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姐

英姐
退休製衣工人

性別:
出生年: 1942
受訪時年齡: 68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製衣業工人
訪談主題: 社會生活,教育,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個人和家庭背景。童年住在油麻地白加士街
1942年英姐在油麻地的留產所出生,祖籍廣東肇慶(新興),父親幼年來港,此後與鄉下沒有往來。英姐是家中長女,父母生8名子女,出生次序為「女女女男男男女女」,她的四弟和五弟是雙胞胎,三妹則送人撫養。英姐出生時母親27歲,父親比母親年長10多年。父母不識字,認為女童不需讀書,反對英姐求學。童年她住油麻地白加士街,父親是替人打工的理髮師傅,收人微薄,因嗜賭而家貧,母親在家照顧子女。全家住地下一層,同住的另有幾伙人,其中幾個男人開製造首飾的小型打金工場,母親替他們洗熨衣服幫補家用。英姐後來搬家到九龍城老虎岩,當年正值慈雲山開山,母親做擔石屎的泥工,日薪3元,早上8點多開工,傍晚5、6點收工。



標題 個人和家庭背景。童年住在油麻地白加士街
日期 29/04/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01
鄰居遊說父母成功得以入學讀書。玫瑰堂特別班的老師、同學和科目

英姐7歲開始讀書,在漆咸道玫瑰堂讀特別班。她自小喜歡看報紙,某次樓上的鄰居發現,介紹她入讀玫瑰堂。當時英姐住白加士街地下尾房,房間只有5呎乘7呎,放了一張4呎闊的床,沒有活動空間,每天她早上起床,母親將弟弟縛在她背上由她看顧。父母反對女孩接受教育,要求她留家照顧弟弟。鄰居呂姐住地下的頭房,她向英姐父母游說識字的好處,例如上街時可認街名,父母終於勉強答應。於是英姐隨呂姐的兒子文仔,每天一同上學和放學,其實文仔較英姐年幼3年多。入學前英姐要往學校報名和註冊,母親不識字,又要在家洗衣和照顧兒子,由呂姐替她辦理。特別班免收學費,專為窮人開設,每天上課兩小時,學生要等待日校放學,約下午4點至6點上課。特別班沒有開學儀式,開學時學生獲通知所屬旳課室。第一日返學英姐很開心,慶幸自己有書讀。

英姐認為玫瑰堂的校舍漂亮,課室有黑板和桌椅,與正規學校無異。特別班沒有小息和活動,學生在校只是讀書,放學便回家。英姐跟文仔在同一個課室上堂,課室內共有20多名學生,同學年紀參差,皆來自窮等人家。有些玫瑰堂老師是修女,穿着修女服飾,包括一名教英文的外國修女。英姐當時已知道玫瑰堂是天主教小學,明白有些老師是修女。特別班的科目有英文、數學和國語,英文課教字母和日常詞語。學生要買課本上國語課,英姐父親無能力買書簿,鄰居呂姐出錢支持。英姐珍惜讀書機會,對學校的大人很聽話,生怕犯了校規無書讀。特別班學生穿便服上課,英姐羨慕日校學生可以穿著整齊漂亮的校服。英姐因搬家在玫瑰堂上課不足一年,離校時深感不捨。




標題 鄰居遊說父母成功得以入學讀書。玫瑰堂特別班的老師、同學和科目
日期 29/04/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5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02
玫瑰堂特別班的科目和功課。放學後聽從母親吩咐照顧弟弟無瑕玩樂

玫瑰堂特別班是新辦的課程,因課時有限,沒有常識、自然、唱歌和繪畫等科目,上課只教識字、數學等基本知識,學生在數學課學習簡單的加減數,國語課學習詞語,上課以黑板教學。特別班只有1、2位老師,任教全部科目,除課本知識外,老師講授天主教知識,學生在課上讀聖經,英姐年紀太小,對教義不明瞭。特別班分級上課,她就讀一年級,收生不限年齡。第一天上課時老師交待校規,請學生注意地方整潔,因借用人家校舍上課,要小心使用場地。同學跟老師交流少,放學便回家。英姐放學後在門口擔凳仔,坐在街邊做功課。功課是練習寫詞語、數字和英文字母。英姐父母沒有讀過書,從事打金的鄰居又沒空,她只能向鄰居呂姐(文仔媽媽)請教功課。

英姐每天上學,與鄰居文仔一同步行,從油麻地白加士街出發,途經柯士甸道和漆咸道,沒有成人陪伴。英姐記得柯士甸道與漆咸道交界有一塊草坡地,裝有兩個鞦韆,趁上課時間未到,兩個小孩會逗留玩鞦韆,這也是她喜歡上學的原因,而且可以不用背負弟弟。從草坡可遙望一個大鐘樓留心時間。英姐幫忙不少家務,除經常背負弟弟,母親要求她只在街外附近流連,方便隨時吩咐工作,例如到寧波街的雜貨舖買東西。因背着弟弟,不能玩跳飛機和跳繩這類遊戲,即使有街坊幫忙照顧弟弟,也擔心被母親發現和指責。英姐搬家九龍城老虎岩後,因路途遠而從玫瑰堂學校退學。




標題 玫瑰堂特別班的科目和功課。放學後聽從母親吩咐照顧弟弟無瑕玩樂
日期 29/04/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5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03
在老虎岩的木屋繡花幫補家計。入讀九龍城的小童群益會義學

英姐搬入老虎岩2年後才復學,入讀小童群益會義學。搬家初時她在家無所事事,每天觀看潮州鄰居繡花,一個媽媽帶着幾個女兒,她們從大廠接工料,在手巾角落上繡花。當年大廠在木屋區請外判工,交出一批工料後,數日後再過來收貨,並派發新的工料。鄰居見英姐有興趣繡花,介紹她學習手藝,要求她按圖示繡出圖案,她學成後再與鄰居一起繡花,向工廠領取工料,當年她只有8、9歲,期間曾跟人到工廠繡出口的大桌布。

英姐與家人住在老虎岩山腳,位處人流多的路口,很多人從山頂走下來都經過她的家門。某天有位大哥見英姐在門外讀報,問她是否喜歡讀書,告訴她可以到九龍城小童群益會義學上課,此時她在家繡花已接近2年。父母照舊不同意她讀書,她自行跑到義學報名,重返校園感興奮。義學剛開辦,位於亞皆老街與馬頭涌道交界,校舍是一個貌似軍營的鐵皮屋。英姐上課時全校學生不足10人,鐵皮屋仍在裝修中,師生在外面的草坡上課,沒有枱櫈和黑板,學生圍着老師聽課。由於沒有燈光,每天下午3、4時上課約2個小時,天黑便放學。一個月後課室完成裝修,學生坐木長櫈上課,每張長櫈配兩張書枱,每行坐4人。她在義學讀了半年,11歲到工廠打羊毛便停學了。




