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琴緣
最近瀏覽

圖片

  • 檢視
  • 洞簫 (1)
    此琴名作「洞簫」,為北宋年代(960-1127)的古琴,由李春源收藏。圖為伏羲式琴「洞簫」的面。
  • 洞簫 (2)
    此琴名作「洞簫」,為北宋年代(960-1127)的古琴,由李春源收藏。圖為伏羲式琴「洞簫」的底。
  • 秋水(1)
    此琴名作「秋水」,為明朝(1368-1644)年間的古琴,吳英卉於1990年代初開始收藏。圖為仲尼式琴「秋水」的面。
  • 秋水(2)
    此琴名作「秋水」,為明朝(1368-1644)年間的古琴,吳英卉於1990年代初開始收藏。圖為仲尼式琴「秋水」的底。
  • 琅石泉(1)
    此琴名為「琅石泉」,1941年製品,由李春源收藏。圖為連珠式琴「琅石泉」的面。
  • 琅石泉(2)
    此琴名為「琅石泉」,1941年製品,由李春源收藏。圖為連珠式琴「琅石泉」的底。
  • 仲尼式改革琴 (1)
    此琴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樂器改革實驗的產物,有三個特點:
    (一)共鳴腔擴大,以增加音量。
    (二)底板除兩個雁足,近尾處加了五枚木釘,每個雁足或木釘只纏一絃,所以換絃時不須解開其他絃。
    (三)放棄傳統的軫和絨扣,換成金屬齒輪裝置。
    此琴由劉楚華收藏,圖為仲尼式改革琴的面。
  • 仲尼式改革琴 (2)
    此琴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樂器改革實驗的產物,有三個特點:
    (一)共鳴腔擴大,以增加音量。
    (二)底板除兩個雁足,近尾處加了五枚木釘,每個雁足或木釘只纏一絃,所以換絃時不須解開其他絃。
    (三)放棄傳統的軫和絨扣,換成金屬齒輪裝置。
    此琴由劉楚華收藏,圖為仲尼式改革琴的底。
  • 吉他形改革琴(1)
    此琴是已故香港音樂學者張世彬所製,有五個特點:
    (一)參考結他的葫蘆形音箱,擴大了共鳴腔。
    (二)底板不設龍池、鳳沼,只有一個圓形音窗在面板。
    (三)琴首安裝結他調絃器,放棄傳統的軫和絨扣。
    (四)琴尾安裝七枚金屬釘以纏絃,琴足不再具固定琴絃作用。
    (五)琴體由三足支撐。
  • 吉他形改革琴(2)
    此琴是已故香港音樂學者張世彬所製,有五個特點:
    (一)參考結他的葫蘆形音箱,擴大了共鳴腔。
    (二)底板不設龍池、鳳沼,只有一個圓形音窗在面板。
    (三)琴首安裝結他調絃器,放棄傳統的軫和絨扣。
    (四)琴尾安裝七枚金屬釘以纏絃,琴足不再具固定琴絃作用。
    (五)琴體由三足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