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肇基

吳肇基
衙前圍村吳成達祖堂總幹事

性別:
出生年: 1946
受訪時年齡: 66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機場地勤職員
訪談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童年時期的家庭成員。因父親去世後被批評退出公家事務。2006年復出辦理村務

吳肇基懂事時已在衙前圍居住(編按: 1946年出生),家中有祖父吳潤初(稱「阿公」)、祖母(祖父第四位太太,稱「阿婆」)、父母、弟妹和姑媽等人。父親吳錦陵有兩姐和一弟,吳肇基沒有見過叔父,據聞他戰前任職警察部,香港淪陷後翌日被捕,從此失去聯絡。吳肇基是長子,下有3位弟弟和2位妹妹。吳肇基小時候家庭環境差,父親在1960年代行船,離職後曾有一段時間失業,至德公立學校成立後,他轉職任學校文書,該校由他父親和吳有發(編按: 衙前圍村代表)等人合作籌辦。當時衙前圍村和吳成達祖的核心成員有父親、吳有發、吳送發、吳煥然和吳世明等人,由他們主管村務、校務和祖堂事務。

吳肇基認為父親對村務和族務竭盡所能,投入程度無人能及,肇基對父親因此而招致族中兄弟非議感到無奈和不憤。1979年父親去世,同年九月初九祭祖時,因叔輩中有人對批評父親,肇基的弟弟與叔輩初則口角,繼而動武。對於父親去世未幾即受批評,肇基與弟妹們深感不快,曾在圍門向族人交代心聲。自此兄弟姐妹達成共識,不再參與村事和族事。當時肇基忙於工作,實在無暇兼顧,此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參與公家事務。因祖父和父母的骨灰安置在祠堂,兄弟們只在春秋二祭時出席𥙊祖活動。2006年吳肈基復出參與村務和族務,積極辦事至今。事緣當年吳志榮出任鄉長履新,要趕及籌備第29屆太平清醮,志榮邀請肇基、江志賢等童年玩伴幫忙。2006年4月志榮致電聯絡肇基等好友,需要趕及於幾個月內籌備十年一屆的打醮,雖事出倉促,但基於跟志榮深厚的友情,大家都無法推卻。首次籌備會議時,因財力、物力和人力匱乏,大家都認為打醮困難重重,但肇基、志榮、江志賢三人硬着頭皮上陣,決心要辦好打醮,千方百計出謀獻策。

 




標題 童年時期的家庭成員。因父親去世後被批評退出公家事務。2006年復出辦理村務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2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01
祖父在衙前圍有名望。衙前圍3間屋業權的來源和演變

吳肇基祖父吳潤初在衙前圍薄有名望,他雖未受過正規教育,但經常為村民擔任房屋買賣的見證人。昔日村民交易時,一般訂立紗紙契作實,很少到田土廳辦手續。戰前祖父擁有不少田地,但據聞他開銷很大,田產慢慢流失,傳至父親吳錦陵一代,家族已沒有田產。肇基小時候與家人住在5巷,祖父與第4位太太住在4巷,平時在屋內吸食鴉片。

肇基大姑媽早年已守寡,返回衙前圍投靠弟弟吳錦陵。大姑媽在黃埔船塢服待西人,俗稱「阿嬸」。某次她與其他幾位阿嬸夾錢買馬標,中了三獎,她用獎金在衙前圍買了3間屋,2間位於5巷,另1間是祖父在4巷的住屋。3間屋的業權人是大姑媽和父親,各佔5成份額。父親去世後,他的好友李富帶肇基4兄弟上律師樓,辦理業權的轉名手續,將父親名下的業權轉給肇基4兄弟。其後大姑媽有感年事已高,亦將其業權轉給4名侄兒,自此肇基4兄弟共同擁有3間屋的業權。




標題 祖父在衙前圍有名望。衙前圍3間屋業權的來源和演變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7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02
5巷3號住屋的間格和擺設。家人在屋內的起居生活

