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強兄弟

吳國強兄弟
前衙前圍村吳成達祖堂長房司理 (圖右)

性別:
出生年: 1949
受訪時年齡: 63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救生筏檢修員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父親吳華友的家庭背景。父親行船出身從1925年起入黨投身革命

吳國強兄弟的祖父吳北興早年行船,直至1922年因腳傷離職。祖父住在衙前圍村,家族在圍外有1至2間屋。祖母姓彭,寶安九龍的鄉村人,她唱粵語歌很了得,出口成歌。祖父母最少有5名子女,父親吳華友排第二,有一兄、兩妹和一弟。國強兄弟未見過伯父,聽祖母說他有個「嚤囉仔」的外號;他不及弟弟華友聰明,讀書機會也不多。大姑早年住在衙前圍,戰後仍在港定居。細姑幼時已送人撫養。叔父華權生於1925年,戰時參加游擊隊抗日,1944年19歲時犠牲。日治時代祖母仍住在衙前圍,1944年因生活困難,她帶着國強兄弟的兩個姐姐回國,在東莞、惠州尋找東江縱隊接濟。當年日軍因擴建機場收地,拆了吳華友家族的屋,日後他寫了一張欠單,列出日軍對他們家的虧欠,但平日他從不跟後人談及衙前圍的房產。

吳華友生於1905年,幼時讀過3年書,輟學後做過散工,1922年接替他父親行船,在昌興輪船公司俄國皇后輪做海員,同船工作的衙前圍村民有陳權等數人。1925年省港大罷工爆發,輪船正從温哥華駛回香港途中,父親和工友嚮應運動,在神戶上岸罷工。父親出自貧家,年輕人又較激情,因感受帝國主義的壓迫,累積下來的情感一觸即發。神戶的共產黨人動員他回國,随即到上海從事罷工海員的接待工作,自此全職參加革命,1925年12月經陳春林的介紹入黨。他在上海組織海員俱樂部「餘閒樂社」作門面,實際從事地下宣傳和組織。

 




標題 父親吳華友的家庭背景。父親行船出身從1925年起入黨投身革命
日期 13/08/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1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藏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WGQ-SEG-001
戰前和戰時父親從事的革命工作。香港淪陷前夕組織衙前圍自衛隊

父親吳華友行船生涯只有3年,1925年後在上海從事革命工作,利用海員組織為掩護。1928年他獲黨中央調派蘇聯學習,因張作霖遇害事件而未能成行,影響了日後的仕途。在上海期間父親曾調往中央特科,負責運送物資。1932年因中央機關被破壞,父親獲派至紅都瑞金,出任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文化部的負責人,從事工人的宣傳和組織。後來他調任閩浙贛省工會聯合會籌備處主任,未幾又擔當閩北分區工會主任和紅軍游擊隊司令,在閩北跟國民黨軍戰鬥。1936年閩浙贛省委失去中央的消息,派父親突圍尋找聯系,搜尋未果後輾轉返回香港。國共合作抗日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廖承志成立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父親與辦事處接洽後,獲分配到新四軍南昌辦事處,出任副官處主任(中校軍銜),負責抗戰宣傳和後勤運輸。

1938年底吳華友因健康問題,獲調派至新四軍司令部組織部,他要求到延安學習,但陳雲認為他是廣東人,分配他到北江參加抗戰,打入國民黨的救濟總隊第九分隊,向青年宣傳抗日,曾在從化牛背脊與日軍作戰。1941年國民黨破壞粵北的中共組織,抓捕共產黨員,父親逃回九龍衙前圍。他與吳渭池和廖發組織衙前圍自衛隊,但不打正共產黨旗號,動員了20多名青壯年村民抗日,包括國強兄弟的叔父華權,他加入了東江縱隊。廖發是中共黨員,當時在省委調查部工作,他本身是衙前圍村民。香港淪陷後日軍入村捉拿共產黨人,父親離港找東江縱隊司令曾生,國強兄弟的祖母後來亦帶他們的兩個姐姐投靠吳華友。父親在東縱司令部做副官,後來曾生委派他做特別交通員,成立秘密組織「冰島」,跟美國第十三航空隊聯系,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