標題 在老虎岩的木屋繡花幫補家計。入讀九龍城的小童群益會義學
日期 29/04/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3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04
停學往山寨羊毛廠做童工。幾經爭取終可重返校園
小童群益會義學分班參差,2、3人便成一班。英姐被編入二年班,因早前在玫瑰堂讀了大半年,老師認為她可追上進度,安排她讀畢小二後跳班讀小四。義學就讀的人數不多,同學流動性很大,大部份家境差,有工開便停學,求學時間短。英姐讀至小四時,有人向英姐母親介紹,謂某打羊毛廠請人打雜,母親要求英姐上工,她聽從母親吩咐而停學。羊毛廠是一間「山寨仔」,位於東頭村對開的石屋仔(即聯合道侯王廟對開)。英姐每天早上8時返工,晚上7 時收工,當時義學在晚上7時至9時上課,因此她無法上學。她多次懇求老闆娘讓她提前下班,老闆娘最初不答應,要求她完成手上的工作才能離開。其後她提議提早返工,經多番請求老闆娘勉強應允,英姐得以重返小童群益會義學上課。



標題 停學往山寨羊毛廠做童工。幾經爭取終可重返校園
日期 29/04/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0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05
群益會義學的校舍、科目和老師。獲老師贈送食物銘感於心

英姐在玫瑰堂特別班上學時,用一個籐喼做書包。她在小童群益會上學時沒有書包,只用雞皮紙包着書本返學,她羡慕同學有書包。英姐認為玫瑰堂課室設施較佳,群益會義學的桌椅簡陋,學生坐類似輪街症用的長櫈上上課。玫瑰堂和群益會兩間義學的教學內容接近,群益會義學二年級有基本算術、英文、常識、國語,沒有美術和體育,有唱歌的音樂課。上課前英姐與同學跳繩,有時跟男同學在草坡地踢波。義學由羅老師任教全科,每日設時間表,不設小息。英姐能趕上課程進度,老師讚她聰明和聽話,批准跳級讀小四。

羅老師是義學老師,有一份全職工作。當年他20多歲,後因出國留學而辭任義校教師工作,聽說學成後成為律師。玫瑰堂的老師全是女性,義務形式任教。群益會的老師較關心學生,英姐讀小四時,羅老師自費為同學舉行聚餐,從九龍城道的茶樓外賣食物回校;參加的學生先行報名,交代心儀食物,如乾炒牛河之類,一人獲送一碟,學生皆感興奮和開胃。某天英姐因開夜班沒上課,但她想品嚐老師所贈的食物而半途折返學校,獲羅老師贈送他自己的一份牛河,英姐為此事銘感於心。她上學慣常遲到,羅老師查詢原因,她便交代半工讀的情況,後來因家遭遇火災而停學。




標題 群益會義學的校舍、科目和老師。獲老師贈送食物銘感於心
日期 29/04/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4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06
因母親鞭策做家務導致學業成績低落。群益會義學的學生和賣旗籌款活動

小童群益會義學有考試,沒有成績表和排名,學生只知合格和升班與否。英姐讀二年級時全科合格,讀四年班經常不合格,她最怕作文和造句,英文科成績很差。她放學回家無暇温習,母親經常呼喝她幫忙家務事,難以安坐靜心讀書,因在母親眼中看書算是清閒。英姐的工作每年只有3、4天假期,包括端午、中秋和冬至,羊毛廠屬小型工場,不一定批准她放假。英姐假期時起床較晚,被母親責罵躲懶,要她負責擔水、洗衣、燒木槺煮食等繁重家務,故此功課馬虎了事,無法追上小四的課程。英姐今日仍抱怨母親:「實要揾樣嘢畀你做!」

英姐讀小二時,群益會義學老師組織賣旗籌款。學生要幫忙用鐵線造旗,全以人手製作,賣旗的一個月不用上課,有些同學故意缺席。群益會在九龍城一帶賣旗,獅子石道人流較多,商舖和戲院林立。九龍城巴士總站是賣旗熱點。學生將旗放進盒內,該盒掛在頸上,買旗者放錢入箱,學生便把旗插在他們衣服上。當天學生早上出發,正午12點收工。群益會有男女生,同學年紀參差,有數名10多歲的高大男生,回校幫忙幹重活,如清理枱椅。當年有外國機構向群益會贈送衣服和奶粉,這些男生負責搬運。英姐間中與同學跳橡筋和跳繩,但只限於校內。




標題 因母親鞭策做家務導致學業成績低落。群益會義學的學生和賣旗籌款活動
日期 29/04/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6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07
小童群益會義學的課外活動、家訪和視學

英姐就讀的小童群益會義學曾舉行賣旗籌款,活動前一個月便開始準備,學生每週抽兩晚在課堂上幫忙造旗,每次抽出半節課的時間。群益會亦舉辦運動會,項目有賽跑和4人接力,由各區屬校參加。義學每年有一次旅行,師生到山溪捉魚。英姐記憶最深刻的活動是梅窩銀礦灣的宿營,活動分男女生舉行,男班和女班在不同日子前往,估計不用交費。同學踴躍報名,包括其他小童群益會旗下學校的學生。當想到參加宿營便不用做家務,英姐興奮地報名,最初母親不答應,經多番請求才同意。學生住在一間樓高數層的大石屋,設施很簡陋,只有一個飯堂,在一個地點活動和睡覺,學生在地上鋪蓆睡覺。英姐認為去梅窩彷似「大鄉里出城」,驚見沙灘和營屋的漂亮,聽海浪聲入眠甚覺舒服。老師帶領同學到沙灘捉蟹、嬉水,參觀山上的銀礦洞。英姐從沙灘撿了一隻有灰色外殼的蛋帶回家留念,老師說是龜蛋,但母親害怕是蛇蛋,未幾把牠扔掉。

群益會義學老師間中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向家長詢問學生平日的行為,每次小坐一會便離開。英姐認為家訪讓老師了解學生性格,例如她宿營時見過不肯食飯的同學,原來他/她家中有農曆每月十五食齋的習慣。英姐贊同家訪制度,有助師生的溝通,她嘆息現今家訪制度的沒落。間中有人到義學參觀上課,但當時學生不知是誰,即使是大人物也不認識,老師要向參觀者介紹學校,當日便少上一節或半節課。




標題 小童群益會義學的課外活動、家訪和視學
日期 01/06/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7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08
小童群益會夜校生活回顧: 老師、同學、聚餐和上課

英姐慶幸自己有機會讀書,她感慨當年生活難以開心。她最深刻的老師是小童群益會義學羅老師,他每1至2個月自費為學生舉行聚餐,某次英姐因渴望品嚐老師供應的食物,雖然沒有報名仍然回校參加,羅老師讓出他的食物予英姐分享,至今她仍銘感於心。當時她假裝吃不完,帶剩菜返家,其實想與弟妹分甘同味。她在草坡地讀書時,遇上英女皇嘉冕,每名學生獲送一個印有皇冠的漱口盅,學校派發免費牛奶時,學生可以用漱口盅盛載。聚餐時英姐帶漱口盅回校,把食物載回家。