5巷3號是一間三層磚屋,算是村內較像樣的建築物。圍內每間屋一般佔1分地,5巷3號佔2分地,其中1分地用作房間,另1分地闢作客廳。地下一層有一廳兩房,大姑媽住其中一房。地下有個廁所,擺了一個痰罐,並安裝了花灑,但冬天要煲水沖涼。如廁後痰罐內穢物倒入5巷尾的馬桶,每晚有人倒夜香。廁所有個兩層架,上面放火水爐。地下有石樓梯上二樓,石樓梯在村內可謂絕無僅有,而連接二樓和三樓的是木樓梯。三樓是廚房和假天台。早期天台是開放式,後用石棉瓦搭了蓋,逐漸封密成一個儲物室。廚房佔1分地的面積,有2、3個火水爐,不過母親通常在天台煮飯,地下的火水爐主要方便大姑媽煮食。廚房亦有小便的地方,家人不用爭廁所。

二樓有一廳兩房,吳肇基父母佔其中一房,他和弟弟佔另一房,其餘弟妹出生後,住在地下的房間,小孩都睡碌架床。吳肇基結婚後他原來的房間變了新房,弟弟搬往其他房間。二樓有一個由角鐵拼成的組合櫃,由父親請專人製造。櫃頂放了祖先的神主牌和觀音像,中間兩層放茶杯,底層是地主神位。觀音是某屆打醮後父親請回家的,原本放在鬼王肚內(編按: 紙紮的大士神像)。吳肇基家是圍村大家族,每逢時節必定拜神,跟隨傳統風俗。組合櫃兩邊放了櫃仔,其中一個用來放置電視機,另一個放雜物。大廳有一張沙發,樓梯口擺了一張木櫈,晚上可敞開供一個人睡。起初二樓有小露台,有個晾衫架,後來露台封了,擴大客廳的範圍。

二樓大廳是全家聚會和食飯的地方,吳肇基家搬回5巷居住時父親已結束行船,當年家中安裝了電視,父親喜歡在客廳觀看球賽節目,吳肇基受其影響亦熱愛足球。父親觀賞球賽時安坐的「安樂椅」,實際是一張膠帆布做的摺櫈,櫈下面有東西可敞出來放腳。吃飯時大廳擺設木摺抬,上面鋪一塊鐵皮做枱面。祖父另外住4巷的屋,平時祖父和父親兩家各自煮食,節慶時才團聚開飯。二姑媽住在九龍城,離衙前圍很近,大節日時才到肇基家留宿。




標題 5巷3號住屋的間格和擺設。家人在屋內的起居生活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7分1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03
因住屋擠逼和婆媳問題夫妻遷出衙前圍

吳肇基29歲時結婚,不久長女出生,同年出生還有三弟的兒子和五妹的兒子。父親很疼愛3位孫兒,不論男孫或女孫、內孫或外孫,彼此無分軒輊;後來3名孫兒在同一間幼稚園上學,每天下午3至4點放學回家,父親預先從銀龍茶餐廳外賣3碗通心粉,將食物放在5巷2樓枱面,讓3名孫兒放學回家後享用。母親卻有重男輕女的傳統心態,優先照顧男孫,肇基妻子略有微言,有時差不多要爆發衝突,雖然妻子沒有當面頂撞家姑,但時有怨言,希望搬出自立成家。

肇基和三弟成家後仍住5巷3號,居住環境越來越擠迫,他們出租了隔鄰(即5巷2號)的屋,但沒有打算收回。吳肇基為免婆媳磨擦,終接納妻子的意見,在九龍城寨自置單位居住。離開生活了20、30年的地方,他感到非常矛盾和不捨,父母也不高興,尤其是希望維繫圍村傳統的父親,總希望闔家大小共同生活,吳肇基本人亦有這個想法。由於他在機場上班,遷出後每天仍返回5巷,城寨的單位主要用來睡覺。他與妻女經常在5巷吃晚飯,妻子亦幫忙家姑打理家務,但母親沒有叫媳婦煮飯。1970年代衙前圍仍有幾戶三代同堂的家庭,例如吳志榮弟弟成家後仍然留在長大的房屋。(編按: 吳肇基婚後仍在衙前圍居住時已申請公屋,正在輪侯上樓,他和妻女搬入城寨後兩年,獲分配沙田新田圍邨的單位。)




標題 因住屋擠逼和婆媳問題夫妻遷出衙前圍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04
家族賣出祖屋和遷出衙前圍的經過