 




標題 戰前和戰時父親從事的革命工作。香港淪陷前夕組織衙前圍自衛隊
日期 13/08/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藏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WGQ-SEG-002
和平後父母留港工作居於衙前圍。解放後父親定居廣州參與建設祖國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北撤,父親吳華友因已年屆40歲,沒有隨部隊北撤,留港參與香港海員工會的事務,實際聽命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協助運送民主人士到廣州。1946年父親透過組織安排在港結婚,妻子是東江縱隊的交通員,這是他的第三任太太。父親先後娶妻3次,第一位太太是天津人,兩人在上海做革命工作而相識,後父親計劃赴蘇聯學習,將太太送回天津娘家。第二任太太是開平人,1936年在港成婚,她是國強兄弟兩位姐姐的生母,香港淪陷期間離世。第三任太太姓王,即國強兄弟的生母,她原籍寶安大埔龜頭嶺,生於1913年,她不識字,幼時做過童養媳。1941年她參加了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負責帶信等交通工作。1946至1949年父母在衙前圍居住,1949年吳國強出生。

廣州解放前夕,父親接華南分局命令,調回廣州參加接收的任務,先接管廣州海員工會,隨即出任交通部廣州航務局航務處處長,自此在廣州定居。1950年初他擔任廣東人民支前司令部海船徵集處處長,參與解放海南島。戰事結束後任交通部黃埔港辦事處處長,1953年當港務局工會主席,屬行政級別13級的高級幹部。1956年他籌備中國海員工會廣州療養院,1958年落成後擔任院長。1966年文革爆發後,父親被打成走資派,最大罪名是曾跟劉少奇共事。1968年起他被非法扣押長達4年,直至1972年獲釋。復出後他在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任事,1978年搬到老紅軍老幹部休養所,1983年正式離休。按資歷父親的官階應高於13級,但他兩袖清風,多次拒絕升級,昔日的部下解放後官階都比他要高。




標題 和平後父母留港工作居於衙前圍。解放後父親定居廣州參與建設祖國
日期 13/08/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6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藏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WGQ-SEG-003
和平後全家遷移廣州定居的經過。父親以外交手法向英政府爭取遷拆賠償

淪陷時期吳國強兄弟的祖母帶着他們的兩位姐姐離港,投靠在東江縱隊大隊部的吳華友,獲司令曾生接待和安置,祖母在部隊幫忙煮飯。和平後吳華友帶家屬回港,但原來衙前圍村的住屋(位於圍外,即今啟德明渠)已被日軍拆遷。1946至1949年華友在港定居,長子國強於1949年出生,但日後無法找回出世紙。廣州解放前夕,父親接獲華南分局通知,執行接收廣州的任務。父親不經羅湖過關,以偷渡方式北上。1950年底父親接他母親、妻子和兒女(即國強及其二姐)回國,自此全家在廣州定居。細姑早年已交人供養,去向不明,後來她曾到廣州探望華友家。大姑留港定居,她住在九龍塘模範村,經常上廣州探望她母親,國堅定期跟她有書信往來。母親原籍大埔龜頭嶺,娘家是客家人,她父親是有名的土醫生。母親的家境貧困,解放後華友接他岳母和三個舅仔來廣州安居。父親當年在黃埔港任事,但他公私分明,不用人唯親,只安排大舅仔做碼頭裝卸工,甚至不准妻子工作。母親只是義務的居委會主任,直至文革期間華友出事,其後轉任工廠工人。

