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瀏覽
歷史與社會
戰前香港教育
太古糖廠
工展會
傳統節慶在香港
戰後工業
戰前工業
香港賽馬會資料庫
天后寶誕
一起走過的日子: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
方寸藏珍:香港郵票發行一百五十周年
協力耕耘: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及戰後香港農業社會
口傳心授系列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貨幣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口傳心授系列 I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
地理與環境
往昔家園: 從寮屋到公屋
香港地
香港燈塔
域多利監獄
邂逅!老房子:與藝術家走進百年故宅的歷史現場
船塢與香港
時代.憶記:活在香港歷史建築
消失的村落
藝術與文化
月份牌王關蕙農
香港節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紅毛墳場
江啟明香港寫生
竹棚文化
香江琴緣
游—也斯的旅程
從豆奶到普洱
獅子山下・掌聲響起・羅文
他 FASHION 傳奇 EDDIE LAU 她 IMAGE 百變 劉培基
香港景.山水情──黃般若藝術展
深刻人間:黃新波的藝術歷程
瓷緣.畫意
聲藝永存.向林家聲致敬
懷念一代詞人:林振強歌詞手稿
嶺南印記
文壇俠聖——金庸與查良鏞
傳播與媒體
香港歷史明信片
邵氏電影
香港早期電影遊蹤
從前衞到懷舊—館藏攝影器材
舊日戲院昔日情
光影流聲——香港公共廣播九十年
五花八門──香港電影的兵器世界
歷史與社會
昔日上水的鄉村生活
昔日上水的鄉村生活
中區警署
香港傳統節慶
香港傳統節慶
黃霑‧故事:深水埗的天空 1949-1960
黃霑‧故事:深水埗的天空 1949-1960
天后寶誕
天后寶誕
地理與環境
城記‧漫遊
城記‧漫遊
老街坊啟德機場
老街坊啟德機場
啟德老街坊:香港飛機工程公司元老的回憶
啟德老街坊:香港飛機工程公司元老的回憶
開飯城市
開飯城市
光景流轉:追憶衙前圍
光景流轉:追憶衙前圍
油麻地社區記憶
消逝中的上海街
消逝中的上海街
藝術與文化
竹棚工藝
竹棚工藝
關蕙農月份牌王
關蕙農月份牌王
歲月留痕 香港情與影: 何綬畫意寫實攝影專輯
歲月留痕 香港情與影: 何綬畫意寫實攝影專輯
一代瞽師的故事:杜煥(1910-1979)
傳播與媒體
香港漫畫:香港故事
香港漫畫: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明信片
香港歷史明信片
聽鍾偉明講
邵氏電影
邵氏電影
瀏覽口述歷史檔案
所有檔案
姓名瀏覽
主題檢索
進階搜尋
專題故事
土瓜灣 — 小工業與社區互相依存
衙前圍吳氏祖堂
戰前女子教育
拚搏的工業歲月
承教雜憶-細說老師百態
香港工業的人情味
認識「香港留聲」
「香港留聲」簡介
口述歷史的特色
使用須知
鳴謝
參考資料
香港記憶
關於香港記憶
最新消息
活動重溫
使用指南
輸入關鍵字
進階搜尋
特藏
所有資料
今虞琴絃
最近訪問
今虞琴絃
排序
預設
按日期(近至遠)
按日期(遠至近)
Go
檢視
今虞琴絃——蘇州市雕刻工藝生產合作社出品(1954年後生產)(1)
琴絃生產傳統上都是家庭式作坊,大陸解放後,實行公私合營,1954年9月方裕庭的作坊併入蘇州市雕刻工藝生產合作社,繼續生產琴絃,供應全國。
琴絃包裝除了出品單位名稱外,其他都沿用方裕庭原來所用形式,包括封套底印上吳景略甲申年(1944)所寫製絃經過。製絃人還有方裕庭的徒弟何正祺,他是唯一一個具名生產的徒弟。
琴絃用紙封套包裝,缺備絃,紮絃方式沿用清末老三泰回回堂的形式。