1980年代中期吳肇基家族在衙前圍擁有3間屋,其中2間位於5巷,另外1間位於4巷,屋內有個閣仔,原來是祖父和祖母的住所,1980年代中期祖父母已逝,住屋丟空。當年鄉長李富的朋友開了一間地產公司,該公司有意收購衙前圍的村屋,由於他與李富相熟,願開出特惠條件,即業主賣屋後可免租留屋居住,直至衙前圍村清拆。李富本人已答應賣屋,他又邀請肇基賣屋,肇基轉告母親和弟弟此事。肇基兄弟是傳統圍村子弟,對長輩言聽計從,他們先詢問母親意見,李富及後亦遊說母親。母親相信李富,她認為開出的條件優厚,答應出售3間屋。

李富和吳肇基兩家在1986年已賣屋,是最早跟地產商成交的村民,由於得到特惠條件,他們不宣揚賣屋的事,亦不知道其他村民交易的情形。1990年母親因病離世,臨終前吩咐肇基兄弟,要妥善照顧大姑媽。當年兄弟已成家並遷出,母親過身後他們安排大姑媽入住老人院,大姑媽不久亦離世。1995至1996年吳肇基二弟和三弟先後移民加拿大,臨行前4兄弟開會,一致認為賣出的3間屋已無必要保留,考慮到兄弟日後分隔兩地,齊集眾人簽署文件不易,決定將3間屋交吉,最終順利完成買賣。




標題 家族賣出祖屋和遷出衙前圍的經過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1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05
吳潤初和吳渭池是戰後初年衙前圍的兩大長老

吳肇基小時候吳渭池和祖父吳潤初(阿公)是衙前圍的主導人物,深受同輩和後輩敬重,由他們領導圍村和祖堂的事務。肇基童年不敢上鄉公所,只能在樓梯底伸頭偷望。當年圍村由老輩主事,後輩只能言聽計從,不能駁嘴和發表意見。祖父聲音雄壯,說話威嚴,臉上有兩撇鬚,貌似袁世凱,村民稱他為「紅毛伯」,「紅毛」是圍村人形容西人的慣用語。祖父做過衙前圍的鄉長,一直任職至過身。他為人霸道和衝動,後輩犯錯即敲頭罵「死仔」,吳灶興、吳煥然等肇基的長輩亦不能倖免。吳渭池與祖父地位相約,現時不少父老視他為族中光榮,一位值得崇拜的長輩。日治時期吳渭池極力維護衙前圍,他不怕日軍入村,以日文跟日本人周旋,令當局不為難本村。他同時是香港海員工會創辦人,歷年為工會貢獻良多,至今仍為工會敬重。肇基認為吳渭池與祖父性格相反,他為人斯文、淡靜、平和和低調,盡心提攜後輩,從不打罵後輩,犯錯時只以理相勸。吳肇基尊敬渭池叔公,結婚行禮時亦向他奉茶。 




標題 吳潤初和吳渭池是戰後初年衙前圍的兩大長老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06
祖父先後娶妻四名。父親念親情照顧他兩名失婚的姐姐

吳肇基祖父吳潤初(阿公)在衙前圍村極具威嚴,他身型像山東人般高大,人稱「紅毛伯」,動怒時喜歡敲頭打人。祖父先後娶妻4名,吳肇基的兩位姑媽、父親和叔父由第一位妻子所生,肇基沒有見過親生祖母,只從李富等長輩口中聽聞,祖母經常被祖父責打,她辛勤打理農活和家務,直至去世當日仍然忙碌。肇基對祖父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太太沒有印象,他小時候只見過第四位「阿婆」,她跟祖父沒有正式成婚,兩人在4巷盡頭居住。祖父教阿婆在屋內煮鴉片煙,阿婆服侍祖父直至他去世,肇基當時只有10多歲。

吳肇基兩位姑媽婚姻不理想,大姑媽很早已守寡,二姑媽戰前嫁往內地,被丈夫和夫家欺負。吳肇基父親很重親情,由於他弟弟日治時期失蹤,他格外照顧2位姐姐。父親勸二姑媽返回衙前圍,全家有粥食粥,有飯食飯,但二姑媽很硬頸,不希望被村民閒言閒語,說自己是依附娘家的外嫁女,她離開內地的丈夫,返港住在九龍城福佬村道,仍與夫家的人同住,相處算是較融洽。肇基自覺受父親及圍村風氣的影響,必然將親情放在第一位。




標題 祖父先後娶妻四名。父親念親情照顧他兩名失婚的姐姐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7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07
祖父在衙前圍的風光大葬

