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 檢視


約1930年的香港仔避風塘。左端可見黃埔船塢於香港仔設立的分塢;對岸的鴨脷洲剛完成了一些填海工程。
1920年代的香港仔避風塘。
約1920年中環皇后大道中。右方的建築物為柏拱行;左方可見舊大會堂及由英商顛地出資興建的噴水池。
約1910年的伯大尼修院。該院建於1875年,為巴黎外方傳教會在香港及東亞興建的第一所療養院,服務對象主要是在中國內地傳教及工作的教士。
約1920年繁忙的卜公碼頭。卜公碼頭前身是畢打碼頭,1900年改建,由港督卜力主持開幕禮,並改名卜公碼頭。早期的卜公碼頭原是露天碼頭,至1909年始加建鋼鐵上蓋。2006年末,碼頭的上蓋及支柱於赤柱美利樓旁重裝,成為赤柱卜公碼頭。
1920年代從皇后大道中西眺文咸東街,左端可見蘇杭街(舊稱乍畏街)。
1920年代一群訪港軍人攝於兵頭花園。
1900年代兵頭花園上亞厘畢道(近花園道交界處)的入口。
約1900年的兵頭花園,背景可見園內著名的噴水池。
約1900年一位歐籍女士帶領一群華籍女童參觀兵頭花園。
1910年代從寶雲道遠眺半山一帶的景色;左端為寶雲道濾水池。
1910年代從寶雲道遠眺半山一帶的景色。
1910年代堅道的洋房。
1900年代的跑馬地天主教墳場
1910年代的銅鑼灣,地點約近今天銅鑼灣道及高士威道交界處。圖片中央為一座馬廄;後方是英軍馬球場(今天香港中央圖書館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