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儀

楊寶儀
鴻運街13號業主立案法團委員

性別:
出生年: 1946
受訪時年齡: 67
教育程度: 初中
主要職業: 工廠工人
訪談主題: 工業,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教育和工作慨況。從銅鑼灣搬入土瓜灣十三街的經過

楊寶儀在1960年8月15日搬入土瓜灣,初期住鴻運街13號7樓的單位,當時她仍在求學階段,畢業後投身工作(編按:楊寶儀原在灣仔的新法書院就讀,14歲搬入土瓜灣後,改往太子道的新法書院讀中一,讀畢中三後投身工作)。她第一份工是製衣廠的工作,當年工廠仍未有飯堂。她做過剪線、繡花等工序,其後又往電子廠工作,負責入收音機電阻,後來亦曾穿塑膠花、絲絨花等。土瓜灣的街道佈滿工廠大廈,鴻運街附近有牛棚和煤氣鼓,炮仗街和木廠街分別有牛骨廠和炮仗廠。此外,木廠街亦有政府部門及盲人福利會等機構的辦事處。現時不少工廠大廈現已拆卸,只餘下「聯明興」和「東亞」(編按: 「東亞」可能是東南工廠大廈) 兩座。(編按: 1963年楊寶儀畢業後初在製衣廠工作,其後到原子粒廠工作,隨後任職清潔公司,最後轉到錶面廠工作。婚後主要做衣服剪線、穿塑膠粒等外發工,從工廠接工作回家做。)

楊寶儀父親來港後在卜內門公司工作,這是一間製造氧氣桶的英國公司。楊寶儀家原來住在百德新街的公司宿舍,當時父親月薪是600元,後來百德新街的公司拆卸,他們需要搬家,家人從親戚口中得知大昌公司在土瓜灣十三街建樓,住宅單位售價便宜,便以月供方式買入鴻運街13號的一個單位,舉家搬往鴻運街居住。單位約400多呎,父親間開了4間房:包括騎樓的2個房間,以及廳中一個沒有門窗的房間,四四方方的廚房放了一張床。當時父親將2間房出租。他在搬屋前經常由北角坐船到九龍城碼頭,裝修尚未入伙的新居。楊寶儀姑媽亦在鴻運街買了1個單位,跟與他們家很近,父親的表妹亦住在附近的蟬聯街。當時曾發生制水,政府每4天才供水1次,楊寶儀經常到樓下幫忙擔水上7樓的單位。當時他們家除買入鴻運街的單位外,亦在大角咀中英樓買了一個住宅作出租之用。




標題 教育和工作慨況。從銅鑼灣搬入土瓜灣十三街的經過
日期 03/04/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7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01
鴻運街附近的環境: 牛房、機場、街口排檔和煤氣鼓
楊寶儀指當年鴻運街住所經常聽到豬叫和飛機聲,她有時好奇走上天棚看飛機升降。住所樓下則有不同的店舖,售賣各種日用品和食物。當時十三街每個街口有兩條柱,阻止汽車駛入內街,各街口都有帳篷搭建的檔口,賣生果、香燭、燒酒、米糧等,十分嘈吵。1970年代起政府收回街道,拆走街口的兩條鐵柱,使車輛可進入內街,因此大部份檔口被迫關閉,結果所有舖頭變成了車房。(編按:十三街各街以往由街口的檔主自行打掃,政府收回街道後,改派清潔工人打掃,當年街舖月租僅約5000元,加上允許車輛駛入,因此車房漸漸變多,趨勢延續至今)。當年九龍城碼頭附近有兩個煤氣鼓,其中一個改建為翔龍灣。楊寶儀指當年居民煮食時煤氣鼓便升起,1960年代曾發生疑似漏煤氣事件,令九龍城居民十分恐慌,大家都認為爆炸便死定了。後期煤氣公司將煤氣鼓可能漏出的煤氣排入海中,漏煤氣問題才解決。 



標題 鴻運街附近的環境: 牛房、機場、街口排檔和煤氣鼓
日期 03/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02
十三街週邊工廠大廈的外發工種
鴻運街隔壁有一座紅棉工廠大廈,1960年初楊寶儀搬入十三街時已存在,紅棉大廈對面是美華工廠大廈,楊寶儀母親曾在該大廈的一間製衣廠車牛仔褲。她住所的樓下有塑膠廠,後變成製造絲絨花的地方。當時每間塑膠廠約有6名男工,主要工序是將塑膠原料放入機器,將原料壓成塑膠的模型,然後模形中間有個滴水口,剪開後便可用線穿起,塑膠廠經常將穿線的工序外發,楊寶儀曾領材料回家穿線。當年製衣廠亦將牛仔褲的車線、剪線工序外發,又有釘公仔衫鈕等外發工。木廠街的工廠大廈都有很多外發工,有時工廠更貼街招請人,部份工廠更派貨車到指定的地方收集製成品。楊寶儀曾車嬰兒褲和尿片、剪線口、繡花等,但較少車牛仔褲,因為布料太重。楊寶儀求學時期已做這些工作,結婚前亦一直做。 



