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憶記:活在香港歷史建築
最近瀏覽

管治

英和

中學畢業後,我考進北區理民府任職「大寫」,負責文書工作,並獨自搬到大埔居住以便上班。

北區理民府管理整個新界北約(即相當於大部份於一八九八年租借予英國,稱為「新界」的地區),在二次大戰前,理民府的主要職權包括處理刑事及民政事務、徵收官地租金、分配土地等。

大埔警署毗鄰理民府,是英國人於一八九九年接管新界時舉行升旗禮的地方,亦是殖民地政府於新界興建的第一座正式警署,與理民府同是新界地方管治的象徵。

除了政府管治,鄉民也會自發組成更練團,以維持治安。我們錦田鄉的水頭村和水尾村為對抗水陸盜匪,亦曾組織自衞隊,總部設在泝流園。

此外,新界各鄉村也會以宗族或地緣關係為基礎來建立「鄉約」聯盟,以團結力量、保鄉抗敵,如我們錦田鄉亦由多條圍村組成。其實,在市區也有類似的巡丁和鄉約制度。

舊北區理民府

舊北區理民府約於一九零七年興建,是英國接管新界後最早的民政中心,新界北部的行政、仲裁和土地註冊工作均在此辦理。理民府是樓高兩層的紅磚建築,立面有寬敞的遊廊和磚拱。現用作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總部。

舊大埔警署

舊大埔警署建於一八九九年,是新界第一間正式警署及警察總部。警署建築展現濃厚的殖民地色彩,但亦有加入中式建築元素。警署於一九八七年停止運作,現活化為推廣永續生活的綠匯學苑。

泝流園

泝流園由六品武官鄧權軒於清乾隆年間(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九五年)建成,十九世紀中葉作為學堂,其後成為自衞隊總部。泝流園為兩進一院建築,部分樑及斗栱以花崗石雕製。

▲ 返回頁首

瑪莉

爸爸在中區警署當警長。他說,疑犯會先在中區警署錄取口供,被落案起訴後,便送往毗鄰的中央裁判司署審訊;若經定罪,便隨即押往隔鄰的域多利監獄服刑。整個獨特的建築群集調查、審訊和懲教於一身。

比較嚴重的案件會交由高等法院處理。由中區警署沿石板街(砵典乍街)往下走不久,便到達高等法院大樓。它是一座宏偉的花崗石建築,正面山花頂部矗立一尊希臘泰米斯女神石像,她左手握劍,代表正義和權威;右手拿著天秤,代表公平和公正;用布蒙著眼睛,寓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區警署建築群

舊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舊域多利監獄組成了一組與香港法治有關的歷史建築群。

舊中區警署是香港現存少數建於十九世紀的警署建築之一,於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停用。在這建築群中,最突出的是建於一八六四年的營房大樓和一九一九年的總部大樓。

前中央裁判司署則於一九一四年落成,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法庭建築之一,於一九七九年停用。其後曾用作高等法院附屬建築、入境事務處和警務人員組織的辦事處。

舊域多利監獄內仍有多座建於十九世紀中葉,屬最早期的殖民地建築。監獄於一九八零年代開始用作收容非法入境者和越南船民,於二零零六年停止運作。

舊最高法院大樓

舊最高法院大樓(前稱高等法院)於一九一二年啟用,是一座三層高花崗石建築,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以愛奧尼亞式石柱環抱,正面山花頂部矗立著代表公義的希臘泰米斯女神像。大樓在一九八五年至二零一一年期間用作立法會大樓;二零一五年改為香港終審法院。

砵典乍街(石板街)

砵甸乍街以香港第一任港督砵甸乍爵士命名,由於街道大部分以花崗石板鋪成,故俗稱「石板街」,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

▲ 返回頁首

圖片


  • 舊北區理民府

  • 北區理民府舊貌

  • 舊北區理民府遊廊

  • 舊大埔警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