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

陳金
水上人

性別:
出生年: 1942
受訪時年齡: 69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貨艇工人
訪談主題: 社區 |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避風塘艇仔粥
昔日陳金貨艇停泊於三角碼頭,每次得悉一號風球懸掛时,先搬走船上所有貨物,再駛往油麻地避風塘暫避。晚上避風塘有不少岸上人做宵夜生意,租艇出海向艇戶兜售宵夜食物,例如艇仔粥、魚片粥、雞腸粥、燒鵝瀨、叉燒瀨等,每碗賣3毫或5毫。填海前大角咀有不少人做宵夜生意,先將粥粉煮好,準備各種佐料,再向住家艇戶借船,每人揮槳駛一只小艇,在避風塘的船艇間穿梭。食物置於船中央,每船可賣多種粥粉。陳金一家由於早食晚飯,必須宵夜充飢,每次向餐艇買20多碗,每人食2、3碗,由於售價便宜,合共只消費數元。至於沒有颱風時,陳金在三角碼頭上岸,買白粥油條作夜宵。賣宵夜的艇在一號、三號風球時照常營業,至八號、九號風球時全部休息。平日亦有一些賣海鮮的艇,供應炒蜆和炒蟹。當年在海上賣水果不用領牌,有艇家賣荔枝、龍眼和蘋果等。



標題 避風塘艇仔粥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5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HLT-001
避風塘娛樂:遊船河、番攤艇
避風塘有遊河船出租,艇家上岸招客,費用以小時計算,每小時約收費10元、20元,獲利頗豐。遊河船在整個避風塘巡駛,供遊客出海乘涼。避風塘有些俗稱「番攤」的賭船,由住家艇戶與岸上熟人合作,艇戶提供船隻,岸上人籌備賭檔,以蠶豆為賭具,猜大小和單雙數目,俗稱「扒攤」。「番攤」大多在晚上5、6點開檔,賭注較小,吸引一些艇戶聚賭。避風塘亦有唱歌的船艇,但只供岸上人耍樂,貨艇人家甚少光顧。即使是一號或三號風球,避風塘仍熱鬧非常。



標題 避風塘娛樂:遊船河、番攤艇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HLT-002
從貨艇走搭橋上大船的遇險經歷
陳金一家的貨艇停泊在上環三角碼頭。每日家人6點起床,清洗「櫃面」。7點要在大貨輪旁停泊,讓咕哩從大船上吊貨落艇,艇家要負責將貨疊好。咕哩走狹窄的搭橋上大船,橋闊不及一隻腳掌,上船需高度的平衡力,艇家習已為常。某次下雨橋濕路滑,陳金被姑姐催促加快腳步,不慎滑倒落海,她後來拉著船上放下的吊繩得救。陳金慶幸自己沒有跌在鐵錨上,否則傷勢不淺。鐵錨俗稱「錠」,裝於船頭,用以固定停泊的船隻。



標題 從貨艇走搭橋上大船的遇險經歷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4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HLT-003
貨艇太子爺出面籌備天后誕
昔日貨艇行家有祭拜天后習俗,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正誕日),每戶湊錢購買祭品,由各艇太子爺集資籌備。「太子爺」即艇戶的第二代男丁,當家的第一代男人俗稱「事頭」或「老闆」。當年陳金弟弟是「太子爺」,代表全家籌備,各艇「太子爺」的母親或妻子亦幫忙。早上艇戶齊集,先到岸上茶樓飲茶,後開船駛往布袋澳天后廟(俗稱「大廟」),在廟內進奉燒豬、雞、元寶、蠟燭等祭品,拜祭不分男女,拜祭後有神功戲助慶。



標題 貨艇太子爺出面籌備天后誕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HLT-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