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琴緣
最近瀏覽

師生傳授

蔡德允(1905-2007)生於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後遷居上海。蔡德允年少時已精通詩書,先後畢業於南洋女子師範學校和上海女子高等專修學校,及後從事教育工作。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蔡德允與丈夫沈鴻來及兒子沈鑒治走避至香港。1938年蔡德允向沈草農學琴,四年後返回上海,除學琴外,亦有參與在上海的「今虞琴社」之活動,與琴人交流。

自1950年起,蔡德允長居香港,開始個別授徒,又活躍於琴棋書畫雅集和舞台演奏。1964年她應聘為新亞書院新亞國樂會的古琴導師,自此專注教授古琴,以琴譜和心手相傳的方式授徒,正式傳授的學生超過四十人。其第二代琴人劉楚華、蘇思棣、謝俊仁等於1980年代開始在香港公開演出,對古琴進行深入研究與創作,並有授徒,至今已傳第三、四代人。其傳人為傳承及發揚蔡德允之琴藝與德學,於1998年在香港成立「德愔琴社」,致力推廣古琴。

蔡德允著有《愔愔室琴譜》,當中包括「愔愔室」的代表琴曲〈長門怨〉、〈平沙落雁〉、〈漁樵問答〉、〈水仙操〉、〈龍翔操〉、〈瀟湘水雲〉、〈陽春〉、〈胡笳十八拍〉等。「愔愔室」一派琴容端肅,彈奏時敏捷有勁,奏曲的指法規範,節奏自由,跳脫跌宕。在琴曲處理上,隨着情緒轉折有細緻的變化和起落,婉轉中帶有剛勁。這種簡樸素淡的琴風,與中國內地1950年代以後漸漸形成的彈奏風格截然不同,反而保留了上世紀古琴的琴風特質,對於香港古琴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良多。

圖片


  • 蔡德允在「愔愔室」

  • 愔愔室琴課——示範

  • 愔愔室琴課——對彈

  • 蔡德允書寫的《愔愔室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