標題 十三街週邊工廠大廈的外發工種
日期 03/04/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03
製衣廠和原子粒廠的工作生涯。轉業任職清潔公司

楊寶儀讀畢中三後輟學,她第一份全職的工作是製衣廠車衣,該廠設於東寶樓後面的工廠大廈。大廈是一座約12層高的舊式廠廈,全座大廈以製衣廠和原子粒廠為主,沒有塑膠廠。楊寶儀任職的製衣廠面積約1000尺,只有數十個車衣位。她在工廠負責車恤衫,有時用機器釘鈕或鈒骨等。由於製衣廠鄰近鴻運街,而她又想學習不同事物,才選擇這份工作。

工作一段時間後,她轉到一間原子粒廠工作,工廠在木廠街聯明興工廠大廈。當時她只想到「貪得意」和時間方便,通過在樓下看街招找到這份工作。工廠大約1000多尺,廠房約有10名工人,以女工為主。當時她負責插收音機的電阻,將完成品放到輸送帶,讓其他工人燒焊。插電阻的工作不複雜,最重要是避免插錯顏色,以及速度要快,做了幾個月後她便離開。

其實楊寶儀一直不太喜歡在工廠工作,她喜歡四處遊走,不喜歡每天坐在工廠。其後她在閱報找到清潔公司管工的工作,負責監察清潔工人清潔的進度和質素,以及負責支薪。剛開始她在彩虹邨工作,其後轉到荃灣工作。她在清潔公司做了2年,便轉往亞州錶面廠工作。(編按:楊寶儀父親在1960年搬入鴻運街後,便沒有工作,母親於是在美華製衣廠打工幫補家計,楊寶儀亦輟學投身工作。後來她母親轉任清潔工,某次清潔機舖時,被遊戲機撞傷,從此便退休了。)




標題 製衣廠和原子粒廠的工作生涯。轉業任職清潔公司
日期 03/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04
1960年代中打理亞洲錶面廠在十三街開設的加工廠

楊寶儀離開清潔公司後,某次她協助一位文盲找工作,但誤打誤撞下卻被亞洲錶面廠聘用。錶面廠位於新蒲崗六合街,老闆是一位越南回港的商人,當時楊寶儀在廠內負責多項工作,包括包裝、寫單、鋼印等,她是老闆的得力助手,除一些需要使用危險機器工序外,廠內其他工序和事務她都曾參與。因此後來廠房地方不足,楊寶儀又想辭職時,老闆在鴻運街隔壁的鵬程街租了半層樓,讓她聘請女工,負責製作手錶鋼印、印工廠標誌、包裝等工序。

新蒲崗的工廠約1000多尺,內有大量機器,每部門有2、3名工人,加上楊寶儀等參與2、3個工序的工人,廠內大約只有10多人。生產錶面的工序首先是將銅片軋成一個個圓圈,繼而噴一層力架,再用天拿水洗錶面,錶面乾後刻上數字,最後再用天拿水清洗及再噴力架。完成上述工序後便整鋼印,先讓鋼印吸取粉末,然後蓋上牌子的名稱,隨後以大射燈吹乾,乾後進行包裝。

當初所有工序都在新蒲崗的廠房完成,其後在鵬程街開設加工廠後,整鋼印以後的工序改到加工廠進行。當包裝完成後,楊寶儀就在盒上寫上資料,然後再到郵政局寄出,完成全部的工作流程。鵬程街的加工廠設在一個租用的住宅單位,放了一張木檯,業主亦知道他們利用單位作加工廠。當時楊寶儀只透過貼街招方式招聘女工,有一些是朋友的女兒,加工廠的女工都十分年輕,最少的只有17、18歲,她們的工資以月薪計算,每日約有10多元。當時錶面加工廠租用5樓的單位,2樓則是塑膠加工廠。1968年結婚後,楊寶儀便離開錶面廠。




