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肇基

吳肇基
衙前圍村吳成達祖堂總幹事

性別:
出生年: 1946
受訪時年齡: 66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機場地勤職員
訪談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三代人住圍內3間房屋

肇基小時候與家人住在5巷,祖父與第4位太太住在4巷。大姑媽在黃埔船塢服侍西人,俗稱「阿嬸」。某次她與其他幾位阿嬸夾錢買馬標,中了三獎,她用獎金在衙前圍買了3間屋,2間位於5巷,另1間是祖父在4巷的住屋。3間屋的業權人是大姑媽和父親,各佔5成份額。父親去世後,他的好友李富帶肇基4兄弟上律師樓,辦理業權的轉名手續,將父親名下的業權轉給肇基4兄弟共同擁有。其後大姑媽有感年事已高,亦將其業權轉給4名侄兒,自此肇基4兄弟便共同擁有這3間屋的業權。 




標題 三代人住圍內3間房屋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HLT-001
5巷3號三層高磚屋是成長老家

5巷3號是一間三層磚屋,算是村內較像樣的建築物。圍內每間屋一般佔1分地,5巷3號佔2分地,其中1分地用作房間,另1分地闢作客廳。地下一層有一廳兩房,大姑媽住其中一房。地下有個廁所,擺了一個痰罐,並安裝了花灑,但冬天要煲水沖涼。地下有石樓梯上二樓,石樓梯在村內可謂絕無僅有,而連接二樓和三樓的是木樓梯。三樓是廚房和假天台。早期天台是開放式,後用石棉瓦搭了蓋,逐漸封密成一個儲物室。廚房佔1分地的面積,有2、3個火水爐,不過母親通常在天台煮飯,地下的火水爐主要方便大姑媽煮食。廚房亦有小便的地方,家人不用爭廁所。

二樓有一廳兩房,吳肇基父母佔其中一房,他和弟弟佔另一房,其餘弟妹出生後,住在地下的房間,小孩都睡碌架床。二樓有一個由角鐵拼成的組合櫃,由父親請專人製造。櫃頂放了祖先的神主牌和觀音像,中間兩層放茶杯,底層是地主神位。二樓大廳是全家聚會和食飯的地方,當年家中安裝了電視,父親喜歡在客廳觀看球賽節目,吳肇基受其影響亦熱愛足球。父親觀賞球賽時安坐的「安樂椅」,是一張膠帆布做的摺櫈。吃飯時大廳擺設木摺抬,上面鋪一塊鐵皮做枱面。

 




標題 5巷3號三層高磚屋是成長老家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HLT-002
1980年代中賣屋予長實地產

1980年代中期吳肇基家族在衙前圍擁有3間屋。當年鄉長李富的朋友是開了一間地產公司,該公司有意收購衙前圍的村屋,由於他與李富相熟,願意開出特惠條件,業主賣屋後可免租留屋居住,直至衙前圍村清拆。肇基母親相信李富,認為開出的條件優厚,答應出售3間屋。李富和吳肇基兩家在1986年已賣屋,是最早跟地產商成交的村民,由於得到特惠條件,他們不願宣揚賣屋的事,亦不知道其他村民賣屋的情況。1990年母親因病離世,大姑媽不久亦離世。1995至1996年吳肇基二弟和三弟先後移民加拿大,臨行前4兄弟開會,一致認為已賣出的3間屋已無必要保留,決定將3間屋交吉,最終順利完成交易。 




標題 1980年代中賣屋予長實地產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2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HLT-003
祖爺孫三代同堂

吳肇基29歲時結婚,未幾長女出生,同年出生還有三弟的兒子和五妹的兒子。父親很疼愛3位孫兒,不論男孫或女孫、內孫或外孫,彼此無分軒輊;後來3名孫兒在同一間幼稚園上學,每天下午3至4點放學回家,父親預先從銀龍茶餐廳外賣3碗通心粉,將食物放在5巷2樓枱面,讓3名孫兒放學回家後享用。母親卻有重男輕女的傳統心態,優先照顧男孫,肇基妻子感不滿,雖然沒有當面頂撞家姑,但時有怨言,希望搬出自立成家。肇基為免婆媳磨擦,在九龍城寨自置單位居住,要離開生活了20、30年的地方,他感到非常矛盾和不捨,父母也不高興,尤其是希望維繫圍村傳統的父親,他一直希望闔家大小共同生活。肇基在機場上班,遷出後每天仍返回老家,與妻女經常在5巷吃晚飯,妻子亦幫忙家姑打理家務,城寨的單位主要用來睡覺。 




標題 祖爺孫三代同堂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4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HLT-004
我的祖父母