群益會夜校只有10多名學生,以男生較多,女孩較早熟定性,出身打工養家,男孩喜歡玩樂。英姐的同學經常因返工而缺課,甚至連續兩週不回校,當年沒有電話,事前難以通知學校請假。老師是義務性質,難以再抽空家訪,而且不少同學住木屋,門牌亂七八糟,難以前往家訪。夜校只設小二和小四,全校只有1名老師任教,為節省人力不辦小一和小三,老師採取複式教學,兩級同時上課,吩咐其中一班抄寫,同時向另一班授課,唱歌時則兩班一起唱。英姐從小二跳級升小四,她誤以為被趕出校,幾乎眼淚直流,懷疑自己成績不佳,但老師告訴她可追上進度,令她感到自豪。她讀小四時曾帶二妹返學讀小二,但二妹要照顧弟妹,無法持續上學。




標題 小童群益會夜校生活回顧: 老師、同學、聚餐和上課
日期 29/04/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7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09
摩托工人夜校的學習情況
自從老虎岩家中大火後,英姐便沒有上學,直至16歲她在大角嘴五金廠工作時,獲工友介紹到砵蘭街、由摩托工會主辦的「摩托工人夜校」上學,報讀成人識字班。夜校只教認字,沒有其他科目,老師是義務任教,來自香島中學。老師自編生字簿派給學生。學生的功課是抄詞語,不用考試。有時老師講國家大事,例如長江大橋的修建,每位學生獲派一本印上長江大橋的信紙,英姐見圖畫精美不捨得用。老師提及呼籲香港人回國建設的消息。夜校約有30人上學,每週8時至10時上課5晚,遷就工人下班時間。學生年紀參差,10多歲至30歲不等。英姐起初與工友一同上學,後來工友退出,只剩下她一人。英姐上夜校覺得辛苦疲累,放學回家已10時多才吃晚飯。年紀大的工友要照顧家庭和造飯,無法持續上夜學。



標題 摩托工人夜校的學習情況
日期 29/04/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4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0
工人夜校的老師和同學。爭取小學畢業證書困難

摩托工人夜校的同學較少往來,工人為口奔馳,工作地點不固定,在沒有電話的情況下聯絡困難,一般只在見面時才談天。夜校的同學從事五金、塑膠、泥工等行業,英姐感慨泥工勞力付出很大: 「香港係佢哋捱出嚟!」當年工廠不流行,很多人做泥工,替香港起樓和開山。父親只做了半天,便捱不住而放棄當天的工資。母親亦做過泥工,從早到晚擔泥頭。英姐認為做工廠較輕鬆,但工廠工資與泥工收入相若。

工人夜校的老師關心學生,如有同學不上學,有時老師聯同學生家訪。當時夜校10點放學,班長和行長要留校開會,討論國家大事。身任行長的英姐要11點多才回家,長期挨餓導致胃痛,逼不得已只好缺課。老師曾帶同學家訪2至3次,英姐父親批評年輕的男老師頻繁來訪,目的為追求女兒,後來英姐以健康理由退學,在這間夜校讀了不夠1年。她返夜學是為了讀書識字,不計較教學內容。她希望可完成小學,希望持畢業證書可報考護士和女警等工作。她感慨小學畢業不容易,當年經常請教身邊的工友,仍找不到開設小一至小六的夜校。




標題 工人夜校的老師和同學。爭取小學畢業證書困難
日期 29/04/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2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1
老虎岩木屋區大火的難忘經歷

英姐在小童群益會讀夜學時的深刻回憶是家中發生大火。在石硤尾六村大火翌年的聖誕前夕,某天晚上9點多她放學步行回家,經過城寨和菜田走到山腳的村口,發現村中起火冒煙,立即飛奔回家,邊走邊喊發生火警。時值寒冬,英姐家人很早入睡,母親知悉火警後,一腳踢開門,喚醒子女,替英姐的弟弟穿衣服,起火前20天她才剛誕下第七女。英姐抱着另一位弟弟到菜田,然後跟父親回家搬行李,母親和弟妹在菜田暫避。

英姐有位疏堂舅父住在衙前圍,知道起火後立即趕至,幫忙搬運行李,起初英姐不認識他,還以為他趁火打劫。疏堂舅父請英姐的母親帶子女到衙前圍,到他在衙前圍的家暫住。英姐和父親沒有跟隨,父親辦理災民登記,以便日後獲政府救濟和安置。她獨坐菜田看管財物,當時又冷又餓又累,又要淋雨,奔跑搬運東西後已雙腳發麻不能跑動,當時可謂欲哭無淚。半夜父親完成登記回來,他全身只有3毫,向小販買了一碗雲吞麵給英姐。他付不起碗的按金,小販只給他一個茶樓洗杯用的搪瓷兜盛麵,英姐顧不了衛生,吃下平生第一碗雲吞麵,至今仍回味無窮。英姐暫住菜田數天後,全家獲安置往土瓜灣道,當時馬路已修好但未通車,當局撥出半邊馬路,讓災民搭帳蓬暫住,英姐每天到小童群益會領飯和救濟衣物。英姐一家住在電池廠門口,家人用衣服和布料搭帳幕和鋪地,因天氣寒冷難以入睡。火災發生後群益會夜學停課,鐵皮屋課室改為存放救濟品的貨倉。




標題 老虎岩木屋區大火的難忘經歷
日期 29/04/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6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2
老虎岩大火的災民安置。土瓜灣道的帳篷生活

英姐住在老虎岩木屋區,1950年代木屋區某年冬天發生大火,數天後災民獲安置往土瓜灣道,部份留在原址搭屋,另有災民投靠親友。英姐母親帶着幼女和一對孖仔,投靠英姐的舅父。英姐與父親和妹妹住土瓜灣道,靠近上鄉道、下鄉道一帶,災民分在幾個街口。當年土瓜灣道尚未通車,政府以半邊馬路安置災民,將路面劃成一個個幾呎乘幾呎的方格,上面編好號碼,已登記的災民可到指定號碼搭帳篷。英姐與家人撐起四條木,再用衣服和布料搭成帳篷居住。每戶獲派一個痰罐,災民用桶取水,食水置在篷外。英姐鋪衣物睡在地上,帳篷內衛生差,靠近坑渠,老鼠橫行。下雨時要用膠布遮掩帳蓬,最慘是睡到半夜才下大雨,年幼時較易熟睡,曾試過熟睡中全身濕透。災民由冬天入住土瓜灣道,直至翌年夏天才搬往九龍仔徙置區。

英姐和父親長期留守帳篷,應付政府職員上門調查。災民即使可投靠親友,仍派人留守土瓜灣道,以便日後獲安置。政府派人多次巡查,有時是突擊檢查,確實災民身份無誤,能講出老虎岩的住址,以防有人混水摸魚。災民中有各種族群,如潮州、客家、鶴佬、本地等,時而磨擦,時而互助。災民在公眾水喉取水,通常因爭水起衝突。有些人隨處倒污水,甚至倒在鄰居門口,很易引起爭執。當年樂善堂、教會和小童群益會派發救濟物資,災民相互轉告消息。英姐較常往群益會領飯,亦替母親領飯,飯菜放在多個大木桶,主食是椰菜、南瓜、冬瓜,英姐不覺有派肉,災民只求温飽。土瓜灣道的災民區內無人管理,各家自顧自地生活。




