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力耕耘: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及戰後香港農業社會
最近瀏覽

圖片

  • 檢視
  • 新界農民 (1)
    新界農民努力耕作過活。圖中農民灌溉農田。
  • 新界農民 (2)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內戰隨即爆發,大批難民湧到香港。當中有為日後工業發展提供動力的企業家和市區的勞動人口;但另一部分是農民,耕作是他們唯一謀生技能,於是他們選擇新界,冀繼續依靠土地過活。
  • 新界農民 (3)
    1950年代初,只有13.5%是農地,當中大部分是稻田,蔬菜和禽畜產量不多,不足以應付與日俱增的需求,食物供應主要來自內地。然而內地政權易手,令政府欲減少依賴內地進口。政府為了應付糧食需求、安置難民及保障糧食安全,開始積極扶腋農業。圖中農民忙於農務。
  • 嘉道理兄弟
    嘉道理兄弟:賀理士(左)和羅蘭士(右)。
  • 新界農民 (4)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視農民為合作夥伴:輔助會提供資金和生產工具,政府漁農處提供技術支援,農民投入勞動力。如此一來農民不但可經濟獨立、改善生活、重建自尊;他們付出的努力既能滿足糧食需求,更成為生產動力,與社會互惠互利。
  •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自1970年代起,新界都市化步伐加快,農耕人口外流,香港農業明顯萎縮。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亦因應社會改變,於1995年轉型為「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 豬舍 (1)
    圖為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於元朗興建的豬舍。
  • 分派豬隻
    圖為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分派豬隻情況。
  • 飼養豬隻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提供飼料貸款,農民待小豬長成可推出市場售賣後,才需還款。
  • 豬舍 (2)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協助貧困的菜農養豬,增加他們的收入來源。圖為菜地增建的豬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