衙前圍吳氏分為四房,以九世吳成達祖為總太公,各房推舉一名司理,代表本房管理吳成達祖的事務。祖堂有一個印章,該印一分為四,由4名司理保管,簽文件時要4人蓋印,後才改為簽字作實。吳華友是衙前圍吳氏的長房成員,因共產黨不提倡宗族,他不理衙前圍的事,亦很少對國強兄弟提及家族事務。後來長房司理棄職,職位由華友繼任,他保管着四份一個印章,主要向幼子國富交代族中事務。1950年代末港英政府要求徵收吳氏祠堂的地皮,吳渭池率領一幫村民上廣州求助吳華友,華友將事件轉告廣東省副省長、廣州市市長曾生(前東江縱隊司令),由曾生接洽廣東省外事辦,再上報中國外交部,最終以外交途徑解決,港英政府作出讓步,同意為吳成達祖重建祠堂和祠校。

 




標題 和平後全家遷移廣州定居的經過。父親以外交手法向英政府爭取遷拆賠償
日期 13/08/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藏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WGQ-SEG-004
吳國強兄弟及同輩的教育和職業概況

吳國強於1949年在衙前圍出生,1955年入廣州黃埔港的航道工程局職工子弟學校讀小一,小二時轉往海珠區的新鳳凰直街小學,就讀小二至小六。小學畢業後他入讀廣州市總工會開辦的職工子弟學校,1965年初三畢業,考入廣州海運學校,修讀海船駕駛,希望跟隨父親行船。未幾因校址問題,他被調往廈門集美航海學校,一年後文革爆發,他參與大串連而輟學。1968年他分配到海南島八所港務局做裝卸工,4年後獲廣東省委組織部調回廣州。其後他到黃埔倉庫的救生筏檢修站工作,未幾調往海運局供應署供應科任職,管理和檢修船上消防、救生等物資,約1年後升為供應科副科長。1993年海運局體制改革,他出任廣州氣脹式救生筏檢收站站長,2009年以正科級的級別退休。

吳國堅於1951年在廣州黃埔出生,1958年至1964年就讀小學,後考入廣州外語學校,該校招收幹部子弟為主。1966年因文革爆發停課,1968年他分配到海南島瓊山縣的農場工作。1973年9月考入廣州外語學院(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前身)修讀法語,1976年12月畢業,1977年獲分配到廣州市第39中任教法語。1981年轉到廣州師範學院任職,1988年出任外語系辦公室主任。1994年學院成立新聞傳播系,他調任為該系的黨總支副書記,2000年他出任廣州市教師資格認定辦公室副主任,出任此職至2006年,以副處級的級別退休,終生留在教育戰線。

吳國富生於1952年,是國強和國堅的弟弟,1959年入讀新鳳凰直街小學,讀至小學畢業。1965年考入廣州五十二中,翌年因文革爆發而停學,1968年他插隊到博羅縣長寧公社務農。1973年入讀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中專),1975年畢業後分配到建設銀行,後升至信貸處副處長。1995年因病去世。國強兄弟有兩位姐姐,大姐生於1937年,日治時代被賣往東莞、寶安一帶,在農村替人看牛,日後父親吳華友接返團聚;二姐生於1941年,就讀航道工程局職工子弟學校,讀畢小六後輟學,先後在紡織廠、拖拉機廠和機床廠工作,任職工人直至退休。

 




標題 吳國強兄弟及同輩的教育和職業概況
日期 13/08/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1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藏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WGQ-SEG-005
衙前圍村民在廣州的活動和往來(一)。吳國強和國堅兄弟首次回鄉的感受。長房司理的人選問題

