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輝

吳耀輝
衙前圍村吳仕高祖司理

性別:
出生年: 1956
受訪時年齡: 56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航空公司餐飲部主管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父輩的家庭、教育、職業和婚嫁概況

1956年吳耀輝生於香港,1972年才遷出衙前圍。他出生時祖父已逝世,未聽聞他的情況,當時祖母已50多歲,她從附近鄉村嫁入衙前圍,一直照顧家庭,沒有出外工作。父親在五兄弟中排第二,吳耀輝的伯父和其中一名叔父早逝,他懂事時只知有五叔和七叔,另有一名姑姐。五叔和七叔自小住衙前圍,1960年代透過族人介紹,以「賣豬仔」形式去英國打工,從此在當地定居。當年賣豬仔手續簡便,只要有親人在當地,便很容易申請工作證。吳氏很早已有人在英國謀生,昔日還是坐輪船赴英。父親不想拋下家庭,沒有跟隨前往。

父親在英皇或華仁之類的公立學校讀書,讀至中學畢業,從事文職工作,他退休前在香港飛機工程公司做文員,任職約20年,1980年代初退休。吳耀輝小時候家境普通,父母養育3子,算是小康之家。父親在圍村長大,當年識字的人不多,他在叔伯的推舉下,出任日玄祖和仕高祖的司理,他長年任職仕高祖的司理,直至1996年移民才離職。吳耀輝母親是客家人,典型的家庭主婦,吳耀輝估計父母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母親有10多名兄弟姐妹,她的家族最初住九龍城,其後遷往紅磡,再搬到土瓜灣九龍城道的唐樓。吳耀輝幼時每逄放假,便跟母親到土瓜灣的娘家探望外婆,每月至少兩次。"




標題 父輩的家庭、教育、職業和婚嫁概況
日期 02/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YF-SEG-001
衙前圍3間祖屋的間格和生活模式。1970年代全家遷往土瓜灣。家族遷出後祖屋的去向

吳耀輝家族在衙前圍有3間屋,位於3巷8號、3巷尾和5巷,其中3巷8號已有逾百年的歷史。這3間屋由祖父傳下,家人一直稱為「祖屋」,業權由父親和兩位叔父分享。圍內每間屋大多是200呎長、100呎闊(編按: 即一分地的面積),分為「九坑瓦」、「十一坑瓦」、「十三坑瓦」幾種。3巷8號祖屋是完整的一間(編按: 一間即佔一分地,半間即佔半分地),3巷尾的屋屬於半間,吳耀輝堂叔擁有另外的半分地。5巷的屋亦是半間,另外一分半地由祖母的親戚佔有。3間祖屋是「揰泥屋」,即以參差的麻石砌牆身,再在石隙揰上泥或英坭,不算正宗的石屋。3巷尾的屋闢作廚房,以泥磚間成密封的一道牆,跟隔鄰堂叔的屋分隔。廚房早期燒柴,但吳耀輝懂事時已改用火水,廚房的門是對掩門,家人在門後的角落沖涼。3巷和5巷的屋有閣仔,3巷屋的閣仔擺雜物,父母睡樓下的房間。吳耀輝三兄弟和祖母住5巷的屋,三兄弟睡在閣仔,祖母睡在樓下;姑姐回村居住時,祖母睡閣仔的床,三兄弟打地鋪。三間祖屋沒有廁所,吳耀輝大多到東頭邨徙置區的公廁解決,屋內亦擺了糞缸,每晚有人上門倒夜香。全家在3巷的大屋食飯,飯菜後從巷尾的廚房送過來。吳耀輝認為童年的環境尚可接受,但跟大廈不能相提並論。

吳耀輝一家在1972年遷出衙前圍,搬到土瓜灣的大廈,新居是自置物業,大廈有升降機。當時吳耀輝及兄弟已長大,家裡沒有廁所不方便。他認為搬屋初時的感覺很新鮮,從此不用上公廁了。當時他對祖屋沒有很不捨,現時的想法亦如是。他慨嘆因政府不容許祖屋拆卸重建,否則他們便不會搬走。祖母最初不捨祖屋,堅持留下居住,5、6年後她不慎跌傷,無法自理生活,搬往土瓜灣與家人團聚。搬出後吳耀輝家出租了3巷尾和5巷的屋,3巷尾的租客自行找上門,幾年後此屋失修倒塌,塌屋前該租客已搬走;5巷的租客非吳姓人,最初住對面的木屋,他們家子女眾多,便跟吳耀輝的父母租屋,租金約120元,算是十分便宜,租了幾十年。收租的事由父親處理,租客將租金入銀行戶口。3間祖屋後來被政府收回,在重建局收購時已被列為「官地」。




