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訪問

口述歷史

  • 檢視
  • 創辦人梁日龍的背景
    梁龍記表壳製造廠東主梁日龍,初中學歷,16歲到廣州的火車頭廠學師,從事機械、工程技術等工作。梁日龍20歲(1946年)從內地來港,到新記表殼廠做師傅。火車頭廠的機器以重型機器為主,其操作原理與車床、刨床等輕型機器相近。梁日龍在新記工作4年,後與人合資創辦國光表殼廠,1年後(約1950年)自行創業。
  • 早年的廠房變遷
    1950年至1953年,梁龍記表壳製造廠搬過小型廠房4次。第一間廠房在石硤尾木屋區;第二間廠房是廣東道與公眾四方街交界的舖位,鄰近油麻地警署;第三間廠房在土瓜灣天光道和靠背壟道附近,位於舊樓地舖,簡陋細小,不超過500呎,只有車床、鑽床等,還有20多名工人;第四間廠房在1955年搬至大角咀塘尾道66號舊樓,樓上住人,廠房佔用樓下2至3層,屬半廠房形式,有70至80名工人。
  • 表殼的生產流程和分工
    梁龍記表壳製造廠主要生產表殼。表殼約有12種配件(如膠蓋、巴的),完成一個表殼要經40個工序。首先要向五金廠訂購銅鑄模胚。昔日技術較差,訂回來的模胚有時較實際要求尺寸大四成,需要以鑼床切削再打磨方能用。切削銅料需要高温,手容易燙滿紅點。男工多接觸車床、鑼床等機器,負責切削和打磨;女工負責裝配和包裝。塘尾道廠有80多名工人,男工約55名,女工25名。
  • 梁龍記的學師制度
    梁龍記表壳製造廠設有工模部,內有生產設備的大型機器。梁偉浩先在機器部門學習,了解生產各款表殼所用機器。師傅用心指導,梁偉浩學習勤快,掌握造機器及機器設備的技術。梁偉浩強調學師要用心、拚搏,肯爬入骯髒的機床底修理;要不怕吃虧,遵從師傅命令,例如要替師傅買早餐。梁偉浩頭兩年主力在機器部學習,後兩年學習表殼生產工序,如切削、打磨、鑽孔等。梁龍記沒有三年滿師規定,只要掌握技術即可。1964年至1968年間,梁偉浩學會所有生產工序。廠內一般學徒只學機器或表殼生產,梁偉浩獲叔父特別關照,得以在各部門學習。1950年代至1960年代,工人多循學師入行。1970年代,件工計薪漸流行(只限師傅級),用以提升產量。早期男工多數能學滿師,成為師傅;女工負責非技術工序,如包裝和裝嵌。近年梁偉浩在東莞設廠才見有女學徒。
  • 梁龍記的勞資關係
    梁偉浩為東主侄兒,但與同事俱不計較身分。梁偉浩家住工廠附近,為與師傅打成一片,於1964年至1967年間在廠房與師傅同食同住,隨時請教和學習。梁龍記表壳製造廠師傅和學徒晚上在廠房睡覺,每人一張床板。梁龍記在1960年代提供午晚2餐。梁龍記接美國貨單後,要趕及船期送貨,經常與師傅、女工開通宵趕貨。1960年代初,勞工處加緊巡查違例超時工作,限制青年工和女工不能加班超過晚上11時。如勞工處審查緊密,梁龍記讓女工搬到家裏做包裝工作。梁龍記工人通宵趕工有加班費,廚房供應雞粥。梁偉浩感慨早期勞資同心,嘆息今非昔比。
  •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梁龍記的發展
    梁龍記擴充的機遇。梁龍記表壳製造廠於1953年開廠,1956年搬大角咀,1974年搬葵涌。1969年至1974年期間,梁偉浩負責營運事務,與叔父共同策劃搬廠到葵涌。梁龍記生意不斷發展,創辦初時以香港業務為主,1950年代已開始做美國生意,客戶每年來港一次落單。梁龍記搬廠後向外發展,梁偉浩自認屬於第一批表殼廠人員往外開門路,1974年首次到芝加哥和紐約尋找客戶,接獲理想訂單。梁偉浩感嘆當年英語水平有限。1974/75年,機械表開始向電子跳字表轉型,梁偉浩在1975年4次往加州矽谷向英特爾推銷。該公司只產電子機芯,不產表殼,梁偉浩成功推銷梁龍記的電子表殼,協助梁龍記在1975年至1977年賺取豐厚利潤。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