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師傅

江師傅
中華印刷廠退休員工

性別:
出生年: 1930
受訪時年齡: 83
教育程度: 初中
主要職業: 中華印刷廠制版師傅
訪談主題: 工業,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個人及移民背景。1940年代的中華印刷廠: 部門、員工人數和薪酬制度

1930年江師傅生於家鄉浙江奉化,讀至中二輟學往上海打工,他有位親戚在中華書局上海印刷廠工作,他介紹江師傅到香港的中華印刷廠上班。1947年5月江師傅抵港,在中華任職至1993年12月退休。他來港時中華的全名是「中華書局香港印刷廠」,全廠約有2000多名工人,分為印鈔和印書兩大部門,印鈔工人約有2000人,印書工人只有約100人。員工上班時要載公司襟章,以示識認,印鈔和印書工人各載不同的款式。某次江師傅在彌敦道逛街時,看中洋服舖一間價值23元的恤衫,但他身上只有20元,事頭婆見他載着中華襟章,便告訴他自己亦在中華做工,批准他拿走恤衫,日後才返回付款。

江師傅最初做印刷車間學徒,3年後滿師成為師傅,幾年後被調往制版車間,直至1993年退休。他入職時中華有3種出糧方法,即日薪制、月薪制和包薪制。日薪制的員工最欠保障,有工開時才來廠。月薪制的員工包括廠長、學徒、師傅、寫字樓職員,江師傅入職時是月薪工人,每月70元。當時規定若老闆出售公司,學徒亦一併轉售,為新老闆打工。江師傅認為包薪工人最着數,多勞多得。檢查銀紙的工人以包薪制出糧,他們要核對銀紙號碼有沒有出錯,而印刷和制版車間都沒有包薪工人。




標題 個人及移民背景。1940年代的中華印刷廠: 部門、員工人數和薪酬制度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江師傅及江太太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KWT-SEG-001
中華印刷廠的工人籍貫和語言。初期來港的趣事: 違法騎單車尾

中華書局香港印刷廠工人的籍貫主要是上海、江蘇省、浙江省,其中江蘇人最多,來自常州、無錫和蘇州等地。江師傅指這是因為中華從上海來港設廠,工人都是從上海帶過來的,沒有在本地招工。江師傅由表姐夫(江太太的舅公)介紹入職中華,他最初在印刷車間工作,六七暴動時中華流失不少工人,他獲公司調升往制版車間。制版當年是較高級的工序,江師傅見過3個大學生做制版學徒。廠內各部門的工頭傾向請自己的同鄉,因此某部門便集中了某籍貫的工人。江師傅認為不同籍貫的工人不會形成小圈子,很多工人以廠為家,相處融洽。工人雖講不同的家鄉話,但江、浙兩省的鄉下話差不多,大致可以互通,而他們都會講一些上海話。

江師傅初來報到時住在公司宿舍,同住的有不少上海人。當年工時很長,從早上8點工作至晚上9點30分,他下班回宿舍便睡覺,整天都在工廠,就連星期日都要加班。他很少活動和節目,只間中在星期日4點收工後,聯同宿友看電影和食飯。某次有位同事約他踏單車,但江師傅不會騎車,只好坐在同事的單車尾,他們在土瓜灣、紅磡一帶遊車,怎料遭一輛私家車攔路,司機說騎單車尾是犯法,帶兩人上差館報案。江師傅與差人言語不通,隨後差館找了一個說半咸淡上海話的人,通知他們本地法例不允許騎車尾,原本是要罰款5元(當時江師傅的日薪只有約2元),但念在他們不懂法例,這次便網開一面。其實江師傅聽不太懂那位傳譯的說話,只堅持自己沒有犯法。




標題 中華印刷廠的工人籍貫和語言。初期來港的趣事: 違法騎單車尾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江師傅及江太太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KWT-SEG-002
中華印刷廠在落山道的宿舍。中華廠房的週邊環境

