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賢

江志賢
衙前圍村委員會司庫

性別:
出生年: 1946
受訪時年齡: 66
教育程度: 初中
主要職業: 警察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移居香港到衙前圍落腳的經過(一)。戰後移民普遍在山邊搭木屋居住

1946年江志賢生於家鄉海豐梅隴,家鄉生活困難,父親先於1940年代來港,任職九龍巴士售票員,其後轉行做的士司機。父母生超過10名子女,江志賢排行第四,1948/1949年隨母親和兄姐來港,當年他仍是手抱之年。1950年江家搬入衙前圍,租住前排轉角位的村屋(編按: 大坑街和南邊街的交界),出租者是姓陳的二房東,與江家份屬海豐鄉里。

戰後大量來港的移民在山邊搭屋,慈雲山和竹園的山邊遍佈木屋,衛生條件差劣,火災頻繁;江家不少親戚曾住木屋,江志賢的外婆在衙前圍旁邊搭屋(鄰近九龍城),每年最少起火3次,居民都跳落大坑(編按: 啟德明渠)避火。1950年代江志賢的疏堂舅父和叔伯相繼來港,初到步時投靠他們家,在衙前圍村短暫寄居,江家儼如一個收容所,親屬在港安頓下來後才遷出。母親是家庭主婦,沒有正式的職業,但曾從衙前圍附近的山寨廠接工作,與子女在家織手襪和穿膠花,手襪每打工費有2毫和3毫,每日可賺數元。
 




標題 移居香港到衙前圍落腳的經過(一)。戰後移民普遍在山邊搭木屋居住
日期 24/04/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01
移居香港到衙前圍落腳的經過(二)。北邊街的僭建寮屋
香港淪陷前江志賢父親已從海豐獨自來港,住在九龍城啟德道附近的木樓,其後在巴士公司打工。江志賢3、4歲時隨母親和兄姐來港,家人經親戚輾轉介紹,租住衙前圍的村屋,該屋成為內地親戚來港的落腳站。江志賢沒有見過業主,二房東住在北邊街的僭建寮屋,每月初上門收租,不發租單,雙方講究信用。他印象中的二房東年紀老邁,去世後由其子女代為收租。1950年代有不少海豐鄉里在北邊街搭屋居住,類似山邊的寮屋,今衙前圍村公廁對面有一排挨牆的寮屋,江志賢的外婆和幾位舅父住在其中一間。屋外有一棵桑樹,江志賢幼年經常爬樹摘桑子。1960年代初政府清拆北邊街的寮屋,外婆家被徙置往黃大仙的七層大廈,二房東則遷往觀塘雞寮的徙置大廈。



標題 移居香港到衙前圍落腳的經過(二)。北邊街的僭建寮屋
日期 09/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9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02
衙前圍的住屋環境: 供水、天窗和床板

江志賢家的住所位於衙前圍村前排的轉角位(編按: 大坑街與南邊街交界),該屋是單層磚屋,據聞戰前是一間卜卜齋,屋前地台是1960年代填高的(編按: 村前空地較圍內的地基略高數級)。江家遷入時沒有自來水,江志賢與姐姐要到村外擔井水,衣服在水井旁洗滌,再帶回家晾曬。後來村前空地出現兩個街喉,一個由水務署安裝,另一個由衙前圍鄉長申請。當年有人用火水罐擔水售賣,供應偏僻的寮屋區,每桶售2毫或3毫。1960年代附近的徙置大廈落成,不少衙前圍住戶申請水喉,每屋有自己的水錶,自來水逐漸普及。

江志賢家所住的是平頂屋,與旁邊的瓦頂屋外觀不同;天花板以紅毛泥和石屎建成,闢有一個通風的天窗,平日蓋着木板或鋅鐵,打風時常被吹走。下雨時屋內便漏水,江志賢與村內朋友一同建簷篷,該屋先後修補過2至3次。江志賢小時候全屋住了10多人,包括寄居的親戚。天熱時舅父等人夜宿門外,睡在有木蝨的床板上,用米粉袋製成帳篷,遮擋陽光和霧水;屋內家人部份睡碌架床,當年每張床售20至30元;部份用轎櫈搭床板睡覺,轎櫈長約3、4呎,闊約10吋,兩張合併的轎櫈,上面可放3塊床板。冬天時全家擠在屋內,但親戚只是短期暫住,落腳後即另覓住處。屋內原有一個廚房,後改作江志賢婚後的新房,另在屋外補建廚房。1960年代住屋月租約60元,1977/1978年江志賢遷離時已加至100多元。