標題 老虎岩大火的災民安置。土瓜灣道的帳篷生活
日期 01/06/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0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3
獲分配搬入九龍仔大坑東邨。屋邨治安和鄰里關係: 用水和上廁問題

英姐與家人在土瓜灣道暫住,等待政府建屋安置大火災民,半年後終獲安排入住九龍仔大坑東邨。災民獲安置指定單位,按分發的號碼尋找所屬單位。英姐對上樓感興奮,以後不用睡在馬路邊。屋邨的居民來自全港各區,因遇上天災人禍而獲安置上樓。英姐一家7口,登記時按6人計算,每名10歲以下小孩作半個人口計算,當局規定4人分配1個單位,英姐一家獲配一間半的單位。每個單位10呎闊、14呎深,門窗簡陋,門縫透風。英姐父母沒錢裝修,因單位向北,冬天時寒風難忍。屋內放了一張對着門口的大床,以及父親製造的碌架床。英姐家人另與一名單身漢分別佔半個單位,中間劃地為界,再用木板隔開,兩戶人家互不越界。家人住近門口靠外的半邊,單身漢住靠內的半邊,靠外邊的住客處境較不利,因兩家住戶共用一口門口出入。英姐家人與單身漢相處不佳,出入時常起爭執,經常疑心單身漢偷去家裡物品。

屋邨大廈呈火柴盒形,高速落成,全層只有一個廁所和沖涼房,每層住了多伙住戶,上廁和沖涼都要排隊。女廁常有偷窺之事,下午4、5點人流少,浴室沒門沒簾,有男子預先躲入沖涼房,等待偷窺女子出浴。有居民嫌廁所污穢,改到沖涼房大小便,未有清理乾淨,街坊大為不滿。傍晚廁所人流稀疏,有道友入內食白粉,導致環境惡劣。英姐認為屋邨的治安不過不失,有白粉道友入屋偷竊,報警亦無濟於事。公眾水喉在樓層中間,住戶要排隊輪水,大廈走廊只有2呎半,居民又佔用走廊煮食,常有擔水者不慎倒瀉水挨罵。屋邨常因爭水、爭廁、出入等事,發生血案和打架,肇事者不分男女。英姐覺得老虎岩木屋的生活較自在,不用為沖涼和擔水吵架,但時刻受打風、下雨和火災的威脅,在石屎徙置大廈居住便毋需擔心。




標題 獲分配搬入九龍仔大坑東邨。屋邨治安和鄰里關係: 用水和上廁問題
日期 01/06/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4
大坑東邨居民在家穿膠花和織手襪。大坑東邨的設施: 球場、街市和天台學校。徙置區的族群和鄰里關係

英姐入往大坑東邨時約14歲,她沒有出外打工,每天生活以洗衣和擔水為主。父親仍從事剪髮,母親照顧子女、買菜、煮飯和洗衣。全家衣服眾多,要2、3人負責清洗,輪水時間很長。英姐的弟妹在走廊玩樂,父親不准他們下樓落街。樓下有一個球場,只供居民踢球,弟妹因年紀小而很少參與。當年工廠流行將工序外發,例如穿膠花、織手襪等,廠家派人送材料到屋邨,勸師奶在家做加工,定期回來收集製成品,外發工要限時完成。因廠商怕收不到成品,做外發工要有人介紹,英姐見有膠花車到樓下,向街坊發工料。母親手藝不精,主力洗衣和煮食,由英姐及其妹穿膠花,她只間中幫忙,家中男孩不參與;家人手腳慢,賺不到錢,後改為縫手襪的指頭。英姐做外發工只有一段時間,隨後到土瓜灣落山道的五金廠返工。

英姐的弟妹在天台學校讀書,教會在他們所在大廈的頂樓辦學,每月交學費數元,母親替英姐的弟妹報讀,同座小童亦在上址就讀,方便父母接送。學校有木枱和鐵櫈,課室和班數不多。英姐其中兩名弟妹由小一讀至小六。大坑東徙置區有個簡陋的露天街市仔,鄰近瑪利諾書院,否則可以到旺角購物。屋邨主婦聚會少,各自在家做外發工,間中聚首打麻將,男人放工後聚賭,打麻將或玩啤牌,客家人則大多玩十五胡。徙置區有潮州、客家、本地和鶴佬等族群,潮州人在盂蘭節聚集打醮,在樓下球場搭棚做戲和拜神。母親曾在盂蘭節領米和拜神,英姐間中看戲,但聽不明白內容,只是隨便走走。夏天時有人阻塞通道,在走廊開帆布床入睡,尤其住走廊頭尾的居民,街坊路過時感諸多不便,尤其從公眾水喉挑水的街坊更覺寸步難行。英姐在徙置區居住時最深刻的是爭水喉,沖涼時也心驚膽跳。街坊少有往來,各家自掃門前雪,大人常因爭設施而吵架,鄰家小孩反而較相熟。英姐曾在屋邨結識朋友,但到了土瓜灣打工後便沒有往來。




標題 大坑東邨居民在家穿膠花和織手襪。大坑東邨的設施: 球場、街市和天台學校。徙置區的族群和鄰里關係
日期 01/06/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0分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5
1956年右派暴動期間的大坑東邨
1956年右派暴動時英姐只有14歲,她不太清楚事件,只從街坊聽聞暴動的源起: 李鄭屋右派慶祝雙十,在屋邨擺放「雙十」紙牌,某西人警官投訴紙牌太大,要求拆卸不獲,於是用警棍砸穿紙牌,居民要求賠償,警官起初不允,但寡不敵眾認低威,後來用痰罐煮漿糊補紙牌,卻被指侮辱國旗,釀成事端。九龍仔(大坑東邨)的居民亦慶祝雙十,家家戶戶插旗。英姐住在六樓,從樓上目睹警民衝突,持盾牌的警察被居民逼退,最後放催淚彈驅散人群,樓上的英姐亦流眼淚,隨即實施戒嚴。當時鄰居似隔岸觀火,未有人落樓幫忙。

戒嚴時期某天晚上,父親從中環下班返家,至九龍城得悉封路,只好偷偷徒步回家。事後某天的日頭,差人叫大廈男人落樓受查,當時資訊不通,不知何事的人沒有反應,持盾牌、戴頭盔的警察隨即上樓巡查,英姐並不明何事發生,幸好當時父親不在家。英姐從樓上目睹男人分行蹲地,差人查問昨晚行蹤,拿警棍檢查身體,若被發現身上有損傷,立即被飽以老拳,帶回警署詳加盤問,無事者釋放回家。差人大聲問話,英姐住六樓亦聽得很清楚。有些英姐的鄰居被捕,釋放後不敢張揚。




