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900 項結果,共969項結果 , 0.025s
縮小搜索條件
關鍵字source=exhibitions 

找到相关结果约 969条,用时0.025秒
六十年代中期,電影《武林聖火令》一度成為熱話,《電影武俠故事圖書-迴光壁》借題發揮,利用當時流行電影、電視的題材,作為宣傳橋段。這個系列的流行武俠漫畫由老一輩的漫畫家伍寄萍兼任兼任編者及繪者,但仍然以黑白印刷,以求降低成本
與《超人畫報》雷同,是比較另類的漫畫報,以英雄故事為題材。《雷達畫報》以美式英雄漫畫為藍本,故事離不開英雄主角儆惡懲奸的情節,也有夾雜古裝武俠和科幻元素。版數以四版內加一張雙面印刷的單頁最為常見,通常連載三個長篇故事。除此以外,武俠小說如《少俠龍捲風》亦見於報中。《雷達畫報》在六十年代中期甚受歡迎,故出版時期頗長。
《天天漫畫》是典型漫畫報,題材上至時事,下至笑話、流行文化,包羅萬有,形式與其他漫畫報大致一樣。它以黑白印刷,由不同的漫畫家投稿集結而成,每日出版,在報章內頁刊登,最多佔四頁版面。
《時代漫畫周報》和《漫畫周報》一樣,是以雙色印刷(黑/紅、黑/藍或黑/綠)的漫畫報,漫畫由不同的漫畫家執筆。當時市面上的漫畫報名目繁多,雖競爭頗大,但由於出版成本低,而且有一定市場,大多數漫畫報都能夠生存一段時間。不同的漫畫報之間的內容和形式少不免互相仿效,題材以普羅大眾所樂道的時事、幽默、流行文化等為主,另類、尖銳的題材則較為少見。
《兒童報》是以全彩色印刷的兒童報紙,在當時較為罕有,估計市場上七至八成漫畫仍然以黑白印刷。讀者對象是小學生,每期連載幾版以經典童話故事為題材的漫畫,還有趣味單格漫畫,都是由幾位漫畫家組成固定班底,負責繪畫。《兒童報》內容豐富,每期除了漫畫外,亦有學生投稿、學生活動、新書推介等資訊,深受學校和家長歡迎,故讀者群非常穩定,也因此能負擔全彩印刷。
《漫畫通訊》是繼《實驗漫畫》出版的雜錦漫畫,於1976年面世,書刊尺寸為十六開 (即272x196mm)。它由漫畫家如楊維邦、袁一木和莫樺等共同編著,內容承襲《實驗漫畫》,刊載各類漫畫、評論和史料;另一方面,汲取了《實驗漫畫》的出版經驗,《漫畫通訊》不但加入通俗元素,更免費贈閱,以求吸引讀者。然而,經過一番努力,內容未能為普遍讀者所接受,讀者反應仍然強差人意,只出版了三期便停刊。
《龍虎門》本身由《小流氓》易名演變而成。《龍虎門》的故事仍舊發生於地道的香港場景 (例如觀塘、慈雲山、灣仔等),卻一改卡通化畫風,變成寫實風格。本刊相當長壽,由1975年易名起,到今日仍以《新著龍虎門》之名出版;版面經多年演變,亦由橫開本改為直開本。
《古老董與肥仔水》由年輕漫畫家何雅士編著,於1975年出版。故事講述「古老董」和「肥仔水」兩個性格迴異的人物的趣事。書中刊登的大都是四格或六格的短篇漫畫。
《大笨漫畫》由馬龍命名,參與繪畫的漫畫家包括馬龍和其弟弟一木,他們是七十年代漫畫家當中最年輕的一群,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歲。他們的視野十分廣闊,愛參考歐美、日本等外國漫畫,畫風、題材和表現手法獨樹一格,然而銷量未如理想,故只出版了一期便停刊。《大笨漫畫》形式與《老夫子黐線漫畫》近似,內容以幽默漫畫為主,尺寸為十六開 (即272x196mm),以黑白印刷。
《73漫畫》,內容範圍廣泛,細看不乏社會民生和政治議題,為一大特色;如第一期封面諷刺濫收交通罰款,第十期大字標題〈社會畸形〉。惹笑漫畫《壽星仔》亦在此誕生和連載。
首頁  上一頁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