羅景熙父親替他們工作,3人中以父親讀書較多,他負責工廠的文書和管理,後來生意擴張,超光開分廠,疏堂伯父為留住父親,主動給他股份,工廠變為3人合股。羅景熙感慨父輩經營工廠艱辛,每年只有數天假期,家中有喜事亦只提早下班;工廠僱用一名伙頭,父親每日在廠吃兩餐,晚上10點才回家。由於伯父和父親不懂英文,工廠要依賴洋行接單,他們致力培養下一代學英文。羅景熙小時候曾替父親看貨單,經常要查字典。但第二代在外國讀書,因經營工廠艱苦,繼承的興趣不大。

超光電泡廠有本地和外國客戶,工廠聘請「行街」(營業代表)接單。本地訂單較穩定,客戶有電筒廠、電池廠等,超光供應收音機、電筒、電器所用的燈膽。外國訂單是聖誕燈飾,屬季節性的產品,一般在4、5月落單。超光要通過洋行接外國訂單,洋行大多位於中環,職員懂英文和打字,專門聯絡外國買家,再向本地工廠分訂單。超光派出行街,帶同產品目錄上洋行推銷。羅景熙強調廠家沒有議價能力,大多由洋行選合作的廠家,並開出貨價和交貨期限;廠商沒有機會接觸外國客戶,不知他們的出價,無奈被洋行賺取豐厚佣金。超光有固定合作的洋行,對方視乎品質和交貨時間選廠家。廠家接得訂單後買原料,計算生產時間表,將工序向包工(山寨廠東主)外發,例如做燈泡玻璃、做燈腳、接駁銅線、焊錫等,不同工序由不同包工負責,超光的包工只有少數是鄉里。包工早期在正規工廠打工,掌握技術離職開山寨廠,聘請童工。因各工序之間有連鎖效應,廠商要向每位包工設定期限,以免影響全盤貨期。包工要有管理能力,確保準時交貨,一般廠家請包工試做,滿意後才分單。




標題 土瓜灣的燈泡廠成為佛山同鄉落腳點。洋行、正規廠和山寨廠在生產流程的角色
日期 18/02/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05
燈泡原料的來源和產品規格。不同工序的技術和場地要求

生產燈泡的主要原料有銅線、烏絲、錫、玻璃、燈腳等。在羅景熙父親經營的年代,超光電泡廠原料來自內地、台灣和美國,當中美國原料要通過洋行入口。超光獲利最高的產品是聖誕燈飾,初期推出的是簡單款式,即用銅線串起塑膠花瓣,並在花心安置燈泡;後來款式日益多元化,加入雀籠、樹枝、樹幹等塑膠掛飾,羅景熙最深刻的燈飾是聖誕樹,燈泡掛在每條樹枝的尖端。超光從本地塑膠廠購入塑膠花、塑膠雀籠等零件,在羅景熙的住家從事裝配,羅景熙與女童工在家穿膠花,理論上工廠可訂購完整的飾物如聖誕樹,但成本較高。出廠的燈泡要通過測試,檢驗散光的程度,有否散光很視乎扣綫工序。電筒燈泡的規格最嚴格,不能有散光問題,必須由師傅處理,以減低製品的捐耗率;聖誕燈飾的品質要求低,因燈泡閃爍並經過染色,不易察覺散光的問題,由童工經手亦無妨。早期超光沒有設計師,由羅景熙父親及職員設計各類燈飾,每年有新產品推出,所用的飾物都大同小異。超光有彩色印刷的價目表,不同款式有不同的編號,工廠的行街帶價目表到洋行推銷;間中外國客戶指定樣式,廠方視乎能力決定是否接單。

燈泡是技術較低的行業,生產流程順序是扣線、擺線、抽氣、入粉和銲錫,不同工序技術和場地的要求不同。 1.) 扣綫,即黏合銅線和烏絲,是依靠人手的工序。工作要求專注和眼力,一般在廠房進行,只有年輕女工勝任。扣線需要學師,一般學習半年至1年。 2.) 擺線,即將兩條銅線和烏絲與燈箔焊合,是依靠人手、難度最高的工序,一般在廠房進行,只有男工勝任。擺線需要學師,一般學習半年至1年。 3.) 抽氣,即抽走燈泡的空氣,工序要用煤氣,要在廠房進行。抽氣只有男工負責,工人需要學師。 4.) 入粉,即用膠木粉黏合燈腳和燈泡,工序較簡單,男女工皆可勝任,但仍要學師。工序可外判至住家式工場。 5.) 焊錫,即銲接銅線與燈腳,主要由女工負責,工序可外判到住家工場。

