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

陳金
水上人

性別:
出生年: 1942
受訪時年齡: 69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貨艇工人
訪談主題: 社區 |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家庭和教育背景。自小在貨艇工作和生活

1942年陳金(温太)生於水上人家庭,童年與父母、姑媽、姑姐及兩名弟弟同住艇上。她不清楚「蜑」字發音是「dang」還是「 tang」,家人不以「蜑民」自稱,從父母一代算起,語言已與香港岸上居民無異。父親在香港出生,母親生於廣州,兩人經介紹成婚,婚後母親來港與丈夫定居。陳金在醫院出生,沒有領出生紙,母親寫紅紙登記她農曆六月十六的出生日期。

陳金一家經營貨艇,在船上工作和食住,平日停靠上環三角碼頭,泊於各橋之間。接得工作時,開赴海中心的大船落貨,將麵粉、糖等貨物搬到艇上,性質類似運輸公司。船上的家務主要由母親負責,陳金自小幫忙抹地、洗衣、解纜等雜務,約15歲起隨父親出海做搬貨等粗活。陳金抱怨母親重男輕女,認為女兒終要嫁出,只把她視為伙記,沒給太多教育機會。陳金有時於晚上7至9點在碼頭上夜學,若要開船工作時不能上學,至今只能認讀簡單漢字。弟弟讀書較多,在高街的私校肄業2、3年,懂閱讀和書寫,但日後仍不離搬貨的家業。姑媽和姑姐亦在船上搬貨和管艇,但她們不用做家務,因輩份較高,工作量較少。姑姐終生不嫁,與陳金一家共住。姑媽婚後與姑丈另外經營貨艇,有一子一女,及後與丈夫失去聯絡,返回陳金家艇居住。姑媽子女長大後上岸定居,兒子從事運輸;女兒仍以貨艇為業,單身終老,1980年代在金華大廈火災時離世。




標題 家庭和教育背景。自小在貨艇工作和生活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SEG-001
蜑家貨艇的間格和載重量。家人每天的工作和作息

早期蜑家貨艇是沒有摩打的木船,開工時要付錢給摩打拖船,讓拖船拖到海中的大貨輪作業,至1970年代才普遍安裝機器。貨艇的噸位分10噸、30噸和50噸,陳金一家擁有的是50噸艇,較現時用來做遊河的漁船為大。50噸艇可載貨30噸、載人百多名;30噸艇可載10多噸,載人20多名。麵粉以「包」為數量單位,陳金貨艇一般載數百包 (共重約20噸)。貨艇不能超載,否則會入水沉船。  陳家的貨艇分為船面和船倉兩層,「駕駛呔」和「櫃面」(上落點的俗稱)位於船面;船倉有兩間睡房,陳金與父母和兩弟住一間,姑媽和姑姐住另一間,沒下雨時家人睡在倉外。船尾是煮食地點,如同一般遊河的漁船格局。

每日家人6點起床,清洗「櫃面」;7點要在大貨輪旁停泊,讓咕哩從大船上吊貨落艇,艇家要負責將貨疊好。咕哩走狹窄的搭橋上大船,橋闊不及一隻腳掌,上船需高度的平衡力,艇家習已為常。某次下雨橋濕路滑,陳金被姑姐催促加快腳步,不慎滑倒落海,她後來拉著船上放下的吊繩得救。陳金慶幸自己沒有跌在鐵錨上,否則傷勢不淺。鐵錨俗稱「錠」,裝於船頭,用以固定停泊的船隻。大輪貨物落艇後,貨艇泊至岸邊,由岸上的咕哩落艇搬貨,陳金負責將貨物托至咕哩肩上。 早上沒有工作時,家人上岸買菜或食早餐;貨艇晚飯時間較早,通常3點買菜煮食,4點後開飯。每日貨艇載貨量不定,視乎接單情形。平日姑媽負責在三角碼頭接單,在岸上交涉和報價。工餘時貨艇行家在碼頭聚談,貨艇結集停靠在三角碼頭橋與橋之間。漁船不會停泊在三角碼頭,大多分佈在香港仔和筲箕灣等地的避風塘。陳金家的貨艇早晚均泊於三角碼頭,船頭面向威利蔴街和正街之間。後來父母另買一艇經營,陳金與姑媽仍留在舊艇。蜑家子弟世代以搬貨為業,即使讀書後仍不離本行。