吳肇基10多歲時祖父吳潤初(阿公)去世,當年是衙前圍的大事。因吳有發認識在村附近行醫的吳一帆醫生,肇基家人向醫生查詢祖父的病情,醫生請家人為祖父準備後事。祖父在世前約8至10天,全村已忙碌準備,祖父4巷住屋樓下一層已清理,正中放着轎凳和床板,他奄奄一息地睡在床板上,當時家人已為他穿好壽衣。彌留之際他仍吸食鴉片煙續命,嘴邊含着如波子般的煙餺。祖父失去氣息後,家人請吳一帆醫生入屋檢驗,證實阿公已斷氣後,有人敲響銅鑼通報各巷,高喊「紅毛伯過身啦!」,老輩村民輪流入屋上香。婦女在各巷邊哭邊用圍頭話唱哀歌,並聚在圍門以白布、麻布編織孝服。吳有發和李富等男人為祖父辦理死亡證,同時聯絡福佬村道合昌殯儀館辦後事。合昌與衙前圍有淵源,父親吳錦陵認識殯儀館的人。

出殯日期定好後,村民在圍門搭竹棚,父親和李富為祖父訂造棺木,並抬回家中入殮,棺木放在竹棚3日2夜,期間有喃嘸佬打齋,村民通知其他村的人過來拜祭。出殯當天村民在圍門辭靈,進行擔幡買水等儀式,然後抬棺木遊街,由三輪車載着花牌出行,上寫「XX先生千古」、「福壽雙全」等字,後面的樂隊吹着約10台啲咑(鎖鈉),約有200名親屬和村民尾隨送殯,隊伍從圍門出發,先繞衙前圍一圈,然後行經東正道、啟德道和衙前圍道,最後在侯王廟辭靈,當年東頭邨的七層大廈已落成。由於吳有發認識青山寺主持,祖父靈柩運往青山寺入土。肇基認為祖父葬禮算是風光大葬,他畢生未見過如此隆重的場面。




標題 祖父在衙前圍的風光大葬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08
圍村紅白二事由村民籌辦不假外求。祖父和父親的入土和遷葬

昔日圍村的紅白二事不假外求,俱在圍門前空地舉行,村民自發幫忙。紅事時擺酒席8至10圍,白事時棺木放在圍門,村民守夜2至3日,族中婦女買麻布和白布自製孝服。圍門外辦紅白事的只限吳、陳、李三姓,他們自覺應該按傳統辦理;外姓人則沒有跟隨,心理上認為「不應該」,但他們感受圍村的傳統風俗,加上與三姓人共同成長,認識紅白事的主角,亦幫忙籌備工作以示尊重。圍門外辦紅白事的情況一直維持到1970年代,1980年代後此情不再,但風氣仍持續至今,即使白事改到殯儀館舉行,各姓村民仍舊熱烈參與。

吳肇基祖父和父親去世後在圍門外辭靈,很多村民守夜,幫忙煮白粥炒麵等宵夜。父親辭靈時吳肇基的妻子正懷孕,她按照族例不跪拜,但亦有披麻帶孝,腰上縛了一束薑、利是和松柏等東西。昔日衙前圍村民享有原居民的權利,可在村附近的山頭安葬,後來權利被取消了,如要土葬便需按照法例,向政府申請在沙嶺或和合石的墳場安葬。吳肇基祖父起初葬在青山寺的山墳,父親很重視拜祭先人,每年最少1次(清明或重陽)到青山寺拜山,規定家中各人均要出席。10多年後山墳受損,因修補困難,且花費鉅大,吳肇基兄弟決議起骨,化灰後放在吳氏宗祠供奉。父親去世後在和合石土葬,7年後墓地期滿,後人將之起骨化灰,移入祠堂供奉。




標題 圍村紅白二事由村民籌辦不假外求。祖父和父親的入土和遷葬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09
熱心衙前圍村務和祖堂事務的父親