燈泡出廠前要試火和檢驗品質,男女工人皆可經手。燈泡廠學徒的工資約為師傅的一半,師傅計件發工資,只有管理人員是月薪。出貨量以「萬」為單位,工人必須手腳快,否則難以生存。正規工廠將不少工序外判,主要是銲錫、生產燈箔,負責前期工序的包工向工廠交貨,工廠檢貨和付款後,再向負責後期工序的包工發訂單。工廠不會完全依賴包工,每個工序或多或少都在廠房進行,以免其中一項工序出事故,影響全盤生產。




標題 燈泡原料的來源和產品規格。不同工序的技術和場地要求
日期 18/02/2013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6分1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06
超光電泡廠的後期發展: 開設分廠、工序北移、直接出口、股權變化和光榮結業

六七暴動前超光燈泡廠因生意理想,在美善同道開分廠,租用一座舊唐樓的二樓閣仔,部份工序便從上鄉道的正廠(二樓和三樓)搬到分廠。美善同道位於內街,租金較便宜,附近有不少公務員樓宇,分廠對面是警察宿舍。分廠雖在住宅大廈,但仍有領工廠牌。羅景熙認為燈泡山寨廠一般做非危險工序,沒有領取廠牌。暴動後羅景熙一家搬入觀塘,原來的家庭工場繼續運作,只從事試火和包裝等工序,主要由母親和外婆動手,工場已沒有請女童工。搬家觀塘後羅景熙和兄弟姐妹已較少幫忙生意,他只替父親管理財政,直至工廠結業。內地改革開放初年,超光將主要工序外判至東莞的燈泡廠,對方按超光送交的貨物樣辦,承接生產半製成品,運往土瓜灣的廠房,從事包裝等後期工序。當時超光仍有行街(營業代表)從洋行接單,隨後超光請了兩位女文員,直接與外國買家接洽交易,英文的普及導致洋行沒落。超光的相熟外國客戶曾來港巡廠,羅景熙參與接待和翻譯。

承接超光生意的東莞工廠不少是港資,有些是羅景熙父親的行家,這些工廠交貨準時,勞力充足和低廉。超光的上鄉道廠房沒有空氣和風扇,彌漫濃烈的煤氣味,在扣線、擺線、抽氣等主要工序北移後,廠房環境有明顯改善,當時工人大為減少,剩下的都是老工人;早期接超光訂單的包工,因被內地搶去生意,加上後繼無人,其經營的山寨廠便沒落。羅景熙的疏堂大伯和父親已年邁,沒有考慮在內地設廠。後來一位疏堂大伯去世,其弟退出生意,賣出上鄉道三樓的廠房,父親繼續經營,分了股份給一名老伙記,由兩股東主持大局。當時工廠已不出產聖誕燈飾,只向本地電筒廠供應燈膽,在電筒廠漸漸消失後,超光直接向外國出口,最終在1990年代初結業。回顧工廠的發展,羅景熙認為高峰期是六七暴動前後,內地改革後前因台灣和南韓的競爭,生意較為吃緊,工序北移東莞後,由於當地有低廉勞工,加上不用依賴洋行,沒有了中介的抽佣,工廠的競爭力再度恢復,直接結束時仍有獲利,可說是光榮結業。




標題 超光電泡廠的後期發展: 開設分廠、工序北移、直接出口、股權變化和光榮結業
日期 18/02/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8分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07
土瓜灣道住家開設燈泡工場: 工序、分工和工業安全

1949年羅景熙生於家鄉佛山,有2兄、1弟和1妹。父母在1950年代初率先來港,1960年全家才在香港團聚。當時家庭經濟環境已改善,父親以數千元購入土瓜灣道68號6樓,單位約300至400呎,大廈樓高9層,沒有升降機。該單位間了一個房,羅景熙父母入住,他與外婆和兄弟姐妹睡碌架床。單位有個閣樓,樓底高達9呎。大廳有張食飯枱,羅景熙等小童在桌上做功課、製作燈泡,可謂一張萬用枱。住宅同時是燈泡工場,家中人來人往,暑假時有5、6名女童工,其中1、2個只在暑期工作,另外3、4位則長做。女童早上8點已上班,她們大多自備飯壺,中午在工場用膳,節省伙食支出,約在下午5、6點放工。她們以件工計薪,每月1號和15號發薪。後來羅景熙母親請鄰屋的師奶幫忙, 負責試火等簡易工序。師奶和女童的工資低廉,羅家將工廠接來的工序轉發她們,賺取中介的差價。母親同時任工人和經理,她懂得扣線,從工廠帶回家的燈泡是半製成品,已完成「熨珠」工序,母親以小型啤機接駁銅線與烏絲;她又分發工作給女工,由於她不識字,由子女代為計算工資,趕貨時母親亦兼顧包裝、試火。