標題 1960年代中打理亞洲錶面廠在十三街開設的加工廠
日期 03/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05
婚後在家做事工廠的外發工。1990年代在清潔公司工作
1968年楊寶儀結婚後,開始在家做工廠的外發工,她母親曾任東寶樓一間製衣廠的女工,便介紹楊寶儀到製衣廠學習車衣工序,熟悉工序以後,便把材料拿回家車衣。該廠由一對夫婦經營,東寶樓的廠房其實同時是他們住所,廠內放4、5部衣車。他們接到訂單後便親自買材料,親自裁縫。楊寶儀當時要親自到製衣廠拿材料回家,她買了一部約1000多元的衣車。當兒子和幼女出生和長大後,她繼續在家中做外發工,直至1990年才外出工作,到一間清潔公司擔任清潔工,替佐敦百加士街寫字樓的外圍倒垃圾,其後她得到一位在寫字樓開公司的老闆賞識,又負責寫字樓內部的清潔工作,後期甚至到老闆家中清潔。楊寶儀有一段時間亦任鐘點清潔工,由朋友介紹往各區住戶打掃,當時每小時賺取約70元。



標題 婚後在家做事工廠的外發工。1990年代在清潔公司工作
日期 03/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8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06
婚後的搬遷經歷: 機利士道、錦堂樓、鴻運街和天洪樓
楊寶儀在1968年結婚,經親戚介紹認識丈夫,他在添馬的軍部做電器工程,直至1988年退休。夫妻婚後搬入紅磡機利士道的一個住宅單位,當時找新居沒有特別要求,只要住所靠近父母。未幾他們搬回土瓜灣,在錦堂樓居住約1年。1974年幼女出生後,楊寶儀母親的勸喻下,跟親戚合買鴻運街八樓的單位,使一家人互相照應,當年母親住在七樓。八樓單位的面積跟七樓相同,隨後合伙買樓的親戚將單位間成兩邊,令楊寶儀一家難以居住。當時楊寶儀父親在天棚搭建了一間天棚屋,父母便搬上天棚屋居住,楊寶儀仍住7樓的單位,然後將8樓的單位出售。隨後因父母承受不住打風的影響,楊寶儀最終決定在天洪樓置業,父母返回7樓居住。臨近退休時楊寶儀曾計劃辦理退休移民,不過眼見父母年紀老邁,不忍心遺留他們在港,而且女兒又已長大成人,因此放棄了計劃。 



標題 婚後的搬遷經歷: 機利士道、錦堂樓、鴻運街和天洪樓
日期 03/04/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5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07
鴻運街住所的租客及鄰里關係

楊寶儀家在1960年初搬到鴻運街的住所時,將屋內兩個房間出租,當時未有地產公司,他們在樓下貼紅紙街招尋找租客。當時兩間房由兩對夫婦租住,他們都被便宜的租金吸引。因樓宇沒有電梯,一般十三街的房間租金較低。因為大家都忙碌的關係,楊寶儀與這兩對夫婦談話不多,她只知其中一位丈夫在佐敦的髮廊工作,兩位太太亦有出外工作。楊寶儀一家供完樓後,便沒有再出租房間給兩對夫婦。不過他們與丈夫從事剪髮的一家較相熟,在他們搬走後仍有聯繫。楊寶儀指該對夫婦後曾在千秋樓居住,當時丈夫已轉到大圍工作,太太則沒有工作,其後他們獲派到慈雲山的廉租屋居住,楊寶儀曾帶兒女拜訪他們。

楊寶儀父親搬離鴻運街天台後,將原來居住的天台屋出售,買家是當時鴻運街樓下一個賣鎖匙檔東主的兒子,當初父親搭建天棚屋時,這位少東亦有幫忙。其後天台單位便出租給大陸人至今。十三街當年的文化是當有人看到隔壁大廈搭建天台屋,居民便在自己的大廈搭建,因此全部大廈的天台都是天棚屋,大廈天台屬於所有住戶,所以沒人理會,後期業主立案法團成立後,才開始有組織地處理這些事件,屋宇署亦曾派人來調查。




標題 鴻運街住所的租客及鄰里關係
日期 03/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08
由紅磡搬回土瓜灣:在錦唐樓居住的背景與兒女成長的關係

楊寶儀結婚後要另覓新居,她和丈夫在偶然機會下看到街招,找到機利士道的住所,該大廈有電梯。其後長女出生,機利士道的居住地方不足,他們搬回土瓜灣錦堂樓,租住姑媽的工人在該大廈購買的一個單位。錦堂樓位於木廠街,即今傲雲峰對面,這是一棟1960年代興建的樓宇,每層約有10伙,樓下遍佈車房。他們單位約400多尺,內有兩個房間,其中一間由姑媽的工人佔用,她閒時回來居住,另一間由楊寶儀一家入住。當時姑媽的工人只向收他們數百元租金,跟紅磡住所的租金差不多。