標題 1956年右派暴動期間的大坑東邨
日期 01/06/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6
求助葉恩錫和陳子君向房屋署申請分戶。選擇入住石籬貝的屋邨單位

1960年代初英姐結婚,婚後遷出娘家,後來丈夫患肺積水,不能工作,行動不便,無法支付租金,父親建議英姐一家三口返回娘家共住,以便互相照應。英姐與丈夫孩子搬到大坑東邨半邊單位,她兩名弟弟則住在大單位。英姐覺得屋內空氣差、擠逼,希望向房屋署申請分戶,但她不懂手續,多次申請被拒。有朋友建議她找葉錫恩,並提供葉錫恩在橫頭磡的辦公地址。葉錫恩借用房屋署地方辦公,每周抽1天接見市民,5點後會面。早上英姐到房屋署排隊領籌,獲籌後在指定日期前往陳情,她帶同兩個幼子,連同奶粉和尿布,有時會面結束時已是深夜11、12點。會面前要寫信交代案情大略,英姐請醫生寫信,證明丈夫患病不能工作。英姐欣賞葉錫恩親自接見市民,認為她和藹可親,真心為窮人辦事。葉錫恩不懂廣東話,由助手即時翻譯,但她用心聆聽,間中提出問題,途中她不計較時間,堅持完成會面。英姐提出分戶的請求,希望有自己的住屋,葉恩錫指示她先將丈夫加入父親的戶口,再辦分戶手續。英國的制度容許女婿入戶,嫁進來的媳婦反而不允。葉錫恩在房屋署有影響力,但她不立即說明事情成功與否,只答允盡力幫助。

英姐與葉錫恩多次會面,事後葉錫恩去信房屋署,再將結果告知英姐,初次申請不成功,英姐聞言痛哭。很來她久等無音信,又沒有途徑查問進度,於是經街坊介紹,到中環求助陳子鈞議員。大坑東到中環路途遙遠,但為了覓得安樂窩,英姐不畏艱難。陳議員沒有私人辦公室,借用市政大廈辦公,每週見一次市民。英姐對陳子鈞印象甚佳,認為他有耐性及友善。後來房屋署接受她的申請,去信通知英姐與區長見面,收信1個多月後編屋,區長請英姐選挑地區,有秀茂坪、黃大仙、石梨貝3個選擇。英姐不喜歡黃大仙的舊式間格單位,又認為秀茂坪路遠,屋邨眾多,人口稠密。她選擇了石梨貝的單位,該處大廈較新,環境單純,曾經是她相約好友郊遊的去處,有助孩子的成長。




標題 求助葉恩錫和陳子君向房屋署申請分戶。選擇入住石籬貝的屋邨單位
日期 01/06/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3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7
搬入石籬貝的屋邨努力營建安樂窩。石籬貝屋邨的鄰里關係

石梨貝邨(編按: 原名「石籬徙置區」,1973年改名「石籬邨」)的單位有小型騎樓,左右兩邊的地方分別用作廁房和煮飯石台,中間可晾曬衣服。單位有獨立水喉、廁所和廚房,英姐認為上樓如中六合彩般興奮,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煮飯時不用被鄰居監視,孩子出入不用騷擾別人。她住的是4人單位,連同廚房共200呎,面積與九龍仔的單位相約。起初丈夫以路遠為由不欲搬遷,又嫌單位狹小,批評碌架床容易撞頭,又不滿屋邨女人只顧打麻將。英姐自行設計碌架床,出高價請專人訂造,上層的欄杆直通屋頂,同時安裝一道門,讓兒子關在「閣仔」生活,夫婦睡在下層,便於看管孩子。兒子長大後在閣仔以矮櫈做功課,英姐為他安裝枱燈。英姐心感不能讓人看扁,答應丈夫不打麻將,不與鄰婦講閒話,終令丈夫安心。昔日屋邨婦人喜歡打麻將,大坑東邨的居民有空便相約打牌。

英姐自知家庭環境差,勤力在家做外發工,她經老闆和同事轉告,自行到深水埗、土瓜灣、新蒲崗等地拿材料,回家製造全件起的時裝,她的手工獲各廠的老闆和管工讚賞。石梨貝邨附近亦有製衣廠,因採用分科生產,英姐不想做個別工序,選擇在家工作。某位廠商專做年尾貨,冬天生產女裝褸,英姐搬回笨重材料返家作業,每件女裝褸要花兩小時製作。

石梨貝邨沒有花園,樓下有空地可作小球場,正式的球場離邨很遠。街坊放工回家打招呼,有些人飯後打麻將。房屋署管理屋邨嚴格,英姐珍惜住屋機會,遵守各項規定。房屋署間中派人巡樓,調查投訴的個案。各住戶木門大開、,大家常隔着鐵閘攀談。英姐認為石梨貝的街坊較斯文,她僅結識左右鄰里3戶人家,不及在大坑東邨時時廣交朋友。大坑東的居民要共用設施,鄰里之間磨擦多,但同時有較多接觸的機會。




標題 搬入石籬貝的屋邨努力營建安樂窩。石籬貝屋邨的鄰里關係
日期 01/06/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0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8
東頭村家庭式羊毛廠的童工經歷
11、12歲時英姐經老虎岩街坊介紹,到東頭村的家庭式羊毛廠打工,廠家指定要聘用小女孩。東頭村的格局是一行行相連石屋,羊毛廠旁邊有住家和士多,後面有打鐵和膠花的廠房,有10多歲童工在廠學師,減輕父母負擔。英姐打工的羊毛廠是一間廠住兩用的石屋,內有三部手搖織機,經營者是兩夫妻及其叔仔,3人各自看管1台織機。

英姐負責打羊毛和清潔毛碎,工場簡陋,她要在門外工作,冬冷夏熱。羊毛放上風車型竹架,英姐攪拌打毛機操控線筒。初時她不懂用力,導致脫掉線球,浪費羊毛。廠東只向她示範一次,要求即學即做,英姐要自行摸索,經常因打出不合規格的羊毛捱罵。羊毛廠工作時不戴口罩,羊毛紛飛致鼻癢。手織機很少發生意外,除非勾羊毛的工具掉落砸腳。該工廠生產羊毛冷衫,先織出衣袖等部件,再縫合為製成品。部份產品在本地出售,英姐有時要送貨到尖沙咀的「嘉華百貨」。她每天早上9點工作至晚上8點,賺取2元日薪。她每天回家吃午飯,往返東頭村和老虎岩,路途雖遠,視走路為做運動。




標題 東頭村家庭式羊毛廠的童工經歷
日期 01/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2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19
東頭村羊毛廠打工的待遇。土瓜灣五金廠的打工生涯: 工資、工序和工人生活