羅景熙讀小學的正午班,升中初時仍讀上午班,後來才全日上學。放學後他與兄弟姐妹回家做功課,接下來的時間便是做燈泡,除了扣線由母親負責,他們要接觸各類工序,如包裝、試火、染色、安裝飾物等,男孩還要肩負送貨。羅景熙與兄弟先到上鄉道的工廠取原料回家,完工後將製成品送到工廠,他們以運水果的紙盒搬貨,要走樓梯上六樓,每天來回數次,夏天尤為艱辛。聖誕燈飾需要染色,此乃簡易工序,即倒透明漆入盆或碗,再以天拿水稀釋,然後將產品蘸入漆油,急於起貨時便用風筒吹乾。羅景熙家放了細罐裝的天拿水,散發着天拿水味道,他感慨環境惡劣和危險,幸而父親和外婆都不在家抽煙。至於負責擺線的工友經常在廠房吸煤氣,要喝青蘿蔔湯解煤毒。(編按: 羅景熙補充,由於超光領有工廠牌,法例不容許童工,但他與兄弟到工廠取原料時,順道與親戚聊天,掌握了生產知識。)

 




標題 土瓜灣道住家開設燈泡工場: 工序、分工和工業安全
日期 18/02/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7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08
工廠淡季時家人的消遣娛樂。土瓜灣的公共屋邨和街頭流動熟食檔

羅景熙家在土瓜灣上鄉道經營超光電泡廠,趕製出口的聖誕燈飾是全年最忙的時候,10月貨物落船後便是淡季,其餘時間超光向本地電筒廠和收音機廠供應燈泡,此乃年終不斷的訂單,不必趕及死線。羅景熙感慨童年沒有課外活動,課餘都在製作燈泡,唯一的娛樂是淡季時到華樂戲院看工餘場。華樂約位於榮光街和銀漢街交界,當年播放粵語片為主,但羅景熙與兄弟看的工餘場大多是西片,約在下午5點放映,戲票只需5毫。

羅景熙憶述午飯時超光樓下佈滿流動熟食檔,商販在11至12點開檔,供應飯菜、粥、炒麵、炒粉等。蹲在路邊食飯的主要是男工,女工大多帶飯上班。流動攤檔不賣飲品,工人可到士多買飲品,但工廠亦有茶水供應。上鄉道有不少唐樓工廠大廈,附近有五羊牌電池廠、金錢牌熱水瓶廠,午飯時街上十分熱鬧。土瓜灣的流動食檔主要位於橫街,如浙江街、上鄉道、下鄉道、落山道一帶,商販將煮好的食物放入盤中,推車仔出街售賣,不太講究衛生,土瓜灣道等大街則較少車仔檔。有些車仔擺在行人路,但街上如有米舖或士多,車仔便要放在馬路,免阻礙店主營業,雖是違法營業,但警察都不太理會。

1960年代初土瓜灣仍未有公共屋邨,馬頭圍邨、真善美邨、樂民新邨都在稍後時間興建。樂民新邨當年是石屋和菜田,政府收地拆村後,居民遷往觀塘雞寮的七層大廈。羅景熙認為廉租屋邨居住環境已不俗,遠勝於七層大廈,獲分配到彩虹邨、蘇屋邨已屬幸運。




標題 工廠淡季時家人的消遣娛樂。土瓜灣的公共屋邨和街頭流動熟食檔
日期 18/02/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4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09
讀書經歷和父母期望。家庭工場與鄰居關係融洽。又愛又恨的土瓜灣生活
羅景熙移居香港後,先後入讀聖若望英文書院和英華書院,中學畢業後升讀香港大學。聖若望和英華皆位於九龍塘,羅景熙讀每天步行上學和放學,從土瓜灣道的家中出發,途經木廠街、真善美邨、界限街、秀竹園道和牛津道。由於父親不懂英文,母親不識字,他自行選讀和報考學校,父親只負責交學費。他的兄弟就讀私立學校,妹妹就讀牧愛小學和德雅中學,由兄長替她選校。當年父親不懂英文,生意上要依賴洋行,父母都希望子女學好英文。

羅景熙與家人住土瓜灣道68號,上址是一梯兩伙的新樓,因與後面大廈的樓梯互通,亦可算是兩梯四伙。當年鄰里關係融洽,家人開設家庭式燈泡工場,羅景熙母親聯絡附近的師奶,請她們幫忙做試火、包裝等簡單工序,師奶都十分高興,持家之餘又有額外收入。婦女要居家照顧小孩,又不便搬運原料和貨物,外發工作主要限於68號和隔鄰的大廈;但父母曾透過親友的轉介,把工作外發至十三街的居民。