吳肇基自從懂性以來,便覺得父親無時無刻為鄉公所和祖堂做事。他只有幾年時間不在村,出外行船謀生。吳有發(發叔)等人去世後,村民見父親熱心辦事,便順理成章叫他出任衙前圍的鄉長。父親做鄉長時間不長,他不計較是否有名銜,只想一心服務自己的村。他關心村內大小事務,即使是過年圍門換對聯、鄉公所不夠腳打麻將等小事,都離不開他的身影。父親寫得一手好字,鄉公所的文書主要由他打理。在父親對村務的眾多建樹中,吳肇基認為最深刻的是風雨亭,父親、李棠、陸青山(圍邊經營鋼鐵工程)合力籌建風雨亭,為村民和路人避風擋雨。此外,父親亦很投入祖堂事務。昔日拜山時分錢只限族中男丁,1960年代末某年族人赴沙田拜山時,父親提出女丁如有心上山拜祖,理應有分錢的權利,這建議得到在場族人的認同,並即時登記在拜山大簿(編按: 記錄拜山事務和人丁資料的祭掃簿),此習俗流傳至今,對祖堂影響深遠。父親一直盡心盡力為公家做事,直至病重才放手。吳肇基以父親為模範,形成強大動力為圍村和祖堂做事,他覺得自己流着父血,即使近年有洩氣之感,只要健康許可,他願意一直服務。他是近年重建祠堂的發起人,目睹今天重修後的祠堂,他覺得有很大安慰,沒有失禮於父母。 




標題 熱心衙前圍村務和祖堂事務的父親
日期 27/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0
母親是位硬頸、顧家、吃苦和慳儉的傳統圍村新抱

吳肇基母親祖籍石龍,經媒人介紹嫁入衙前圍。母親有位弟弟,後來在英國海軍部任職。母親外家在家鄉有兩間祖屋,近年吳肇基曾與舅母及表弟親到石龍,辦理業權確認的手續。肇基認為母親是傳統的圍村新抱,性情倔強、刻苦。肇基三弟好玩,無心向學,放學後不是到媽廟(編按: 天后宮)拍公仔紙,便是上獅子山、慈雲山捉金絲貓(豹虎)。某次三弟在媽廟嬉戲,不慎衣服起火,回家後母親把他綁在露台的衣架,用籐條打到滿身傷痕。父親回家知悉後,氣得要趕走妻子。肇基認為母親顧家和刻苦,某次肇基的外婆患病,入住瑪麗醫院,母親每天早上背着肇基的五妹,帶食物到醫院探望外婆。父親在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初一直以行船謀生,母親在他離家時身兼父職,制水時到村外的街喉擔水回家,同時又要替肇基的祖父家擔水。母親在村中不善社交,只顧自己家事,但每逢天后誕和打醮,她都會出來幫忙。1976年衙前圍打醮時,她曾經做過入天后宮抬媽娘出廟的「好命婆」,傳統只有被公認為好命婦人(有丈夫和子孫)的女村民才可擔當此任。

肇基母親看重錢財,知慳識儉。母親有一個習慣:喜歡在家中隱蔽角落收藏紙幣,目的是防犯子孫偷錢。父親在至德學校做文書時,放工後上鄉公所打麻將,他在家中的櫃放了幾甖錢幣,母親立即將裝錢的甖移到床底。1990年母親去世後,肇基與弟妹回到5巷的舊居,翻箱倒籠地細心檢查,在尼龍櫈的空隙找到了數千元,從捲住的紙巾檢出紙幣,結果總共檢到數萬元,包括一些「大棉胎」(500元鈔票),兄弟姐妹各取以作留念。母親閒時沒有娛樂,習慣補衣,她不買衣服,亦不喜歡子女送她新衣服,若子女要表達孝意最好贈送金錢。父親行船時曾從日本寄公仔麵回家,肇基與弟妹爭食,母親限制子女搶食,下令要問准她才能食。當年家庭經濟不佳,家人多食鹹魚青菜。母親是很有計劃的婦女,臨終時她剝開利是封寫「遺囑」,列明「金耳環XX的」、「金鏈XX的」,關於金器的分配便寫了好幾封,並在遺囑上訓示子女,要善用母親多年儲下來的錢財,最後將遺囑放入原來擺首飾的錦盒。

 




標題 母親是位硬頸、顧家、吃苦和慳儉的傳統圍村新抱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4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1
受父母影響自小學會做家務。母親的故鄉和娘家親屬

吳肇基小學時就讀上午班,每天放學回家做家務,幫忙照顧弟妹。自他懂事以來,便覺得母親是傳統的圍村婦女,盡心照顧家庭,整天湊仔煮飯,平日很少娛樂。吳肇基自小觀察母親料理家務,雖然母親沒有刻意教導,肇基自小已學會煮飯和照顧小孩。肇基仍在6巷居住時,某次外婆生病,留醫瑪麗醫院,母親大清早出門探望外婆,無瑕照顧子女,吳肇基要背着四妹,自行用炭爐和瓦煲煮飯;他亦懂得用白薄布摺尿片,幫幼小的弟妹換片。父親喜歡整潔,他會親自熨衣,從不假手於人,吳肇基受父親的影響,亦養成一種愛清潔的習慣。父親和李富十分講究儀容,兩人經常相約下午一吃喝茶,總會穿戴整齊才出門,可謂全村的典範。