標題 衙前圍3間祖屋的間格和生活模式。1970年代全家遷往土瓜灣。家族遷出後祖屋的去向
日期 02/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YF-SEG-002
小學和中學的讀書經歷。航空公司餐飲部的職業生涯
吳耀輝在6歲入讀小一,父母替他報讀觀塘的聖若翰小學上午班,每天母親陪他搭巴士返學,當年的觀塘尚未開發,過了淘大醬園便十分空曠。由於成績跟不上,小三時他轉入新辦的伍華小學,讀小三和小四的下午班,後來至德公立學校開辦後,便轉入至德讀小五,該校由衙前圍吳氏辦學,吳氏子弟不用報考。他在至德讀畢小六,升讀九龍城的私立英文書院,讀畢初中後考入東南無線電專科學校。入讀電專是他本人的決定,他認為最重要是謀生,父母對此沒有意見。他在電專肄業2年半後,經衙前圍的叔伯介紹,入啟德機場(編按: 即香港國際機場)工作至今。他希望加入大公司,取其就業穩定,沒有考慮行業和興趣。他任職國泰公司的餐飲部,因屬低層職位,入職時不用報考,只需簡單的面試。他在圍村對面的新蒲崗返工,從最低級的「搬搬抬抬」工作做起,逐漸升至主管級,但間中仍要體力勞動,讀書時學到的無線電知識派不上用場。吳耀輝的哥哥和弟弟亦在伍華讀小學和中學,弟弟其後在機場從事客運工作,父子三人同在機場上班,但分屬不同部門。



標題 小學和中學的讀書經歷。航空公司餐飲部的職業生涯
日期 02/11/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教育
記錄總長 10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YF-SEG-003
衙前圍的童年生活: 家門玩樂。農曆新年和重陽。仕高祖房的太公山位於井欄樹

吳耀輝小時候父母管束嚴厲,不讓他四處跑,督促他留在家中讀書,但他記憶力不佳,讀書興趣不大。放學後他回家做功課,然後跟兄弟、堂姐妹和同巷的小孩在門口玩樂,遊戲有抓紙、射波子、拍公仔紙等。他很少走出家門,最多只走到隔鄰的屋,放假亦沒有去較遠的地方消遣。當時衙前圍的屋仍很完整,不像現時有很多樹,很後期才有野生的樹,因屋塌了無人管,不知何處吹來種子,便慢慢長出大樹。吳耀輝認為較深刻的節日是過年。過年時他聯同兄弟挨家挨戶拜年,只要講聲「恭喜發財」,大人自然派利是,一般是1毫和2毫的,收到1元的便很高興,當年有10元利是錢已算厲害。他認識全村的人,尤與同巷的人相熟。祖母和母親在廚房製作油角、煎堆和糕點,吳耀輝等小孩幫手搗花生和搗粉,他覺得在旁看大人炸角仔很有趣。

每年重陽吳耀輝跟父母拜山,初八至初十分別到慈雲山、吳氏宗祠和沙田祭祖,當年食品豐富,有花生和光酥餅,母親帶膠袋盛食物。往沙田拜山的人最多,因為拜的是總太公日玄祖(編按: 即衙前圍吳氏第四房的總太公)。當年他雖是小孩,但拜山已有錢分,約有2至3元,在山頭分食物後便分錢。吳耀輝屬於仕高祖的一房,本房的太公山位於井欄樹,有8、9個固定的金塔放於一處。早期重陽吳耀輝亦往井欄樹拜山,同行的約有10多人,參與的主要是3家人,即吳耀輝一家、堂叔吳林有一家、堂叔吳燊康一家,兩位堂叔住在衙前圍,3家人有較多機會見面。仕高祖有很多分支,不少人已遷出衙前圍,吳耀輝較少跟他們見面。後來政府興建壁屋監獄,收回井欄樹的山墳,仕高祖的太公便改往祠堂拜祭。他小時候跟大人拜山,只知有東西吃、有錢分,沒有特別感覺,小孩在山上無事做,只是通山跑、捉草蜢。




標題 衙前圍的童年生活: 家門玩樂。農曆新年和重陽。仕高祖房的太公山位於井欄樹
日期 02/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6分3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YF-SEG-004
家族遷出圍村和移民外國。昔日村民關係融洽互相照應

吳耀輝小時候跟父親與叔伯拜年,在鄉公所聚會聊天,從旁聽了不少往事,聽聞吳氏在界限街以北至九龍塘曾有很多太公田,隨着政府的不斷發展,田地慢慢被全部收了。當年的小孩只能旁聽,不能向長輩追問,即使日後父親移民加拿大,父親亦沒有事情向吳耀輝交帶。吳耀輝弟弟較早時已在加拿大定居,父親退休後申請移民團聚,吳耀輝因適應不了當地生活,決定留在香港,每年兩次赴加探親。他認為加拿大生活枯燥,移民不等如改善環境,對下一代未必適合。

吳耀輝在1972年搬出衙前圍,遷離後間中回村,主要是探望祖母,祖母遷出後他回村次數便減少。他喜歡不定時回村,每次逗留時間也不固定,有時逗留一整個下午,有時在天后宮和祠堂上香後便離開。他從小受父母影響,每次回村必定裝香。他回村時跟鄰居打招呼和聊天,部份鄰居跟他雖不同姓,但他仍以「阿叔」、「阿姨」稱呼,例如從小看着他長大的紅姑。他認為昔日的鄰里關係很好,大家互相照應,互贈食物,尤其是老人家。村民流行搭單買餸,即委託別人代買。母親不舒服的時候,吳耀輝跟鄰居到街市買餸。他小時候經常看母親煮飯,10、11歲時已能下煮,母親沒空時便由他出馬。