楊寶儀認為搬回土瓜灣,適合3個年幼子女成長。她認為土瓜灣交通方便,學校網、治安也不錯,加上已在土瓜灣居住多年,已習慣這區的生活。她有兩女一子,都在東莞同鄉會學校就讀,即現在協恩中學對面。(編按:東莞同鄉會學校即今農圃道官立小學)長大後兒子到天光道的閩光中學就讀,幼女入讀慈雲山的聖母書院。此外,楊寶儀認為土瓜灣鄰近九龍城碼頭,交通便利,附近亦有宋王臺、海心廟等。牛房和飛機場對她未有太大影響,反而當年啟德機場搬遷後,她反而有點不習慣,因聽不到飛機升降的聲音。當時有不少朋友特意上她家,亦是為了上天台看飛機。




標題 由紅磡搬回土瓜灣:在錦唐樓居住的背景與兒女成長的關係
日期 03/04/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09
參與鴻運街樓宇的業主立案法團事務
楊寶儀退休後便與民政署籌備,在鴻運街13號的大廈成立業主立案法團,成立法團有利籌備安裝鐵閘等事務,申請一般資助亦更方便。當時的法團主席需要拿屋契到紅棉道宣誓,不過楊寶儀認為自己是女姓,不適合做主席,改由鴻運街一個從事電器生意的人擔任主席。楊寶儀則身兼數職,負責打理法團,又負責聯絡業主、申請電費單、申請維修等瑣碎的工作,幾乎所有大廈事務她都參與,因此每當大廈有甚麼事,大家都向她查詢。當中處理鐵閘是法團成立後的首項工作,法團需要配鐵閘鎖匙,然後與大廈32個住戶聯絡和派發鎖匙。其後大廈又安裝通宵燈,每月電費只是700多元。至今法團每年只向業主收取500多元雜費。另一重要事項是巡樓,楊寶儀定下巡樓人必須帶備的物品,包括電筒、電話、紙筆等,有事要立即聯絡她。楊寶儀有時也親自巡視大廈,不過現在生骨刺,所以較少巡樓,但鄰居都幫助她。 



標題 參與鴻運街樓宇的業主立案法團事務
日期 03/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4分5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10
土瓜灣與深水埗的比較。閒時的娛樂和足跡
楊寶儀由於工作繁忙,兒女小時侯很少帶他們出外遊玩,有時帶他們到浙江街的公園,海心廟則較少前住。相比另一舊區深水埗,楊寶儀指土瓜灣治安相對較好,不過深水埗就有更多遊逛的地方,例如她經常到北河街的街市,又在深水埗吃紅豆糕、芝麻糕等小吃,這都是土瓜灣沒有的(編按:楊寶儀同時指十三街治安較深水埗佳,沒有一樓一鳳,也較少偷竊、吸毒等問題。)除了深水埗外,楊寶儀有時亦到各區行逛,例如將軍澳、慈雲山、西貢等,甚至遠及荃灣。不過她不會到其他團體、組織和中心等參與活動,只是有1、2次與爸爸到譚公道一個佛教中心聽講座。退休後她到過馬坑涌道的老人中心1、2次,只因探訪朋友的關係。 



標題 土瓜灣與深水埗的比較。閒時的娛樂和足跡
日期 03/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1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11
楊寶儀在港的親人
楊寶儀2歲從中山來港,其後住在銅鑼灣,當時親戚是卜內門公司的高層,得以介紹父親入職。父親在家排行第三,有兩姐、一弟和一妹,其中4兄弟姊妹都在港,即楊寶儀在香港有2個姑媽和1個姑姐。她兩位姑媽都住在土瓜灣,分別住在美善同大廈和蟬聯街,而姑姐則住在現今的清麗苑,即是以前的荔園。楊寶儀母親則有2位弟弟在港,他們不住在土瓜灣,當中最小的弟弟,即楊寶儀的舅父,就是當時與楊寶儀合買鴻運街13號8樓單位的親戚。不過最後8樓的單位成功售出,而該位舅父亦已搬回中山居住。楊寶儀的外婆亦在香港生活,當初更一同居住在鴻運街13號7樓的單位。
 



標題 楊寶儀在港的親人
日期 03/04/2013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5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YBY-SEG-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