母親原籍東莞石龍,早期返內地交通不便,加上沒有時間和經濟能力,吳肇基未曾跟母親回娘家的家鄉。10年前他跟舅母返回石龍尋親,看過母親家族的祖屋,據聞吳肇基的父母在日治年代曾在此避難。吳筆基很少跟母親上街,偶爾為之亦只限於探親。另外,每年重陽他往沙田拜山,小童可在山頭吃喝玩樂,又可以分錢,吳肇基與母親「講數」,將部份分得的錢給她,其餘是他的零用錢。




標題 受父母影響自小學會做家務。母親的故鄉和娘家親屬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1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2
小學和中學的求學生涯。國泰航空地勤部的工作生涯

吳肇基父親未受過太多教育,但他寫得一手好字,衙前圍與吳氏祖堂的文書由父親與吳兆川負責。吳肇基在吳氏宗祠入學,讀過《三字經》,其後在漢文師範同學會小學(編按: 下稱「漢師」)升小一,漢師當時借用宗祠辦學。肇基讀小四時,漢師有了自己的校舍,位於旺角洗衣街,肇基改到旺角上學,讀至小六畢業。他考入九龍城樂善堂中學,樂善堂在龍崗道辦小學和中學,共用一個校舍,分別在上午和下午授課。肇基覺得讀書是件苦事,中四時曾留班一年,數學和化學科經常不及格,他只想盡快做工賺錢,不用依賴父母。1965至1966年肇基讀已積極找工作,但他沒有閱報求職。衙前圍有不少人當差,取其收入穩定,肇基曾考慮投考,因當差的叔父早年出事,家人不想肇基做警察。當時舅父在駐港英國海軍任職,曾帶肇基見工;同時肇基又應徵國泰航空公司的地勤見習員,在海軍職位仍在等待消息時,他已獲國泰取錄,母親不想兒子步丈夫後塵離鄉別井,又認為國泰是大機構,肇基於是順從母意到國泰工作。

吳肇基童年喜歡到機場,早已希望在機場工作。衙前圍有幾名村民在機場工作,肇基隔壁有位鄰居姓何,何先生從事飛機餐的工作,他有位同村親戚在機場維修飛機,4巷亦有位村民在飛機上負責清潔。何先生見肇基略懂英文,介紹他應徵國泰,肇基有中學水平,在衙前圍已屬少數。肇基認為村民找工作主要視乎自身條件,他自覺求職過程不難。入職後他最感自豪的是持有通行證,可自由進出屬禁區的機場。他從事地勤服務,了解航班升降的運作。機場職員慣用英文溝通,肇基在機場工作時,曾到新法書院讀2年夜校,進修英文。他在國泰任職約20年,因有大量操練英語的機會,足以應付讀寫聽講方面,現時有關族務和村務的英文書信,主要由肇基經手。肇基在國泰升至地勤部的主管級,他在1980年代後期離職。




標題 小學和中學的求學生涯。國泰航空地勤部的工作生涯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教育
記錄總長 20分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3
童年跟祖父的接觸和印象。圍村青年埋堆玩樂普遍不好讀書

吳肇基祖父是衙前圍村很具威嚴的人物,他走出圍村時大家都叫「紅毛伯」問好,即使是吳肇基父輩,亦很敬畏祖父,對他言聽計從。祖父的形象高高在上,吳肇基覺得跟他有代溝,他小時候很少跟祖父說話,祖父亦很少吩咐他辦事,家務都由肇基的四祖母(細嬤或阿婆)和母親負責,他到祖父家只為拿5毫、1元的零用錢。四祖母的兩個兒子很少跟村民埋堆,肇基估計兩兄弟或許心裡有點自卑或避忌,畢竟祖父和四祖母沒有做過結婚儀式。吳肇基及弟妹稱他們為「大蝦叔」、「細蝦叔」,視之為家中成員,拍全家福也有他們在內。