英姐11、12歲時在東頭村的羊毛廠打工。工廠視她為妹仔,工作範圍不限,例如要兼顧打掃床底。女工地位低下,不屬於家庭的一份子。廠東不關心英姐,她工作不快樂,但不能辭工。全廠只有她1個女孩,被罵無從傾訴;母親亦不體諒,只要求她賺錢養家。羊毛廠每週7日工作,放工有遲無早,沒有加班補貼,只在農曆年放假數天。當年沒有勞工法例,工人手停口停。每月出糧兩次,英姐全數上繳母親。

離開東頭村的羊毛廠後,英姐時到土瓜灣落山道的五金廠打工。英姐經介紹應徵五金廠的工作,見工時老闆問她年齡,山寨廠沒有明文規定工資,年幼者工資較低,年長者日薪有2.8元至3元。英姐朝七晚七返工,日薪2.2元。老闆要求工人不停手、不講話,工人只趁老闆不在時閒聊。啤機運作嘈吵,廠內不設收音機。五金廠工人沒有假期,每週7天工作,中秋節、端午節、出糧日時可提早放工。工廠不供應伙食,午飯時英姐光顧煮飯阿嬸,每餐花費3毫,一般吃大豆和芽菜。英姐不用服侍老闆,只做本行工作,間中要調往其他部門。

工廠採用家庭式生產,佔用一棟唐樓的二樓,同時是老闆住宅,廠東家人住兩個房間,客廳和騎樓是工場。老闆是本地人,本身是校機師傅,平日修理機器,老闆母親亦在廠裡啤產品。全廠約10名工人,配備3台大啤機和幾台小啤機,平日只開1台大啤機,通常不足10人在廠。五金廠生產電筒的燈膽腳,控制大啤機是30、40歲的熟練女工,操作時容易引發工傷,女工的食指逐漸截短。有工人被大啤機割手指流血,事頭婆用砂布替她包紮,嚴重者要送往急症室。有醫生紙的工人可放假,可獲賠償底薪。

英姐負責的工序俗稱「碌啞」(編按: 可能是螺紋觸點),以便焊接燈頭。「碌啞」較易割傷中指,工人不敢作聲,平日開工時不戴手襪。五金廠每個部門只由1名工人負責,工人年齡參差,以未婚女工為主,有2、3人與英姐年紀相約,大家的工作性質相似。英姐與女工一同吃午飯,飯後到海心廟碼頭聊天。放工後她立即回家,免被母親責罵。她平日沒錢娛樂,工資全數上繳母親,每日獲發3毫吃午飯。有時她儲起1毫買鞋和恤衫,但要小心收藏免被母親發現沒收,母親知悉後會質問。




標題 東頭村羊毛廠打工的待遇。土瓜灣五金廠的打工生涯: 工資、工序和工人生活
日期 01/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4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0
大角咀「鄧芬記」五金廠的工作生涯(一): 入職過程、生產工序、工人管理

英姐後來轉到大角咀洋松街的鄧芬記五金廠。新工人入職需要廠內員工介紹,介紹人事前要與管工打招呼,了解人手情況,不能貿然帶人見工。見工時管工詢問應徵人的年齡,優先取錄年輕者;並考慮應徵人與介紹人的關係,親屬可優先錄用,當年有冒認親屬的風氣。英姐的介紹人是九龍仔的街坊,她冒認該名街坊是她姨丈,由他引領面見表帶部的管工。英姐當時16歲,廠方要求她報大歲數。當年法定工齡為18歲,英姐要借別人身份證登記。鄧芬記是五金業的大廠,工資和福利較佳,工作環境較安全,又靠近英姐的住家,不用長途跋涉,這都是英姐轉工的原因。

鄧芬記在洋松街佔用五層高的大廈,生產車頭燈殼、四方電筒和鐘表。一樓生產電鍍製品,二樓生產電筒,四樓生產表帶;樓層越高,產品便越小。老闆在樓下的寫字樓辦公,巡廠時有人通報,工人較少見到老闆。英姐於表帶部工作,表帶分為不銹鋼和銅製,工序包括上表殼、入彈弓、啤鐵線等,英姐做過入彈弓、啤鐵線等工序。鄧芬記每層有數十名工人,工人座位一行行排列,每座位配備啤機。某部門人手不足,總管可從其他部門抽調。操作啤機技術低,工人只需勤快,管工在工人後面巡視監察,手慢或談話者即被開除,工人只能在管工不在時聊天。廠長嚴厲,長相兇惡,工人戰戰兢兢,惟恐失掉工作。工人技術較低,自知不易覓工,加上家境困頓,格外珍惜工作機會。




標題 大角咀「鄧芬記」五金廠的工作生涯(一): 入職過程、生產工序、工人管理
日期 01/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1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1
大角咀「鄧芬記」五金廠的工作生涯(二): 工資、工人管理、廠房環境

英姐在大角咀的鄧芬記五金廠打工時,每天工時是早上8點至下午5點,但工廠普遍加班至晚上8點。英姐的日薪是2.5元,加班日可獲一天半的工資。她每周工作7天,中秋和端午放假。英姐的工資全數上繳母親,8點放工便回家食飯,甚少結交工友。鄧芬記以女工為主,負責啤貨和裝貨,男工負責搬貨和電鍍。電鍍工人要使用熱水和山埃,工人有手爛和肺病等問題。當年工人刻苦,不顧傷病。女工以已婚婦女為主,不少人長年任職,由婚前做至婚後,外人難以入職。英姐做過的五金廠有吊扇,廠房開窗,流通空氣。五金廠內嘈吵,機器聲不絕於耳。當年沒有冷氣,夏天悶熱,工人邊做邊流汗。

鄧芬記有廠長和管工巡視,大廠長和二廠長輪流巡廠。英姐昔日在山寨廠打工,她認為山寨廠老闆較了解工人進度,鄧芬記的管工不太體諒工人,但大廠工作氣氛較佳,工人受惠於工廠的聲譽。大廠的工時有規律,加班次數較少。鄧芬記的工人劃一加薪,獲一視同仁對待。管工慣常喝罵工人,上廁頻密會被即時開除。廁所位於樓下,英姐要從四樓走到地下如廁,人多時要排隊。當時的電子廠工資高,英姐有意轉工,但她害怕工作緊湊和弄壞眼睛,最後只好作罷。

英姐在鄧芬記打工時,母親要求她回家午飯,往來費時40分鐘,另外每天給她1毫早餐錢。英姐不欲回家午飯,因穿屐行走甚為不便。工廠按時關閘,趕不及上班的工人被視作曠工,多次違例即被開除。工人大多穿屐或白飯魚返工,白飯魚每對數元。母親反對英姐買學生皮鞋,後來她在街檔以數十元造鞋,穿着新鞋跟工友到海心廟拍照。她穿着唐裝衫褲返工,當年穿衣可分貧富,穿衣較差者被批評,女工習慣互相比較。