標題 蜑家貨艇的間格和載重量。家人每天的工作和作息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SEG-002
貨艇與五聯行的交易流程。婚後賣艇到油麻地上岸定居

五聯行是陳金貨艇的客戶,經營內地雜貨入口,例如產自台灣和汕頭的蘋果、橙和柑等水果。運載內地果菜的大輪在西環尾碼頭停泊,即鄰近西環果欄和菜市場的碼頭。五聯行是隸屬於五豐行的內地公司,兩者同屬一個老闆。平日陳家貨艇亦運麵粉和糖,但因噸數不足,不能運米; 除本地和內地客戶外,貨艇亦從外國貨輪接單。陳金15、16歲起正式幫忙家業,聽從姑媽吩咐,上岸向五聯行收數。收數定每半月一次,慣例是完工後方收錢,五聯行向貨艇發出單據,列明載貨日期和重量。雖然陳金認字不多,五聯行從不欺詐騙財。同時貨艇泊岸時,她要托貨上咕哩肩頭,咕哩提貨走踏板上岸。每轉運輸工費約20、30元,貨艇每日最多可走兩轉;有時全天沒有工作,家人在船上做家務,如洗地、清垃圾和曬倉底板等。陳金嘆息運貨收入低微,遠不及上岸做工。

陳金29歲結婚,兩人由丈夫阿姨介紹相識,婚前丈夫在堂兄的貨艇搬貨。婚禮採用「到會」形式,只有男女家親屬赴宴,在兩艘船上筳開約10席。陳金婚後三角碼頭已填海,貨艇改到油麻地避風塘停泊。銅鑼灣雖有避風塘,停泊者大多是遊河船。搬到油麻地後,貨艇生意開始滑落,不久陳金夫家和娘家都放棄本行,賣艇上岸定居。陳金與丈夫在金堂大廈租住房間,丈夫轉業從事運輸工作,陳金做家庭主婦。陳金一家在油麻地原沒有社會聯繫,但以前經常停泊避風塘,較熟悉附近環境,故選擇定居此區。昔日每逢颱風,為免在三角碼角沉船,陳金一家的貨艇開往油麻地避風塘,因該處面積較大,泊位充裕。家人避風之際,間中上岸逛街,或到油麻地戲院看戲,或上茶樓飲茶。陳金認為颱風時上街危險,曾聽聞有位艇家在街被招牌砸死;她大多留守艇上,與鄰戶閒聊。她平日上岸主要是買菜,到過旺角街市 (廣東道) 和油麻地街市。




標題 貨艇與五聯行的交易流程。婚後賣艇到油麻地上岸定居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7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SEG-003
油麻地避風塘的興旺: 船艇提供宵夜、娛樂和接駁

昔日陳金貨艇停泊於三角碼頭,每次得悉1號風球懸掛时,先搬走船上所有貨物,再駛往油麻地避風塘暫避。晚上避風塘有不少岸上人做宵夜的生意,租艇出海向艇戶兜售宵夜食物,例如艇仔粥、魚片粥、雞腸粥、燒鵝瀨、叉燒瀨等,每碗賣3毫或5毫。填海前大角咀有不少人做宵夜生意,他們先將粥粉煮好,準備各種食材,再向住家艇戶借船,每人揮槳駛一只小艇,穿梭在避風塘的船艇間。食物置於船中央,每船可賣多種粥粉。陳金一家由於晚飯時間早,必須宵夜充飢,每次向食物艇買20多碗,每人食2、3碗,由於售價便宜,合共只消費數元。平日沒有颱風時,陳金則在三角碼頭上岸,買白粥油條作夜宵。賣宵夜的艇在1號、3號風球時照常營業,至8號、9號風球時全部休息。平日亦有一些賣海鮮的艇,供應炒蜆和炒蟹。當年在海上賣水果不用領牌,有艇家賣荔枝、龍眼和蘋果等。