吳肇基的童年玩伴有吳志榮兄弟、江志賢、鄺國雄等人,大家在圍門外自然認識。性格不同的少年各自埋堆,吳志榮弟弟與鄺國雄性情較暴烈,玩「掟仙」(編按: 即投擲硬幣的遊戲)時言語不合即動武打架,較軟弱而常被欺負的孩童又自成一角,吳肇基自認屬於中立派,最怕惹事生非。圍村青年普遍不喜歡讀書,很少人學業有成,一般的心態是盡快投身工作賺錢養家,村中未出過人才。父母對子女大多採放任態度,雖願意盡力供書教學,但不勉強子女有好成績或學歷。吳肇基二弟算是一個例外,他個性文靜,不喜歡埋堆,用功讀書,學業有成,很快賺到第一桶金,父母視他為家族的光榮,但總體來說亦不算很標奇立異。




標題 童年跟祖父的接觸和印象。圍村青年埋堆玩樂普遍不好讀書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4
1973年結婚隆重籌辦喜事

1973年吳肇基結婚,父親顧及自己和肇基祖父(阿公)在村內的身份,決定大事鋪張,宴請親朋。最初兩門親家計劃合辦婚宴,但肇基母親和岳母就過大禮之事爭吵。母親照圍村慣例準備聘禮,亦盡力配合女家的要求,但她與親家可能溝通不足,雙方對禮餅和海味的細節未能達成共識。考慮到母親性格倔強,父親不願婚禮有事故,決定息事寧人,採納親家的意見,男家和女家分開擺酒。男家在太子道七喜酒樓設宴,女家則在尖沙咀金宫夜總會擺酒。

行禮前一晚,母親替肇基「上頭」,肇基按照長輩吩咐沖涼、穿新衣、食湯圓。他的兄弟替他鋪床疊被,姑媽、阿嬸等人在被下撒紅豆、綠豆、花生和蓮藕,並喊吉利的說話。翌日早上吳志榮、江志賢等好友替他佈置花車,準備了4、5部花車接新娘,新婚夫妻回家拜祖先,並向肇基的父母和姑媽斟茶,然後入媽廟參拜。晚上夫妻在酒樓向肇基的長輩敬茶,長輩名單由父母決定,論資排輩地受禮,首先是年紀和輩份最高的渭池叔公,其後有吳送發、吳煥然、吳灶興、吳楊見、李富等人。當晚夫妻忙於斟茶,妻子收到可觀的利是。其後夫妻又到祠堂拜祖先,但不用向在場的長輩奉茶。吳肇基父親與李富和吳楊森熟絡,他們作風較西化,閒時相約到尖沙咀喝西茶,然後到「先施」、「瑞興」等百貨公司買衣服。

 




標題 1973年結婚隆重籌辦喜事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5
5位弟妹的教育、職業和遷移概況

吳肇基是家中長子,下有3位弟弟和2位妹妹(排行第四、第五)。二弟最擅長讀書,他在漢文師範同學會小學就讀,其後在樂善堂中學畢業,升讀浸會書院。他求學時結識幾個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學畢業後大家合伙在新蒲崗經營電子生意,包括出入口業務,很快便賺到第一桶金。二弟成婚最晚,遷出衙前圍也最遲,及後住過沙田花園城和第一城,1990年代全家移民加拿大。三弟不喜歡讀書,他在福德小學畢業後便停學,肇基當時在機場工作,他介紹三弟到牛奶公司任職廚工,為幾間航空公司供應飛機餐。三弟在牛奶公司學習西廚,掌握了終生手藝,尤其擅於雪雕。他在婚後遷出衙前圍,現於加拿大某大餐廳主管廚房。幼弟(排行最六)讀至中學,輟學後隨朋友入職金門建築公司,其後成為領牌建築師,他亦在婚後遷出衙前圍。肇基的兩位妹妹就讀於黃大仙七層大廈的天台小學,兩人在中學時輟學。四妹最初在工廠打工,其後任職至德公立學校的校役員,期間入住學校天台的宿舍,婚後仍在至德工作。五妹生活最優裕,小時候她深得祖父寵愛,被帶到到九龍城的茶樓飲茶。肇基等人只獲祖父給2毫零用錢,五妹例必是5毫。肇基認為父母有力供書教學,幾位弟妹放棄學業,純屬個人的選擇。 




標題 5位弟妹的教育、職業和遷移概況
日期 09/05/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9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6
衙前圍吳存鳳祖的房內關係和歷任司理