羅景熙一家在六七暴動後搬家,由於土瓜灣住所地方不足,加上區內樓價升,父母買不起新樓宇,家人便賣出土瓜灣道的物業,搬入新開發、樓價低的觀塘。當年有消息謂青洲英坭廠和屠房即將搬離,土瓜灣居民都很興奮,慶幸污染從此減少。回顧土瓜灣的生活,羅景熙感到又愛又恨,高興的是他從澳門來港,全家在土瓜灣團聚,合力經營燈泡廠,渡過艱難歲月;但他坦言本區環境差劣,英坭廠和屠房污染空氣。屠房每天劏牛,慘叫聲喚醒附近的居民,門口又佈滿牛血,空氣盡是牛皮味,他驚嘆十三街的人如何能與屠房為伴。他很慶幸可遷離土瓜灣,但搬入新居不久,家人又因出國和結婚而各散東西。




標題 讀書經歷和父母期望。家庭工場與鄰居關係融洽。又愛又恨的土瓜灣生活
日期 18/02/2013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9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10
燈泡業技術的演變。六七暴動與家庭變遷
羅景熙父親曾在佛山讀過幾年書,隨後從事文職工作,在來港入職電泡廠前,沒有專業知識。羅景熙認為燈泡業的技術多年來變化不大,有較大創新的是聖誕燈飾。早年燈飾不閃光,後來閃膽面世,整串燈飾可閃光,隨後各排燈泡可輪流閃光,下階段的突破是推出有唱歌的燈飾。父親只顧工作養家,沒有參加地區組織,只間中與同住土瓜灣的行家飲茶和打牌,過年時請工人吃飯。超光燈泡廠曾在工展會出售燈泡,羅景熙每年參與工展會,當時在紅磡舉行。

六七暴動後本地樓價下滑,羅景熙家搬往觀塘,暴動後父母擔心下一代的前途,希望他們生活無憂,不必像自己從內地來港捱苦,在家境改善的情況下,便送他們出國讀書。羅景熙求學時期家境不理想,他在九龍塘上學時見過一些富貴學生,但他沒有在意貧富,只想搬到面積較大的居所。他在土瓜灣的家同時是工場,不少女童工出入,使他覺得沒有私隱。




標題 燈泡業技術的演變。六七暴動與家庭變遷
日期 18/02/2013
主題 工業|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1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11
土瓜灣的中心、邊界。土瓜灣與週邊地區的比較

羅景熙認為土瓜灣道和上鄉道一帶是土瓜灣的中心,相隔兩條街便是街市(今土瓜灣市政大廈)和夏巴車行,附近有五羊牌電池廠和玫瑰針織廠,這一帶較興旺。土瓜灣的地標是海心廟,廟後有魚尾石,當年尚未填海,要坐「嘩啦嘩啦」小艇上島,羅景熙家對面有碼頭,某次節日全家到廟遊玩2至3小時。另一地標是鄧境波書院後的燈塔,當年樓宇較矮,遠處已可見燈塔閃光。羅景熙強調土瓜灣很貧瘠,沒有百貨公司,很多東西買不到,他要到旺角買校服和書本,他家正處這個窮區的中心,旺角、尖沙咀是當時的靚區。在他心目中工聯會(即工人俱樂部)、聖三一堂已算偏僻,真善美村一帶屬於郊區;今樂民新邨仍有菜田和石屋,居民在門外開闢耕地,環境優美。

羅景熙認為青洲英坭廠和是紅磡和土瓜灣的分界,鴻福街、銀漢街、榮光街已屬土瓜灣,包括華樂戲院,這是他童年活動範圍最遠處。昔日漆咸道有供辭靈的永別亭(編按: 今暢行道6號紅磡市立殥儀館),羅景熙坐車路過見人拜祭,覺得十分恐佈。永別亭在一個山仔上,旁邊是鐵路小學。六七暴動後羅景熙家搬到觀塘宜安街,住所在聖若翰小學旁,他認為當年彩虹邨至觀塘已算郊區,相對土瓜灣之言,予人貧瘠和荒蕪之感,只有很少巴士開往觀塘,居民要到九龍市購物。母親經常返回土瓜灣買菜,並與結識多年的舊街坊聯誼。羅景熙住慣了土瓜灣,不太喜歡觀塘。土瓜灣環境雖差,但有他的童年回憶,他對此地又愛又恨。




標題 土瓜灣的中心、邊界。土瓜灣與週邊地區的比較
日期 18/02/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KH-SEG-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