吳肇基祖父吳潤初(阿公)在衙前圍村極具威嚴,他身型像山東人般高大,人稱「紅毛伯」,動怒時喜歡敲頭打人。祖父先後娶過4名妻子,肇基的兩位姑媽、父親和叔父由第一位妻子所生,肇基沒有見過親生祖母,只從長輩口中聽聞,祖母經常被祖父責打,一生辛勤打理農活和家務,直至去世當日仍然忙碌。肇基對祖父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太太沒有印象,他小時候只見過第四位「阿婆」,她跟祖父沒有正式成婚,兩人在4巷盡頭居住。祖父教阿婆在屋內煮鴉片煙,阿婆服侍祖父直至他去世,肇基當時只有10多歲。 




標題 我的祖父母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分1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HLT-005
我的母親

吳肇基母親祖籍石龍,經媒人介紹嫁入衙前圍。肇基認為母親是傳統的圍村新抱,性情倔強、刻苦。父親在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初一直以行船謀生,母親在他離家時身兼父職,制水時到村外的街喉擔水回家,同時又要替肇基的祖父家擔水。母親在村中不善社交,只顧自己家事,但每逢天后誕和打醮,她都會出來幫忙。
 




標題 我的母親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3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HLT-006
我父親是鄉長吳錦陵

父親做鄉長的時間不長,他不計較是否有名銜,只想一心服務自己的村。他關心村內大小事務,即使是過年圍門換對聯、鄉公所不夠腳打麻將等小事,都離不開他的身影。父親寫得一手好字,鄉公所的文書主要由他打理。在父親對村務的眾多建樹中,吳肇基認為最深刻的是風雨亭,父親、李棠、陸青山(圍邊經營鋼鐵工程)合力籌建風雨亭,為村民和路人避風擋雨。此外,父親亦很投入祖堂事務。昔日拜山時分錢只限族中男丁,1960年代末某年族人赴沙田拜山時,父親提出女丁如有心上山拜祖,理應有分錢的權利,這建議得到在場族人的認同,並即時登記在拜山大簿(編按: 記錄拜山事務和人丁資料的祭掃簿),此習俗流傳至今,對祖堂影響深遠。父親一直盡心盡力為公家做事,直至病重才放手。吳肇基以父親為模範,他覺得自己流着父血,有強大的動力為圍村和祖堂做事。 




標題 我父親是鄉長吳錦陵
日期 27/04/2013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4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HLT-007
祖父紅毛伯出殯

吳肇基10多歲時祖父吳潤初(阿公)去世,當年是衙前圍的大事。祖父臨終前約8至10天,全村已忙碌準備,祖父4巷住屋樓下一層已清理,正中放着轎凳和床板,奄奄一息時家人已為他穿好壽衣。祖父失去氣息後,家人請吳一帆醫生入屋檢驗,證實阿公已斷氣後,有人高喊「紅毛伯過身啦!」,老輩村民輪流入屋上香。婦女在各巷邊哭邊用圍頭話唱哀歌,並聚在圍門以白布、麻布編織孝服。吳有發和李富等男村民為祖父辦理死亡證,同時聯絡福佬村道合昌殯儀館辦後事。

出殯日期定好後,村民在圍門搭竹棚,棺木放在竹棚3日2夜,期間有喃嘸佬打齋,村民通知其他村的人過來拜祭。出殯當天村民在圍門辭靈,進行擔幡買水等儀式,然後抬棺木遊街,由三輪車載着花牌出行,上寫「XX先生千古」、「福壽雙全」等字,後面的樂隊吹着約10台啲咑(鎖鈉),約有200名親屬和村民尾隨送殯,隊伍從圍門出發,先繞衙前圍一圈,然後行經東正道、啟德道和衙前圍道,最後在侯王廟辭靈。由於吳有發認識青山寺主持,祖父靈柩運往青山寺入土。肇基認為祖父葬禮算是風光大葬,他畢生未見過如此隆重的場面。

 




標題 祖父紅毛伯出殯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4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HLT-008
紅白二事

昔日圍村的紅白二事不假外求,俱在圍門前空地舉行,村民自發幫忙。紅事時擺酒席8至10圍,白事時棺木放在圍門,村民守夜2至3日,族中婦女買麻布和白布自製孝服。圍門外辦紅白事的只限吳、陳、李三姓村民,他們自覺應該按傳統辦事;外姓人則沒有跟隨習俗,但他們感受圍村的傳統風俗,加上與三姓人共同成長,認識紅白事的主角,亦幫忙籌備工作以示尊重。圍門外辦紅白事的情況一直維持到1970年代,1980年代後此情不再,但風氣仍持續至今,即使白事改到殯儀館舉行,各姓村民仍舊熱烈參與。 




標題 紅白二事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HLT-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