中華印刷的廠房沒有宿舍,只有警衛在門口駐守,工人都住在廠外,江師傅入廠學師時住在落山道的宿舍,這是連成一排、規格相同的7間平房,位於落山道、靠背壟道交界的斜坡,山邊還有不少田地。宿舍由一間木箱公司向中華免費提供,該公司為中華的供應木箱。凡是單身工人都可住宿,包括學徒和師傅,大多是祖籍江、浙兩省的工人。每間平房約200呎、住6人,由公司編配入住,江師傅的室友都是學徒。宿舍沒有廚房,7屋共用外面搭建的簡陋洗手間。

中華的印刷車間分2班制,早班工時早上8點至晚上9點半,夜班是晚上9點至翌日8點,工人每週輪換1次。江師傅上夜班時,白天大多睡覺,但有時他上街閒逛。當時土瓜灣很荒蕪,馬頭圍道、落山道一帶仍有菜地,炮仗街旁仍是一個小山,現已剷平變成土瓜灣體育館。他有時走到海心廟碼頭,花費1毫坐擺渡上海心島,回程則免費。因小孩可免費坐船,江師傅曾帶幾個工友的孩子上島,小孩在沙灘玩耍,海心廟旁有人賣生海鮮。

中華的廠房由4條街包圍,即馬坑涌道(今中華大廈門口)、炮仗街、新山道和北帝街。隔着新山道與中華遙對的是南洋片場,旁邊是發出惡臭的牛骨粉廠,片場北面是蓋一電池廠,再北面是天廚味精廠,更遠的便是飛機場。江師傅從落山道的宿舍出發回廠時,途經不少大牌檔,凡工廠門口都有大牌檔,北帝街對面的馬頭圍道仍是菜地。




標題 中華印刷廠在落山道的宿舍。中華廠房的週邊環境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江師傅及江太太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KWT-SEG-003
中華廠房的建築和週邊環境。廠內舉行的左派新聞出版界籃球比賽

中華印刷廠有3幢3層高的樓宇,以及幾座平房,較大的一間在中央,其餘幾間較小的散佈各處。這些樓房都是生產車間,廠內另有不少空地。廠房被4條街包圍,四面都是住宅。中華的最高領導人是廠長,他的寫字樓在中央的平房,但他不住廠內。午飯時間是1個小時,公司間中提供伙食,派人在廠內煮食,工人在廠內用膳;在沒有伙食提供時,不少工人回家食飯,或光顧茶餐廳和茶樓。他曾在晚上走到南洋片場觀看拍片,但不知誰是明星。中華的工時很長,工人很少認識廠外朋友,加上蓋一電池廠和天廚味精不准外人參觀,江師傅不認識這些鄰近的工廠。當年中華每星期日休假,其他工廠的假期更少。

廠內其中一座3層高大樓的天台是籃球場,舉行過香港新聞出版界籃球比賽。長城電影公司、鳳凰電影公司因出版畫報,屬於出版界的成員,有份派隊來廠參賽。對賽的雙方由抽簽決定,不分出版和新聞組別。電影公司的球員有男有女,但夏夢、石蕙等頂級女明星從不落場,只在場邊做啦啦隊;代表中華的全是男工,江師傅沒有參賽,只是啦啦隊的一員。中華是插五星旗的工廠,鑑於政治背景,參賽的都是行內左派機構,中華未與其他行業的工廠對賽。




標題 中華廠房的建築和週邊環境。廠內舉行的左派新聞出版界籃球比賽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3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江師傅及江太太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KWT-SEG-004
中華印刷廠的黃金時代: 大量聘用驗鈔女工

1946年至1949年是中華印刷廠的黃金時代。當年高層、高技術師傅都是上海人,本地工人做低技術、低層的工種。中華聘用1千多名女工,其中9成是本地人,負責驗鈔和點數。驗鈔很容易上手,包括檢驗鈔票號碼是否正確,鈔票的正面和背面是否等值,鈔票是否有污跡等。女工以肉眼驗鈔,大多是眼力好的年輕女工。另外,印鈔的工序繁雜,要由多個部門經手,一張銀紙由一個車間轉往另一車間時,需要大量人手點數。驗鈔的女工來自各區,如土瓜灣、紅磡、九龍城、深水埗等,她們由廠內工人介紹入職,並要有店舖擔保,中華沒有登報請人。驗鈔是薪金、舒服的工作,一般女工長年任職。1949年中華不再印鈔,規模大幅收縮,只印書本、支票、畫報等,驗鈔女工解散離廠,但領月薪的長工續留。1949年後中華只餘下約300名工人,以上海人為主,廠房仍保留原來的規模,直至興建中華大廈時才拆樓。土瓜灣的廠房運作至1992年,公司在大埔另建新廠。 