加入我的收藏
今虞琴絃——蘇州市雕刻工藝生產合作社出品(1954年後生產)(2)
圖為包裝琴絃的紙封套底面。琴絃生產傳統上都是家庭式作坊,大陸解放後,實行公私合營,1954年9月方裕庭的作坊併入蘇州市雕刻工藝生產合作社,繼續生產琴絃,供應全國。
琴絃包裝除了出品單位名稱外,其他都沿用方裕庭原來所用形式,包括封套底印上吳景略甲申年(1944)所寫製絃經過。製絃人還有方裕庭的徒弟何正祺,他是唯一一個具名生產的徒弟。
加入我的收藏
今虞琴絃——蘇州民族樂器廠出品(1950年代後期生產)(1)
五十年代後期,蘇州市雕刻工藝生產合作社的製絃部分併入蘇州民族樂器廠,繼續生產琴絃。和以前一樣,琴絃以紙封套包裝,除了生產單位與地址電話改變外,一切如舊。
琴絃只剩下一至四絃一捆,五至七絃及備絃缺。
加入我的收藏
今虞琴絃——蘇州民族樂器廠出品(1950年代後期生產)(2)
圖為包裝琴絃的紙封套底面。1950年代後期,蘇州市雕刻工藝生產合作社的製絃部分併入蘇州民族樂器廠,繼續生產琴絃。和以前一樣,琴絃以紙封套包裝,除了生產單位與地址電話改變外,一切如舊。
加入我的收藏
今虞琴絃——蘇州市方裕庭琴絃生產合作社出品(1964年生產)
1962年,琴絃生產又獨自成立為「蘇州市方裕庭琴絃生產合作社」,是方裕庭事業最興盛的時候。
琴絃是1964年北京古琴會訂製的一百副琴絃之一。紙封套包裝,一至四絃用絃尾捆紮,五至七絃與備絃改用紅絲線捆紮。
加入我的收藏
今虞琴絃——地方國營蘇州民族樂器廠出品(1960年代末期生產)
1960年代後期,蘇州市方裕庭琴絃生產合作社又併入地方國營蘇州民族樂器廠,原廠址成為樂器廠一個絲絃生產車間,繼續生產今虞琴絃。
琴絃用紙盒包裝,絃已用過,只剩下一至四絃,有殘缺。
加入我的收藏
今虞琴絃——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出品(1970年代生產)
1970年代,地方國營民族樂器廠改名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出品的今虞琴絃用紙封套包裝,但今虞琴絃四字已不用原來的印刷體,改用毛筆書寫字體。
琴絃一至四絃仍用絃尾捆紮,再加紅絲線捆紮;五至七絃與備絃用紅絲線捆紮。
加入我的收藏
今虞琴絃——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出品(1980年代生產)
1970年代、1980年代生產的今虞琴絃品質明顯下降,1980年代的包裝紙盒,只用舊封套剪下來的文字貼在盒內外。
琴絃缺備絃,五至七絃捆紮絲線已失去,一至四絃也改用紅絲線捆紮。
加入我的收藏
古琴絃——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出品
1990年代是琴絃質量最差的時候,蘇州民族樂器廠已放棄「今虞琴絃」品牌,包裝已改為小方紙盒,只標以「古琴絃」三字,「今虞琴絃」作為一個小標記附在包裝盒左下角,廠名上加了廠方品牌「虎丘」商標。
琴絃全用紅絲線捆紮,1990年代以後生產。
加入我的收藏
虎丘牌古琴絃——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出品
2000年以後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實行承包制,改為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所生產的古琴絲絃正式名為「虎丘牌古琴絃」,「今虞琴絃」的歷史也完結了。圖為2000年以後生產的虎丘牌古琴絃。
加入我的收藏
全選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
確定
創建新的收藏夾
收藏夾名稱
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