吳國強兄弟不曾在衙前圍生活,父親吳華友很少跟他們談村事,間中有寫信問候香港的親戚,亦只限阿姑一家。兄弟較多接觸的衙前圍人是吳渭池,他幾乎每年來廣州探望吳華友,甚至一年幾次。他每次逼留幾天,住在新亞酒店,但他只跟華友談話,華友不跟兒子交代談話的內容。吳渭池有位女兒在廣州定居,嫁給在解放軍四野服役的北方人,但現時兄弟已跟她失去聯絡。隨同吳渭池上省的還有「金妹姑」,兄弟早年已跟她熟絡,日後來港時亦順道探望她。梁錫麟是吳渭池契仔,改革開放後他經常帶團體到廣州旅遊,入住省委調查部的招待所,他在廣州時大多相約國強兄弟聚舊。吳仲元日治時期是東江縱隊成員,和平後他沒有隨隊北撤,留港當差至退休。1978年後他幾乎每年上廣州探望吳華友,並與東縱老戰友聚會。此外,衙前圍有些村民是海員,例如吳仲元的哥哥容興。每當輪船停泊黃埔港,他們便上岸探望華友,在黃埔的海員俱樂部聚會。

吳國堅首次到衙前圍是1988年12月,當時他從法國返廣州路經香港,在港停留約一週,表弟(即祖母的姨甥孫,石澳人)帶他四處逛,某天他專程到衙前圍,當年村屋仍很齊全。國堅跟村長吳九會面,又到金妹姑家探訪,他在天后宮捐了30元香火錢,又在吳氏宗祠燒香。他在村逼留了幾個小時,初次回鄉時他心情激動,心想終於知道鄉下的面貌。

吳國強在1998年首次回鄉,以司理身份來港辦事。事緣長房司理最初由吳漁池出任,後由吳華友接替,1992年華友去世,長房司理懸空,三弟國富來港與族人商議此事,因政府要求吳成達祖各房必須推舉司理,長房另外兩家分別因移民英國和沒有男丁,無法產生繼任人,國富於是推舉大哥出任。隨後國強在廣州的公証署簽訂文件,交給香港的族人登報公告,正式接替父職。他當年獲發400元鞋金,供奔走辦事之用。

1998年吳國強來港為祖堂簽署文件,他以探親為由申請出境。他的通行證上出生地一欄填「香港」,通關時香港關員很困惑,不明白他為何沒有香港身份證,又問他的鄉下在何處,國強說他老家是九龍衙前圍,經過一輪擾攘後才放行。首次入村時他感覺如同回家,在鄉公所與吳九和梁錫麟等人聊天,到訪金妹姑家,與其他房的族人見面。這是他出任司理期間的唯一一次來港,平日主要跟吳九和梁錫麟聯絡。2000年代長房有人去信西貢民政處,反對國強擔任司理,梁錫麟上廣州跟他談及此事,國強建議改由定居英國的瑞權接任,國強做了幾年便辭任。他對衙前圍了解有限,亦不熟悉同房的另外兩家人。

 




標題 衙前圍村民在廣州的活動和往來(一)。吳國強和國堅兄弟首次回鄉的感受。長房司理的人選問題
日期 13/08/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1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藏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WGQ-SEG-006
對衙前圍的深厚故鄉情。衙前圍村民在廣州的活動和往來(二)

吳國強兄弟在內地長大和工作,早年父親指示他們填寫履歷文件時,在籍貫的欄目只填「寶安」,不提九龍及衙前圍。直至四人幫下台後,他們交代籍貫時才寫「香港九龍衙前圍」,但聊天時一向跟人說鄉下是「香港」。因昔日沒有書信往來,加上不知在港族人的電話號碼,他們很少主動關心衙前圍的事,只在族人上廣州找他們議事,才附帶問一問圍村的近況。國強曾偶然收看香港電視台的「鏗鏘集」,知道了不少衙前圍的消息。他們沒有出席打醮和祭祖,某次有人通告打醮的消息,但兄弟因不便抽身沒有返港。對於近年的清拆和重建,他們希望可保留故鄉,若拆村是事在必行,亦最少要保留「衙前圍」之名。兄弟對故鄉的感情深厚,因祖先在此生活幾百年,而且衙前圍是一條革命村,出了一個很早已參加革命的吳華友,在香港不易找到同類的人。他們有要事來香港時,曾帶子女順道參觀故鄉,入祠堂裝香,跟後人說「這是我們的鄉下」、「祠堂供奉的是我們的祖先」。回歸後中港兩地往來便捷,他們希望可更頻密的回鄉看看。