標題 中華印刷廠的黃金時代: 大量聘用驗鈔女工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江師傅及江太太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KWT-SEG-005
江師傅的居住經歷。中華印刷廠的員工宿舍。員工的消閒活動

江師傅在中華印刷工作期間,先後住過落山道、土瓜灣道、下鄉道、中華大廈等地的公司宿舍。公司分配宿舍沒有既定政策,視乎員工表現等因素。員工無論上海人或本地人,只要找不到住處,便可申請公司的宿舍,但是否獲分派便很難說了。1949年後中華約有300多工人,部份住在公屋或自找住處。中華曾租用下鄉道的1個1千多呎唐樓單位做宿舍,單位設有4個房,分別由4名師傅入住(包括江師傅在內),其中2名是單身,另2名攜眷住宿。1961或1962年單位業主收樓,並向中華發出賠償,中華批准工人領取賠償金,自行找地方搬遷,江師傅當時領到1千多元。他搬到紅磡榮光街的一個唐樓房間,該房約150呎,江師傅與另外兩名工友同住。他認為紅磡與土瓜灣分別不大,都是工人階級的地方,沒有高檔的食肄和房屋。他指出馬頭圍道和土瓜灣道的交界是兩區的分界點,榮光街剛好歸入紅磡的範圍。

江師傅初入中華打工時期,有時他在星期日下午4點下班後,聯同工友坐車到旺角看電影,當時土瓜灣沒有戲院。江師傅曾到山東街瓊華酒樓對面的勝利戲院看戲,觀看二輪國語片,門票只是1.2元,影片由國民黨制作。江師傅等工友聽不懂廣東話和英文,只好選擇看國語片,透過工友之間口耳相傳,不少中華工友到勝利戲院看戲。江師傅強調當年工時長,工人都着緊賺錢謀生,沒有時間歎世界。1949年後中華廠房仍舊行兩班制,但每班的工時縮短,早班是上午7點至4點,夜班時下午4點至12點。餘瑕時江師傅大多留在宿舍與工友打麻雀,間中出外逛街,有些師傅喜歡上舞廳,但他甚少前往。




標題 江師傅的居住經歷。中華印刷廠的員工宿舍。員工的消閒活動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2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江師傅及江太太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KWT-SEG-006
土瓜灣的上海食店和南貨舖。中華印刷廠早期的加班制度

1949年內地解放,不少上海資本家來港,土瓜灣出現了4、5間紗廠,管理人員及工人亦隨廠從上海來港。隨着人口增加,土瓜灣的舖頭變得興旺。由於上海人初來港時吃不慣廣東菜,土瓜灣出現了不少上海舖,即上海食店和南貨店,現今這些舖頭已所餘無幾。南貨店售賣冬筍、竹筍、咸豬肉、火腿、百葉、蠶豆等上海食材,很多上海工人帶妻室來港,太太在家煮食。中華廠內的食堂運作時,大多供應廣東菜。食堂停業時江師傅外去午飯,由於時間限制,他主要光顧冰廳或茶餐廳。冰廳只供應奶茶、咖啡和三文治,茶餐廳則有炒粉麵提供。此外,他有時與工友湊合包伙食(俗稱「食包飯」),包飯有廣東菜和上海菜,廣東菜是四餸一湯,每人每餐花4毫,上海菜每人每餐花3元,有5至6個餸菜,包括豬腿、筍汁雞等高檔食物。