標題 家族遷出圍村和移民外國。昔日村民關係融洽互相照應
日期 02/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2分2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YF-SEG-005
參與祖堂事務出任仕高祖司理。維繫氏族精神的想法

2007年吳耀輝出任仕高祖司理,此前他不太清楚族中事務。2006年他幫忙籌備衙前圍打醮,後來族人告訴他前任的仕高祖司理去世,推舉他接任懸空的職位,當時已沒有其他人選,他不想職位繼續懸空,決定應邀出任。他的職責是代表仕高祖一房,出任「吳日玄祖吳位榮祖有限公司」的董事,公司的職務不多,主要是管理鳳凰新村的祖堂物業,以及籌備重陽祭祖。公司每年有兩次聚會,即新年春茗和重陽祭祖期間。公司有事情要決定時,吳耀輝便徵求仕高祖族人的意見,大多以電話聯繫。他做司理時仍有正職,有時要特意請假,但兼顧上班不成問題。仕高祖一房沒有自己的物業和山墳,本房沒有定期聚會,昔日重陽曾在祠堂聚集祭祖,10多年前已沒有此安排,吳耀輝亦很少出席。仕高祖有臣任、周任、清任三條分支,吳耀輝不認識清任一支,周任一支只認識樹銘家,平時主要接觸臣任一支的3家人。

自從出任司理後,吳耀輝對太公有更多的了解,認識了更多族人,包括一些昔日只聞其名的族人。他在圍村長大,10多歲才遷出,保留了較多傳統觀念。他認為現時祠堂猶存,自己屬於這條脈,太公始終是太公,他希望氏族一直延續下去,在他這一代(編按: 吳耀輝屬廿八世孫)失傳便很可惜,但很可能廿九世的人已無甚感覺。他小時對祖宗的事有興趣,但每次向父親提問都被罵多事。年輕時他承傳祖先的想法很淡,但自從家人移民加拿大後,只餘他獨自留在香港,此時才逐漸產生這種想法。他希望下一代也有相似的想法,他平日不刻意向後人灌輸,只帶他出席族中的事,潛移默化地培養興趣。




標題 參與祖堂事務出任仕高祖司理。維繫氏族精神的想法
日期 02/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YF-SEG-006
近年衙前圍清拆和重建的感受。父子兩代擔任村務和族務。族譜對族人的意義

近年衙前圍面臨清拆和重建,村的變化很大,吳耀輝已越來越少回村,每次回來感慨良多,村屋一間接一間清拆,村內已沒有相熟的人。他最不捨的是昔日人情味,跟叔伯、阿姑、阿姨一同生活很舒服,但隨着自己年紀漸長,便覺得環境越來越不方便,例如不能像小孩般隨處小便,打風落雨時又怕塌屋,但總體而言不算很不捨。他同意政府的保育計劃,令下一代有機會知道圍村面貌,他家族的其中一間祖屋獲保留,日後改造成博物館之類。吳耀輝在衙前圍看過五屆打醮,只有1986年一屆因上班無法出席。他父母在1996年移民,當屆打醮他仍獨自參觀。他印象中昔日的打醮較熱鬧,醮期內村民不論姓氏不准帶肉入村,當年上演兩晚的木頭公仔戲。

父親在圍村身兼不少職位,負責成達祖、日玄祖、仕高祖的事務,同時又兼顧村務。昔日他大多在晚飯後上鄉公所開會,討論村務或祖堂事務,當時吳耀輝大多在家做功課,父親不向他提及公事,日後他翻查文件記錄,才了解父親做過的職位。吳耀輝曾被邀做村務,但他不想有職位或名份,他認為做村事較祖堂的事麻煩,因人多意見多,但念及自己在村長大,他願意為村務出力,因懂得操作電腦,最近4、5年他幫忙鄉公所的文書事務。吳耀輝強調不喜歡爭位,隨時可放棄仕高祖司理的職位,如有後輩有意接手,又獲族人的推舉,他樂意在旁扶持。他沒有繼承父親的心態,只想盡力幫忙。

仕高祖一房本身沒有修族譜,吳耀輝認為父親可能有祖父以上數代的記錄,他亦向吳耀輝口述林有叔、康叔等旁支的親屬(編按: 吳耀輝、吳林有、吳燊康3家同屬臣任的分支),1986年吳詠棠出版全族的族譜時,父親曾向他提交資料。吳耀輝近年做司理後才開始看族譜,此前一直不知修譜的事,他認為吳氏是大族,族譜十分重要,因可讓族人了解彼此的親疏,但他平時不刻意看,只在聽人提及親屬關係時,才有興趣翻查。現時仕高祖已傳至廿九世,吳耀輝從母親了解到,他三兄弟出生時曾點燈和擔豬頭(編按: 新丁拜山的習俗)。他認為本房的人有義務向上報上新丁,他難以主動聯絡追查。




標題 近年衙前圍清拆和重建的感受。父子兩代擔任村務和族務。族譜對族人的意義
日期 02/11/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2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YF-SE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