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安

吳鴻安
衙前圍村三姓祖司理

性別:
出生年: 1935
受訪時年齡: 77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小巴司機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吳廣業祖後人居住的踎前大屋

1935年吳鴻安在踎前家中出生,踎前是衙前圍的一部份,他出世紙的地址是「衙前圍10號」。踎前的屋比圍內的房屋寬敞舒適,圍外空氣清新,有大地塘曬穀。圍外的屋有豬欄,村民養豬、牛、雞等牲畜,更早期甚至牛欄也有。圍內的屋地方窄小,沒有廁所,只有一個房睡覺,一個鑊煮食。吳廣業祖(吳鴻安曾祖父的父親)家境富裕,踎前有5間屋,5家人各佔1間,即曾祖父佔1間,祖父和祖母佔1間,叔公觀生和他兄長佔1間,叔公榮昌佔1間,吳鴻安父母佔1間。這5間屋由一道牆包圍,圍前有一扇大門,圍內有大地塘曬穀,雞隻隨處走動。叔公觀生在打打鼓嶺道59號有一幢3層物業,他住在打鼓嶺道,踎前的屋由他兄長一家居住。 




標題 吳廣業祖後人居住的踎前大屋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3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HLT-001
童年與曾祖父母共處的温馨記憶

吳鴻安生於幾代同堂、一夫多妻的大家族。他的曾曾祖父吳廣業是衙前圍5巷15號的業主,其長子吳錦棠是吳鴻安的曾祖父。他在4至5歲時見過曾祖父,相信他當年已超過80歲。吳鴻安記憶中曾拿食物給他,並跟他談話,他行動不便,沒有見過他離牀。吳鴻安從父親口中得知,曾祖父年青時讀過書,但相信學歷不高,他在九龍黃埔船廠負責派票給簽到的員工(編按:類似今天的打卡制度)。曾祖父有2位妻子,大婆姓鄧,她是衙前圍附近的人;細婆姓張,從廣州嫁到九龍。吳鴻安曾與細婆玩樂和說話,曾祖父稱她為「淡水婆」,因衙前圍是咸水地區,他經常呼喊細婆做事,例如替他拿富戶才用的「出恭紙」(廁紙)。 




標題 童年與曾祖父母共處的温馨記憶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4分2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HLT-002
戰前在踎前過着豐盛無憂的生活

吳鴻安認為戰前在踎前的生活豐足和無憂,家庭較一般村民優越。父親在踎前擁有大遍田地,曾向羅三記醬園出租;除了在踎前的家族大屋外,他名下另有3、4間屋出租,整體家境較一般村民為佳。他曾在踎前度過中秋、端午、農曆新年等節慶,過年時家家戶戶炒米餅、蒸年糕、煮煎堆。他在踎前居住時年紀尚小,很外外出玩樂,較年長的小童則上山捉金絲貓,或到山坑嬉水。 




標題 戰前在踎前過着豐盛無憂的生活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3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HLT-003
日治時期祖屋被拆後顛沛流離

日軍佔領香港後,夷平了踎前的房屋,收地興建馬路和大坑渠(編按: 啟德明渠),吳鴻安跟父母和兄弟搬到宋王臺附近的國華布廠,居住環境不如今天的劏房,村民搬床或床板到布廠,沒有房間的分配,成人入睡時要拉布帳。後來吳鴻安家又搬入啟仁道的戰前唐樓,樓高三層,柱躉四條,內有廚房及厠所。當時母親替日軍做清潔工,負責鋪草皮、割草餵馬、清理馬屎等,她外出工作時,留下3個兒子在家,7歲的吳鴻安自行煲粥,他拿着熱粥上樓梯時,不慎被粥燙傷雙腳。不足1年啟仁道的唐樓拆卸,他們家被安配搬往九龍塘模範村。父親種菜的收成少,偶然替日軍做清潔工,生活環境很惡劣。 




標題 日治時期祖屋被拆後顛沛流離
日期 29/03/2012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3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HLT-004
日治時期被賣往西貢農村做童工

日治時期吳鴻安曾被賣往西貢打工。他7歲時日軍佔領香港,村民三餐不繼,為求有糧食保命,9歲時他被賣到西貢做童工。外婆是西貢沙角尾人,嫁往將軍澳村,她打聽得知西貢有人家要聘童工,便向吳鴻安父母介紹,父母便以軍票300元將他賣往西貢。他替外婆的疏堂親戚做工,例如斬柴、放牛、晚上餵牛等,又跟伯娘和阿嬸下田。他曾獲安排到甲邊朗附近的鄉村學校上學,校名有「公立」兩字,約半月後因阿嬸的阻止而輟學,她認為沒必要供他讀書。 




標題 日治時期被賣往西貢農村做童工
日期 29/03/2012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5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HLT-005
和平後從西貢被贖回寄居於打鼓嶺道伯父家

和平後吳鴻安仍過着寄居的生活。他被賣往西貢2年後戰爭結束,戰前行船的伯父(編按: 廣業祖一房的堂伯父)從美國回港,知道吳鴻安家的情況後,便把他從西貢贖回,安排他到九龍城打鼓嶺道的家同住,並供他上學讀書,2年後吳鴻安患大病,信佛的伯娘問米,問米的人說不宜繼續收留他,送他回到他父母家,當年他們亦住打鼓嶺道。吳鴻安弟弟戰時亦被賣為童工,和平後由另一位親戚贖回。回家與父母同住後,吳鴻安要照顧年幼的弟妹,妹妹才出世不久,他曾上過1至2年的夜學。 




標題 和平後從西貢被贖回寄居於打鼓嶺道伯父家
日期 29/03/2012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4分2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HLT-006
對衙前圍的歸屬感不因搬離祖屋而改變

吳鴻安婚後育有一女兩子,子女都沒有在衙前圍居住,但吳鴻安告訴他們祖先來自衙前圍,子女有空必定回村祭祖,以及參加天后誕等節慶。吳鴻安承認自己對衙前圍很有歸屬感,他與同房的吳少洪親手維葺祠堂。現時他雖住荃灣,亦經常回村與叔伯聊天,這比逗留在家更開心。昔日他在打鼓嶺道居住,這是父母的決定。母親不想回衙前圍租屋,因為人家的祖先在屋內過身,她總是有些避忌。但自己的祖屋便不能迴避了,吳鴻安的曾曾祖父、曾祖父和祖父都在祖屋去世。 




標題 對衙前圍的歸屬感不因搬離祖屋而改變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4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HLT-007
因父親是過繼子同時熟悉長房和四房的族人

吳鴻安父親原來是長房(廣玄祖)的後人,約7、8歲時過繼至四房(日玄祖),新的家族屬四房的分支翰高祖。當年過繼並不普遍,有些家庭子女眾多,父母無力撫養,便送子女過繼,讓他們改善生活。長房和四房有共同的總太公,父親即使過繼,仍跟長房的家人有來往,但不參與長房的分產和祭祖。吳鴻安沒有見過親祖父,親祖母是沙田人,他亦父親聽聞親祖父子女的情況。吳鴻安與長房叔父帝興相熟,帝興比他年長約10歲,曾帶着年幼的他遊玩和飲茶。和平後帝興曾是軍部的「咕哩No.1」,後來赴英國謀生和定居,他的長子瑞權回港頻密,每年回村祭祖,偶然跟其弟回村參與打醮。 




標題 因父親是過繼子同時熟悉長房和四房的族人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4分2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HLT-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