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
最近瀏覽

文化名人在香港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多個重要城市在戰事中相繼淪陷,不少政界名人、作家、藝術家、歌唱家、舞蹈家、漫畫家、記者、電影工作者先後南下香港,利用香港向海內外宣傳抗日救亡,使香港文化界出現巨大轉變。

九一八事變後,在香港創刊的《人間漫話》編後語已提出:「文藝界不應再虛無和脫離現實。」1932年以後,多份雜誌和期刊相繼在港創刊,推動抗戰文學在香港的發展。1939年1月27日,中國全國文協理事會在香港籌組分會,當時在港的許地山、樓適夷、戴望舒等學者和作家積極參與。另一方面,葉恭綽、簡又文等人在國民政府支持下,於1939年9月在香港發起組織「中國文化協進會」。茅盾、鄒韜奮、夏衍、喬冠華、胡愈之、王瑩、徐悲鴻、葉淺予、郁風、黃苗子等文化名人在香港積極活動。1941年4月《華商報》在港出版;不少名家的創作、電影及漫畫作品陸續在香港面世。

此外,著名電影工作者司徒慧敏和蔡楚生等人在香港透過電影媒介鼓動民眾參與抗日。1935年至1941年期間,香港合共製作了98部抗戰愛國電影,包括75部粵語片、6部國語片、16部新聞紀錄片和一部動畫片,相比同期內地的電影產量多出四倍,題材更為豐富,可見香港作為抗戰宣傳中心的地位舉足輕重。

圖片


  • 雲集香港的文化界人士

  • 許地山在電影義演活動上致辭

  • 放下你的鞭子

  • 現代中國漫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