油麻地避風塘面積大,一直向北延伸至大角咀。避風塘有逾千艘住家艇,有秩序地分行停泊;相對貨艇而言,住家艇船身較小,兩種艇按大小分開停泊。住家艇上岸時要「攞船埋街」,即付錢請「艇仔」接駁。住家艇年輕子弟多在岸上工作,不少是工廠的車衣女工,他們父母留在船上謀生。陳金對住家艇所知有限,平日與貨艇行家自成一角聞聊。搬貨生意由客戶分配,貨艇不必爭搶,彼此和平共處。避風塘有遊河船出租,艇家上岸招客,費用以小時計算,每小時約收費10元、20元,獲利頗豐。遊河船在整個避風塘巡駛,供遊客出海乘涼。避風塘有些俗稱「番攤」的賭船,由住家艇戶與岸上熟人合作,艇戶提供船隻,岸上人籌備賭檔,以蠶豆為賭具,猜大小和單雙數目,俗稱「扒攤」。「番攤」大多在晚上5、6點開檔,賭注較小,吸引一些艇戶聚賭。避風塘亦有唱歌的船艇,但只供岸上人耍樂,貨艇人家甚少光顧。即使是1號或3號風球,避風塘仍熱鬧非常。




標題 油麻地避風塘的興旺: 船艇提供宵夜、娛樂和接駁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SEG-004
貨艇行家的天后和譚公信仰
昔日貨艇行家有祭拜天后習俗,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正誕日),每戶湊錢購買祭品,由各艇太子爺集資籌備。「太子爺」即艇戶的第二代男丁,當家的第一代男人俗稱「事頭」或「老闆」。當年陳金弟弟是「太子爺」,代表全家籌備,各艇「太子爺」的母親或妻子亦幫忙。早上艇戶齊集,先到岸上茶樓飲茶,後開船駛往布袋澳天后廟(俗稱「大廟」),在廟內進奉燒豬、雞、元寶、蠟燭等祭品,拜祭不分男女,拜祭後有神功戲助慶。中午各艇駛返三角碼頭,或上岸到西環午飯,或由其中一名艇戶提供「賀艇」,在艇上設宴煮食,一般有燒豬、雞、魚、蝦和蟹等餸菜。貨艇行家上岸定居後,大伙兒仍舊相約集體前往布袋澳大廟,但不必在正誕日祭天后,大多在星期日搭旅遊巴士驅車前往。2011年艇戶選在農曆四月十七日賀誕,近年每戶集資500元、1000元或2000元不等。早上各戶在茶樓集合,拜祭完返回茶樓午飯。現以舞獅取替昔日的演戲活動。早期貨艇行家慶祝不少傳統節日,農曆四月初八是「譚公誕」和「佛誕」,陳金丈夫每年都參加賀誕。當天各艇戶駛往筲箕灣譚公廟祭祀,拜祭後請伶人到大木船演戲,不少艇家划船前來圍觀。



標題 貨艇行家的天后和譚公信仰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6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SEG-005
油麻地上岸後的生活回顧。水上居住和工作的艱辛

1970年代初陳金與丈夫在油麻地岸上定居,初時在上海街東南樓 (鄰近「陳枝記」舖位) 租住房間,東南樓是設有升降機的唐樓。陳金女兒出生後,改到金堂大廈租住房間。定居油麻地初年,陳金甚少上街,區內結識朋友不多,大部份時間在家煮飯、洗衣和看電視,出街時只到旺角街市買菜,或到附近茶樓飲茶。她覺得廟街人流繁雜,聽歌又要收錢,較少到廟街遊逛。她習慣與多伙人共住,平日亦與鄰居閒聊和打招呼。早於結婚前陳金與丈夫已申請公屋,8年後終獲配順利邨單位,遂搬離油麻地上樓。她在順利邨居住約30年,數年前女兒申請政府置業貸款,買入駿發花園單位,陳金與兩女返回油麻地定居;未幾她們出售駿發花園,搬往金華大廈居住至今。女兒在油麻地工作,搬回區內居住,方便就近上班。

比較水上和陸上生活而言,陳金認為岸上定居更舒適自在。她覺得在貨艇工作刻板苦悶,每天得在天亮時起床,時刻飽受日灑雨淋之苦。她憶述「温黛」和「瑪麗」等颱風吹襲時,全身由朝濕到晚,難以在船上煮食。某雨天表姐夫的女兒不慎失足墜海,因各艇扯油布擋雨,遮蔽家人視線,霎時間無法尋回,後屍體浮上岸才知悉出事。早年陳金的貨艇遇颱風時,即從三角碼頭駛往油麻地避風塘暫避,泊於現址富榮花園的海面,約處於避風塘中部。當年在船上沒有收音機和電視,艇戶一般從報紙知悉颱風,或從行家相互轉告而悉。天文台當年亦在九龍和港島懸掛訊號球 (俗稱「扯波」),通報颱風訊息。




標題 油麻地上岸後的生活回顧。水上居住和工作的艱辛
日期 25/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K-SEG-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