標題 大角咀「鄧芬記」五金廠的工作生涯(二): 工資、工人管理、廠房環境
日期 01/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8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2
轉行做製衣到表姐的家庭工場學師車衣
英姐17歲改行車衣,她認為從事五金前途不理想,又容易弄傷手;相反,車衣的技術較高,算是一門傍身的手藝,婚後女工亦可在家作業。英姐不在工場學習,她到表姐家中學師。表姐家裝有數部衣車。表姐覺得英姐學習積極,免收學師費。學師不限年期,學員能車衣時即滿師。表姐教學員車恤衫鈕扣、雞英等,內容視乎製衣廠的要求,她示範後着學員照做,自己在旁指正。表姐將授徒視為一門生意,既有學員幫忙起貨,又可收學師費,學員學師期間沒有工錢,並要一筆過繳交100元學費,不論學習期的長短。學員滿師後出外謀生,表姐再招生填補空缺。部份學員經熟人介紹,有些就近自行上門。表姐從大廠入貨,在家庭工場車裇衫銅子、手袖、表袋等,再將車好的零散部件交廠。她不向學員告知貨源,免被日後分薄生意。英姐被讚車衣天資高,學了兩星期已有自己收入。剛滿師時她每天賺2、3元,跟從事五金工作差不多。她在表姐家車衣兩個月,每天工作約10小時,上下班時間不限。



標題 轉行做製衣到表姐的家庭工場學師車衣
日期 07/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1分4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3
學滿師後到大角咀和尖沙咀的顧繡廠打工。1960年代的顧繡業: 工廠、廠商、工人和生產工序

英姐在表姐家中學習車衣,滿師後到大角咀的顧繡廠打工。顧繡主要應用於睡衣、連身裙等女裝,以及餐巾和枱布。顧繡產品的布料質地較佳,以絲質布為主,例如表面光滑的「色丁」。英姐經朋友介紹找到工作,廠家是一對夫婦,以家庭式經營,工廠佔用一層唐樓,廠家住在其中一間房,其餘房間是車間和貨倉。全廠聘用不足10名男女工人,顧繡廠以男工較多,製衣廠則以女工為主。工廠從大廠接單,生產出口的高級睡衣,工人計件支薪。工人以精細手工謀生,睡衣是薄身布料,要求幼細的車衣手工。英姐認為做顧繡需要創意,加上工資較高,吸引她到顧繡廠工作。英姐入職時已用腳車全件起貨,睡衣款式變化不大,她可邊做邊請教介紹人。她在大角咀工作約1年,後來跟朋友轉往尖沙咀的顧繡廠,該公司有門市、出口部門,出產連身裙等高檔女裝。西人喜歡穿絲質連身裙,上海人稱為「跑路衣」。

1960年代顧繡廠興起,出現了不少大廠。本地顧繡業初由潮州人經營,後來以上海人為主力。上海人開大廠,產品手工精細,創意較大。顧繡產品用於出口,客戶從海外落單,由本地工廠製造。事前西人先巡廠驗貨,通過檢驗才落單。老闆交專人驗貨,本人亦親自視察。巡廠時工人不能離開車位,務必埋頭苦幹。顧繡廠要求工人起貨快,製成品若有問題,退回工人修改,俗稱「執雞」,此舉將浪費工人的賺錢時間。經常「執雞」的成衣較易走樣,引起老闆不滿,他們或會直接勸退工人,工人或因無顏面而請辭。製衣業計件發薪,工友在互相比較下,自然態度積極,希望多勞多得。英姐認為從事製衣和時裝靠「執手」(即靈活敏捷的手藝),工人收入很參差。工廠不限上下班時間,工人珍惜工作機會,手腳較慢的人早返晚走,延長工時以彌補工資。




標題 學滿師後到大角咀和尖沙咀的顧繡廠打工。1960年代的顧繡業: 工廠、廠商、工人和生產工序
日期 07/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1分1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4
顧繡廠的工作生涯: 工人考核、分工、生產技術、工資和工時

顧繡廠的工人經介紹入職,事前不用考核。工廠信任介紹人,工人若能力不足,或缺乏責任感,介紹者要負全責。介紹人只推荐相熟的人,對其能力和品格有充份了解,避免阻礙工廠起貨。英姐獲人介紹到大角咀的顧繡廠做工,介紹人已看過她車的東西,肯定她的手藝。英姐入職初時,介紹人亦緊貼她的工作,從旁指導。英姐自認有責任感,主動請求驗貨。工人的表現和技術在行內流傳快,若被傳手藝不佳,對晋升和就業的影響大。英姐在大角咀打工時,若月入逾100元,她已很高興,比五金廠的收入多了一倍。顧繡廠工作環境較健康,衣車不算嘈吵。工人較開心,投入工作,多勞多得。

英姐其後轉到一間上海人經營的顧繡廠工作,期間她認識了一位上海師傅,師傅見她做事勤快,樂於指點英姐,並帶引她車縫時裝。上海師傅教非滬籍的工人較罕見,上海廠的廠長和主管全是上海人,女工中亦有很多上海人,其中釘鈕和挑腳部門全是上海人,手工較廣東人精細。後來她轉到尖沙咀漆咸道的顧繡廠(當年英姐曾在對面的玫瑰堂義學上課),工廠是個街舖,前面門市,後面工場。全廠約10名工人,男女工人各半。顧繡行業有較多男工,以廣東人為主;款式較複雜的衣料由男工處理,工資較高。因為工作是計件出糧,英姐家境不好,經常延長工時以增收入,已無力再讀夜學。她與男工加班至11點,女工常勸她早點放工,家境不差的女工,晚上7點已放工。入行時英姐跟表姐學習車恤衫,她曾考慮到恤衫廠打工,但入了顧繡廠專攻時裝。顧繡重視手工,跟製衣業是兩個世界,她從事顧繡後已追不上製衣廠機器的更新。

 




標題 顧繡廠的工作生涯: 工人考核、分工、生產技術、工資和工時
日期 07/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7分3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5
在家開車衣工場接工廠外發工以便照顧家庭

英姐婚後仍在尖沙咀的顧繡廠工作,大兒子出生後離職,改在家中接外發工作,直至幼子升讀小學,期間跟外界脫節10多年。英姐住宅地方有限,只有衣車、熨斗等簡單設備,以小工場方式作業。她只能接顧繡的外發工,全件起貨對她較方便。初期她主要替舊東主和黎先生做工,黎先生經營中型製衣廠,兼做貨辦和成衣,高價貨每批最多出產30、40件。黎先生熱切邀請英姐接外發單,生產貨辦,再交工廠工人分科起貨。英姐初次的外發工取得成功,繼續替黎先生的客戶起貨。當年製衣業有「落大辦」營業模式,客戶先到製衣廠落單,交代款式的要求;滿意廠商的貨辦後,再要求以8至10件為數起貨。製衣廠來不及起貨時,便將工作外發至手工較好的散戶。

因為外發工作不穩定,除了舊廠東和黎先生外,英姐另外要從其他工廠接單。每年中秋過後她在家做褸,到製衣廠領取絨布,因原料價值高,事前要人介紹或擔保。英姐認為做褸較容易,手快者每1.5小時可做1件,慢者2至3小時做1件。她在冬至收工,冬褸在春節出售,高檔貨在彌敦道出售,下價貨在汝州街有售。英姐首選接上價褸的訂單,過年前有一份收入,她份外歡喜。