吳肇基認為在吳氏存鳳祖一房,往來較密切的有3家人,包括吳肇基家、吳錦洪家和吳漢雲家,每逢紅白二事,大家邀請對方出席。近年吳漢雲父子參與衙前圍村委員會的會議,吳肇基亦經常與他們開會。存鳳祖一房有一位司理,代表本房參與吳日玄祖有限公司的事務,負責向本房成員匯報公司的會議,並向成員收集意見。最初存鳳祖司理由肇基祖父出任,祖父去世後由父親接手,他是本房最適合的人選,同輩的錦洪因學歷低不便參與。父親去世後存鳳祖的司理由肇基繼任,他做了5、6年司理,1990年代初他移民加拿大,由漢雲接替職位,後來吳漢雲因健康問題,由他兒子接任。吳肇基及其父輩不清楚存鳳祖山墳的情況,本房每年九月初十到沙田拜祭日玄祖,族人都視日玄祖為本房的太公。存鳳祖一房沒有族譜,1980年代吳詠棠編修吳氏的族譜時,曾向吳世明、吳楊森等熟識族中人脈的長老收集資料,族譜內的存鳳祖資料亦由他們提供。
 




標題 衙前圍吳存鳳祖的房內關係和歷任司理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2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7
近年參與吳成達祖事務的心路歷程: 從滿懷自信到心灰意冷

2006年吳肇基接受衙前圍鄉長吳志榮的邀請,幫忙籌辦第廿九屆太平清醮,2008年進而參與吳成達祖的事務。昔日衙前圍只有吳、陳、李三姓定居,村務亦屬於祖堂事務,參與村務和族務大致是同一批人,後來有外姓村民遷入,並成為村委員會的成員,但沒有參與祖堂的事,於是村委員會和祖堂成為兩個獨立的體系。近年村務主要由吳姓人主持,陳、李兩姓參與不多,因此吳肇基要先得吳姓祖堂的認可,才可以辦理村務。肇基參與祖堂事務後,首要面對的是司理確認問題,此難題在1990年代已着手處理,但一直沒有解決。2008年長房、二房、四房的司理沒有合法身份。肇基抱着很大信心接手,他依據西貢民政署的法規,辦理確認司理的手續,重新準備所需的一切文件。為迎合當局更新族譜的要求,有一段時間他整天獨自留在祠堂,開枱做抄寫和核對的工作,期間他看到祠堂十分殘舊,向族人發起重修,得到兄弟的支持,令祠堂變得整潔明亮。他感慨做族務不是勤力便可成功,因受到難以預測的外來因素影響,司理確認至今仍未能成事。吳肇基自問盡心盡力,對得起祖先有餘,現時他對司理的事感心灰意冷,雖然心有不甘,只好面對現實,繼續配合民政署的要求,但已失去了當初的雄心。 




標題 近年參與吳成達祖事務的心路歷程: 從滿懷自信到心灰意冷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2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8
吳成達祖架構的演變。參與村務和族務的感受

吳成達祖的成員分為四房,即廣玄、東玄、泰玄和日玄,傳統上每房由一位代表本房擔任司理一職,祖堂的事務由四房司理共同統籌辦理,基本上不算是甚麼架構,2009年重陽祭祖後族人召開大會,在祖堂加設「總幹事」、「秘書長」和「財政」等銜頭。吳肇基出任總幹事,他本身不是司理,大家都覺得他做事有程序和效率,認為他應該有個銜頭,便於對外辦事,有族人留意到消費者委員會有「總幹事」一職,大家最終同意參考消委會的做法設置此識。吳展鴻出任祖堂的秘書長,他熱心祖堂事務,過去做過文書工作。四房司理吳少洪出任財政,他一直負責祖堂的帳目。這些銜頭未有向任何政府部門呈報,原則上沒有法律地位。

自從2006年參與村務和族務以來,吳肇基感慨良多,他受熱心村族事的父親感染,佩服和羡慕他能夠為村和族付出。他強調自己流着父親的血,因此即使父親死後受人非議,他和弟妹有段長時間退出公家事務,2006年在好友志榮誠邀之下,便復出做村務和族務,直至今時今日。他慨嘆村民不是一條心,令他逐漸心灰意冷,現時他抱着「順其自然」心態,能做多少便做多少。

 




標題 吳成達祖架構的演變。參與村務和族務的感受
日期 21/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9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K-SEG-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