江師傅來港初時底薪70元,即日薪約2元,連同加班費,他月入約170至180元。中華的加班費十分厲害,正常工時是8個小時,其後4個小時的時薪以1.5倍計算(等如6小時的工資),再後4個小時以2倍計算(等如「一工」即一天工資),再後2個小時以4倍計算(等如一工)。廠內有幾個崗位要求工人24小時返工,例如電鍍缸24小時運作,看守工人全日上班,但實際不用時刻都工作,有時可在電鍍缸旁睡覺,隔一段時間醒來,檢察機器是否正常,他們的工資十分可觀。




標題 土瓜灣的上海食店和南貨舖。中華印刷廠早期的加班制度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5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江師傅及江太太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KWT-SEG-007
江師傅的成家立室及婚後居住經歷。融入以廣東人為主的香港社會

江師傅與江太太在1979年3月結婚,兩人由江太太的姨媽介紹相識。江太太在1979年1月來港定居,初時到姨媽朋友在荃灣開辦的製衣廠工作,負責檢查皮衣,她與姨媽住在九龍塘。婚後夫妻住在新建的中華大廈,這是中華印刷廠已婚員工的宿舍,建於馬坑涌道的廠地上,樓高十一層,每層有14個單位,每單位實用面積700平方呎。江先生的單位間了兩個房,每個約100呎。婚後江太太轉往中華工作,在中華屬下的一間安全印務公司檢查支票,該部門只有女工,以廣東人為主,另外有位年老男師傅。部份女工住附近,部份住家遠至港島。她們大多是經介紹入職,10多歲便入廠工作,由左派學校轉介過來。

江太太憶述入廠初時,公司要求她加班至晚上8點,但她要買餸煮飯,只能加班至7點,當時一般女工願意加班,大家見她不願加班,紛紛感到詫異。江太太初來港時,對土瓜灣的印象是購物方便,她在區內活動以買餸為主,大多到炮仗街馬路邊的固定攤檔買餸。假期時夫妻大多到尖沙咀,留在區內時只逛一下紅磡商場。她們在中華大廈的鄰居全是工友,大家都鼓勵江太太講上海話,她的家鄉亦是上海,但聽懂江師傅的家鄉話。她與本地人的接觸多在檢查支票車間,當時社會普遍對新移民有些歧視,例如在酒樓時有人聽到她的外省口音,便顯出不同眼光,因此她在廠外較少接觸本地人。這跟江師傅在1949年前來港的情況不同,當時本地人都認為上海人很本事,更說上海人白鴿眼。事實上當時從上海來港的都是精英、知識份子,本身在上海有地位。




標題 江師傅的成家立室及婚後居住經歷。融入以廣東人為主的香港社會
日期 05/06/2013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江師傅及江太太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KWT-SEG-008
近年從土瓜灣搬到天水圍。對土瓜灣的感情: 視為第二故鄉

江師傅與江太太婚後(1979年)一直住在中華大廈,直至2008年搬往天水圍。事緣他們往天水圍參加舊同事聚會,在天水圍公園集合時,發現這區環境優美,不像報章上所說的惡劣,而土瓜灣沒有大公園,住天水圍的同事又對這區讚好,夫妻於是在天水圍置業,搬入一個私人屋苑。初時他們在中華大廈居住時要交租,初期租金是每呎6毫至8毫,後來他們以100至110萬元買入單位,因江師傅工齡長,買樓享用68折優惠,銀行沽值他們的單位約值200萬元。搬入天水圍後他們租出單位,後來便賣出了。

江師傅認為天水圍比土瓜灣乾淨,但在土瓜灣買東西較便宜。他們以為天水圍窮人多,物價較低,但實情並非如此。他搬入天水圍後,經常返回土瓜灣購物,他先在紅磡落車,然後往土瓜灣的方向逛街,主要買日用品和上海食材,如咸豬腿、冬筍、百葉等,這些都是天水圍不能買到的東西。他認為土瓜灣很方便,容易找到要買的東西,修理手機、機器的小舖遍佈街巷,但這些服務在天水圍不易找到。江師傅在土瓜灣住了60年,視土瓜灣為第二故鄉,對這區有不少感情,有空就回去逛街,並探望已退休的老同事。




標題 近年從土瓜灣搬到天水圍。對土瓜灣的感情: 視為第二故鄉
日期 05/06/2013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2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江師傅及江太太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KWT-SEG-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