 




標題 在家開車衣工場接工廠外發工以便照顧家庭
日期 07/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5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6
返回製衣廠工作任職指導。在分科生產的工廠重新學習以備日後創業

英姐長子出生後,在家中開設車衣工場,接工廠的外發訂單。丈夫另有工作,沒有幫忙車衣。至幼子讀三、四年級,英姐徵得其同意後,返回製衣廠打工,結束長期待在家中的枯燥生活。當年她長子已投身社會,次子修讀電子業的職訓班。她閱報見工,獲荃灣一間製衣廠聘用為指導。這是她平生首次閱報求職和見工,她不想替舊僱主工作,毋須顧慮人事關係,而且在新廠有助學習製衣廠的運作,邊做邊觀察,有助日後自行開廠,或做接單外判的中介工作。新工廠是一間分科生產的製衣廠,英姐無意在全件起貨的製衣廠做工,她不告知新僱主自己慣做全件起的成衣,以免僱主懷疑自己的分科工作能力。

英姐見工時自認做過指導,並要求閱讀工廠的資料。她任職的製衣廠屬中型,專營絲質類的產品。英姐任職指導,負責打價、計算產量和預算產期,以便老闆回覆客戶;指導同時要驗貨,不合格者要重做,又要教導工人技巧,提升生產效率,跟工人拉關係。廠內不同部門的收入不同,因各工序難度不同,各部門打價不能劃一,英姐要與老闆商量工資,確定每個部門有錢可賺。因各部門打價參差,指導間中被工人埋怨。英姐上任時工廠積存了不少訂單,當年工人不願加班,勞工處又對加班諸多制肘。英姐詳細交代加班原因,勸服工友加班,有家室者亦願聽從,這是該廠首次有工人加班。工人對英姐有信心,她工作安排有序,幫助工人多賺錢。一年後她離開製衣廠,自行開業。




標題 返回製衣廠工作任職指導。在分科生產的工廠重新學習以備日後創業
日期 07/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6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7
石籬貝邨經營家庭式車衣工場不成功。夫妻合併納稅的制度導致製衣業人才流失
英姐在荃灣的分科製衣廠工作1年後離職,在石梨貝邨向一街舖商戶租用舖位 (編按: 原名「石籬徙置區」,1973年改名「石籬邨」),買入數部衣車,開設車衣工場,聘請工人在場車衣,或外發給住家起貨。她透過熟人從大廠接訂單,專門生產絲質時裝,領取全件衣服的材料,再拆散分部門起貨。英姐在屋邨附近貼紙請人,另外登報招聘。她對工人的手工要求高,嚴格考核應聘者,部份工人是英姐任職指導時期的下屬。住在附近的女工直接在工場取貨回家車衣,後來英姐考取車牌,開車到大廠取貨,再送到部份手工優良的女工家中。
當年車衣女工流行婚後在家作業,英姐批評夫妻合併納稅的稅制,變相令製衣業流失人材。因丈夫不准妻子外出打工,以免增加自己的納稅額,已婚女工被迫在家車衣,接不用交稅的外發工,如此車衣工場難以吸納人才。有些應徵者要求英姐以現金出糧,不用報稅,變相加重她的負擔,她只為手工較佳者提供方便。英姐的工場獲利微薄,工人容易流失,熟手工人難聘,開了一年便結束,後來她再租工廠大廈經營,仍受制於人才缺乏的問題,不久結業。



標題 石籬貝邨經營家庭式車衣工場不成功。夫妻合併納稅的制度導致製衣業人才流失
日期 07/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8
所屬行業介乎「時裝」與「製衣」。熟手車衣工人的事業路徑
英姐不太清楚自己所屬的具體行業,應該介乎「時裝」與「製衣」之間,她較傾向說自己從事「時裝」,同行的想法亦如是。她認為製衣業分科起貨,時裝業則全件起貨,覺得「時裝」較「製衣」高級,生產出來的絲質時裝,屬於高級材料。她認為分科生產較易上手,習慣做分科的人不易學習全件起貨。全件起貨的工人自豪感較大,對衣服的認識較透徹,可判斷衣服質素,例如了解穿衣不舒服原因是體型或車衣。英姐認為自己的事業路徑很普遍,做全件起貨出身的熟練工人,其後大多升做指導,或深造修讀時裝設計,學成任職設計師。製衣廠和衫行聘用設計師,專做貨辦供客人選擇。英姐有位朋友中學畢業後,在理工學院修讀時裝設計,畢業後到某製衣廠設計雪褸,入職前未有工廠打工的經驗。英姐曾打算進修時裝設計,可惜沒有時間。她自問有長遠的事業規劃,例如開製衣工場前先開駕駛,以便替熟手的工友送材料,她曾親自到觀塘、秀茂坪送外發工的材料,以挽留熟手的工人。
 



標題 所屬行業介乎「時裝」與「製衣」。熟手車衣工人的事業路徑
日期 07/06/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6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29
投身工作後收入提高有助獨立。少女時期的消閒和娛樂。人生總結: 凡事要努力爭取

英姐是家中大姐,工作後把收入交給母親,直至在尖沙咀的時裝廠打工時,因年紀漸長爭取消費機會,才沒有全數上繳,當時計件支薪,較易私下儲錢。她在顧繡廠工作時,家庭的控制才減少,如有100元工資,她可抽起10元自用,餘數交給母親,有自由消費的空間。婚前的英姐好玩,收入改善後,她間中跟街坊到荔園玩樂,包括騎木馬、聽歌、看戲、溜冰等。在中秋、端午假期,她到荔園沙灘游水。英姐的表哥及及其朋友懂開電單車,英姐有時坐車尾在龍翔道兜風,當年被視為「飛女」。她從事時裝行業,穿衣較前衛,自行買布造衫,但不敢用公司布碎。她參加過林鳳影迷組織的「玉女影友團」,因工時長大多無暇出席。父母規定她晚上11點要回家,否則便被父母嚴加責問。雖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英姐仍不敢違抗父母的操控。

英姐從小到大捱苦,婚前和婚後亦如是,生活緊湊如同打仗。她在時裝業工作,後來更自行開業,提升了自我認同。當年從銀行借款難,她的資本全部來自儲蓄,開支包括買衣車和買私家車。她獲前僱主支持開業,並向她提供貨源,大家互惠互利。她認為開設車衣工場,全靠個人的努力和信譽。英姐難以領略社會的幫助,她認為政府最大貢獻是公屋,使她受惠於便宜的租金,大為減輕經濟壓力。但她申請上樓時請葉錫恩幫忙,過程中要多番碰釘和爭取,父母和丈夫從旁協助不大,甚至譏諷責罵;丈夫起初反對搬入石梨貝邨,英姐對此事感嘆息。




標題 投身工作後收入提高有助獨立。少女時期的消閒和娛樂。人生總結: 凡事要努力爭取
日期 07/06/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5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英姐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LKF-LKY-SEG-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