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開

潘桂開
紅磡及土瓜灣老街坊

性別:
出生年: 1928
受訪時年齡: 85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船廠工人, 毛織廠工人
訪談主題: 工業,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從船廠工人轉職做毛織廠工人

潘桂開來港初時住在紅磡,在黃埔船廠學師。黃埔船廠後來搬往青衣(編按: 黃埔船塢在1973年遷往青衣),潘桂開沒有跟隨前往,他經朋友介紹轉行織造業,初到浙江街的萬和織造廠幫忙,他做了2年長工,由於老闆沒有加薪,他與同事陳師傅一起辭職。此後他在做本港(編按: 即產品本地市場)的毛衫廠打工,其中在長沙灣青山道的標準織造廠任職2年,隨後轉到黎智英開辦的公明織造廠。 




標題 從船廠工人轉職做毛織廠工人
日期 25/03/2013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分2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PKH-HLT-001
黃埔船廠不同類型的員工

黃埔船廠的半長工俗稱「揸牌仔」,上班時要掛牌仔代表出勤,否則當天沒有薪水,如同今天的酒樓員工。「揸牌仔」替英政府打工,除星期日外每天發薪4.5元,算是鐵飯碗工作。潘桂開伯爺他屬於「判數」,由船廠的英國人發薪,每月分2期發薪,即15號和30號,伯爺再發薪給潘桂開等學師仔,判數和學師仔沒有掛牌。 




標題 黃埔船廠不同類型的員工
日期 25/03/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2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PKH-HLT-002
戰後初年大多在油麻地消遣

潘桂開在黃埔船廠打工時住紅磡,逢星期日不用上班,他大多與師兄弟出門買柴和木糠,這些都是當年的燃料。平日晚上放工後,潘桂開間中與伙伴到油麻地遊玩,到寶慶戲院看大戲,或到平安戲院旁邊聽人講古,《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都聽得津津有味。當年彌敦道沒有街燈,兩旁都是大樹,他們在寶慶戲院看完戲已12點,驚恐地走在漆黑的大路上,回家後伯爺便罵潘桂開為何這麼晚才回來。 




標題 戰後初年大多在油麻地消遣
日期 25/03/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PKH-HLT-003
荒蕪一片的土瓜灣

昔日他很少在土瓜灣出沒,最遠只走到唯一製衣廠、庇利船廠、今益豐大廈一帶,這一帶都是荒地,房屋分佈疏落,仍有不少人種菜,他剛來香港時候,附近有不少日本人的貨倉,擺放汽油桶等雜物。庇利船廠後來清拆,原址才建了不少樓宇。當年土瓜灣體育館仍是一個山頭,啟德機場旁有個山仔,工人俱樂部現址是荒地,唯一製衣廠側的馬路可直通機場。潘桂開認為早年土瓜灣的海很大,唯一製衣廠和馬頭圍道都在海邊,後來這個海越填越小了。
 




標題 荒蕪一片的土瓜灣
日期 25/03/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PKH-HLT-004
昔日紅磡的大牌檔和茶居

潘桂開在紅磡替伯爺打工時,午飯由伯爺提供,星期日則獲飯錢外出用膳,他主要在曲街茶居買飯,大肉飯賣4毫,豬手飯賣5毫,排骨飯賣5毫,每逢放工時間茶居擠滿了人。曲街是最繁盛的街道,很多船廠工人在此用膳,街上有不少茶居和大牌檔,只花1毫便可在粥檔買白粥和油炸鬼。老龍坑道和温思勞街亦有不少大牌檔。女工主要在街邊食飯,不少人在蕪湖街的一列飯檔買大鍋飯,花1毫、2毫便可吃一大碟有菜、有豬肉的午飯。 




標題 昔日紅磡的大牌檔和茶居
日期 25/03/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PKH-HLT-005
蕪湖街的黃埔船廠散仔館

潘桂開入船廠打工後住在伯爺的散仔館,位於蕪湖街和漆咸道的交界,這是一幢4層高舊樓,樓宇用堅固的紅磚建成,轟炸亦炸不掉它。二樓、三樓和四樓住滿了船廠的No.1(編按:判頭),包括打棦、鬥木、機器、油漆的No.1,伯爺一家住在閣樓,包括他的妻子、兒子、媳婦、孫兒,伯爺習慣在家食鴉片。潘桂開等學師仔和師傅住在地下,這層擺了10多張3層高的碌架床,大部份時間都住滿人。 




標題 蕪湖街的黃埔船廠散仔館
日期 25/03/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PKH-HLT-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