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憶記:活在香港歷史建築
最近瀏覽

教育

英和

六歲時,父母送我到錦田水頭村的二帝書院上學。

爺爺說,清朝科舉考試除文科外,還有選取武官的武科。我的兩位叔公曾在長春園習武,當年習武用的關刀和練武石還在。

我在二帝書院讀了一年後,就轉到錦田蒙養學校。這學校是由鄧伯裘伯伯在一九二六年開辦,是區內首間推行現代教育的小學。

小學畢業後,我入讀了西營盤薄扶林道的官立漢文中學。這所學校於一九二六年成立,是香港第一間官立中文中學。為方便上學,我寄居於舅父在油麻地的家,每天由佐敦道碼頭乘渡輪至中環統一碼頭到香港島上學,放假時才返回吉慶圍小住。

長春園

長春園位於錦田水頭村,由錦田鄧權軒後人於十九世紀中建成,作為訓練武科子弟的學堂,是香港唯一的同類建築。長春園為兩進一開間建築,後進供奉祖先神主,屋旁設有練武場,供習武之用。

二帝書院

二帝書院由錦田鄧族興建,相傳建於清道光(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五零年)末年,以供奉文昌和關帝,並用作教育場所,以培育族中子弟考取功名,是當地的著名學府。書院入口以白石鋪砌,故就讀的子弟被稱為「白石巷子弟」,這稱號是身份的象徵。

▲ 返回頁首

瑪莉

我兒時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義學上學。由於成績不俗,老師推薦我轉讀該校的附屬小學,後來更順利升上中學部。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於一九零六年創立,為本地女童提供全面教育。一九二四年,學校的中、小學部獲政府資助成為輔助學校。中學部的歐校長(Miss Edna Sabrina Atkins)於同年開始運用政府的資助津貼學生的書簿及午膳費用,並對貧富學生一視同仁。學校於一九二八年制定以長衫為藍本的校服,學生不論貧富都穿著同一款式。這些德政到我入學時仍然實行。

一九二二年,首批入讀香港大學的十名女生中有四位是我的學姐,隨後亦有不少學姐能順利升讀大學,讓我倍感自豪。我曾跟隨學姐到香港大學參觀,我最喜歡本部大樓那高聳的鐘樓,更下定決心要入讀這所大學,可是我剛預科畢業,日本就攻打香港,我只好隨家人回鄉逃避戰亂。和平後我沒有繼續學業,但當時有中學學歷已很不錯。後來我當上了中學教師。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是香港最早的女子學校之一,部分學生更是香港大學首批畢業的女學生。校舍於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五日由時任港督司徒拔爵士的夫人主持開幕。主樓設計與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風格相近,別具特色。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是該校歷史最悠久的建築,於一九一二年落成。大樓宏偉壯觀,以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崗石柱支撐。大樓以正面的鐘樓為中軸線,兩側各建角樓兩座。

▲ 返回頁首

圖片


  • 長春園

  • 修復前的長春園

  • 長春園內部

  • 長春園鑄鐵關刀

影片


  • 半山區英皇書院九十周年開放日

  • 半山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