昔日跟吳華友家來往較多的族人包括吳渭池、吳仲元、吳容興等人,大多是他們上廣州找華友,國強他們較少落香港聚會。早年吳華友家與吳渭池的親友來往較密,包括他住在廣州的女兒,但文革時吳華友出事,親人都不敢聯絡他,以免殃及池魚,動亂導致家破人亡,文革以後大家沒有聯絡了。吳炳輝(編按: 即吳顯芳)亦經常跟隨吳渭池探望華友,他是吳氏第四房的族人,屬國強兄弟的叔輩。吳國堅估計他是革命幹部之類,在中共接收廣州時期回國定居,他住在廣州文化公園一帶,在廣州做過廠長,起碼是科級幹部。1970年代初吳華友獲釋後,廣州的糧食供應困難,他因身份特殊獲優待,得雞肉、魚肉等供給,炳輝經常到華友家食飯,未幾華友家搬遷,他們才跟炳輝失去聯絡。廖發亦是華友家交往較密的衙前圍人,戰時他是中共地下黨人,解放後任職省委調查部,負責收集港澳台的情報,因工作關係較多進出香港。在華友搬入幹部離休所時,廖發仍有前往探訪,當年他住在農林上路。




標題 對衙前圍的深厚故鄉情。衙前圍村民在廣州的活動和往來(二)
日期 13/08/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藏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WGQ-SEG-007
出身於香港衙前圍的純正共產黨員。對香港人身份的評價和理解

吳國堅兄弟認為他們在內地生活,跟香港的族人肯定有差異,可能表達和寫字的方式不同,但畢竟大家是鄉親,感情上實際沒有芥蒂。吳國強從不計較中港差異,父親從不欽羡香港,即使香港較富裕,居民較易出國發展,國強受着父親的影響,在1960年代偷渡潮期間,亦沒有去香港的打算。兄弟認為父親為人正氣,艱苦樸素,不為名利。按華友參加革命的資歷,早已是中央級幹部,他在1925年入黨,紅軍時期已是省級干部,但終生只個12級幹部,早年的共事者如陳雲、劉少奇等,解放後已出任中央要職。因父親是廣東人和香港人,仕途上受到排擠;加上他從不理會訂級的事,寧願自己不升,也要讓別人升級。文革前全國高幹不多(等如市級的局長),父親身為13級高幹,仍踏單車到省委開會。抗美援朝時他嚮應號召,盡捐家財為國買戰機,可說是一心為黨和革命。父親深受黃埔港工人愛戴,離開黃埔數十年後,工人仍惦記他。1979年透過某個春節晚會,昔日的福建戰友聽聞父親近況,驚悉他事隔多年後仍健在,並為他仍只是12級幹部而吃驚。

吳國強兄弟認為現今官場貪腐嚴重,很難找到像父親不貪不佔、不為後人謀工作的人,他的作風更見可貴。兄弟畢生深受父親為人的影響,國堅感嘆為何香港衙前圍出了父親這樣的人,這樣純正的共產黨員。「香港人」身份對父親一代影響較大,兄弟小時候對此理解不多,直至文革時才了解當局限制使用港籍的幹部,怕他們是裡通外敵的間諜,這種限制在文革後才逐漸減少,此時兄弟才敢認是香港人。國堅為香港人的身份感到驕傲和榮幸,他認為香港人思想進步,革命風氣誕生早,1920年代爆發海員罷工和省港大罷工;國強認為香港人有拚搏精神。

 




標題 出身於香港衙前圍的純正共產黨員。對香港人身份的評價和理解
日期 13/08/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藏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WGQ-SEG-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