標題 衙前圍的住屋環境: 供水、天窗和床板
日期 24/04/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03
衙前圍旁邊的店舖、攤擋、民居和旱廁
衙前圍的小商販主要是外姓村民,村前空地有兩個小食檔,第一檔賣炒麵,檔主是一位住第四巷的阿婆;另一檔賣白粥和油條,村民稱檔主為「啞佬」。江志賢幼時前排房屋幾乎沒有舖頭,除了一間「永生酒莊」,舖主姓湯,售賣米酒和玉冰燒,他兒子喜歡踼球。南邊街有醬園和街市檔,江家住在南邊街第一間房屋,村民經過門前,會向江母打招呼說「姑婆早晨!」;江志賢父母很少娛樂,母親在家穿膠花和織花襪,每日賺數元幫補家計,直至子女出身做事,家境才慢慢改善。母親大多留在家中,較相熟的村民是住前排的「三叔」和「大姨」。北邊街有不少僭建木屋,應該不屬於衙前圍村的範圍,今水果檔對面亦有一列僭建木屋。近村後的木屋旁有公眾廁所,是一個黑色木塊搭成的旱廁,每到黃昏5、6點有人倒夜香。當年村民在家沖涼,夏天時小童直接在街喉洗身(制水時期除外)。



標題 衙前圍旁邊的店舖、攤擋、民居和旱廁
日期 24/04/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04
曲折斷續的求學經歷。在鋼鐵廠和警隊開展職業生涯

江志賢4歲時入讀啟德學校,就讀的班級類似幼稚園,每月學費3元,未幾無法負擔學費,轉往衙前圍村後山的福德學校。福德是天主教學校,有時學校派發奶粉,培民村和衙前圍的街坊紛紛排隊領取。後來他無法支付學費,轉讀城寨的德秀學校。隨後又因學費問題,改往龍崗道的樂善堂中學讀小四。不久又要離校,轉入在衙前圍舊吳氏宗祠辦學的愛群學校,繼續小四的學業;愛群搬入宗祠前,漢文師範同學會曾在上址辦學。未幾江志賢失學,賦閒在家,當時好友吳肇基在漢文師範同學會小學讀小五,剛好班上有一個剩餘學額,吳肇基上門介紹他插班入讀;兩人一同步行返學,從衙前圍走到旺角洗衣街,需時約35至40分鐘,可省回1毫車費。1960年江志賢在漢師小六畢業,但無緣參加小學會考,後自行報讀樂善堂中學,獲取錄升讀中一,惜未完成中一時輟學。江志賢感慨求學經歷坎坷,國文及算術不俗,可惜學業斷續,導致英文科未能跟上,考試經常不及格。

失學後江志賢在家閒居,他慶幸自己沒有學壞。14、15歲時他跟隨舅父和兄長到鋼鐵廠工作,先後在牛頭角的「香港」、「四海」打工,當年因營養不良,搬重物力量不夠,間中被燒紅的鐵枝燙傷。鋼鐵廠日薪6元,按開工日數出糧,每月逢2號和16號發薪,每月有兩天假期,一般在出糧後放假。江志賢喜歡返通宵班,因有2元的宵夜津貼;江志賢認為出糧是威風日子,他跟朋友到餐廳食早餐,上戲院看早場,戲票每張6毫,已算是不錯的娛樂。在鋼鐵廠打工2至3年後,江志賢投考警察,通過中文默寫和身體檢查後,正式考入警察學堂。學警的月薪是320元,收入遠較鋼鐵廠理想。1965年2月15日他加入警隊,直至2001年退休。




標題 曲折斷續的求學經歷。在鋼鐵廠和警隊開展職業生涯
日期 24/04/2012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7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05
輟學後投考警隊的緣由及過程

江志賢初中輟學後,在洋行任高級職員的疏堂舅父曾介紹他到洋行做後生,放工後可讀夜學進修,當時他把心不定,最終決定去鋼鐵廠打工。後來江志賢受到一名鄉里的影響,決心投考警察。這名鄉里比他年長一歲,住衙前圍北邊街的寮屋,江志賢讀中一時,鄉里的母親囑附江志賢陪她兒子找學校,他陪同鄉里報考界限街的某間中學。寮屋清拆後該名鄉里搬到觀塘,18歲已考入警隊。江志賢得悉後深受鼓舞,認為自己有能力一試。他認為鋼鐵廠工作艱辛,加上自己學歷不足,茫茫人海求職不易,只能選擇巴士售票員、消防員、司機等職業。學警的月薪約300元,比較起來算是不俗。父親反對他做警察,因老輩「好仔不當差」的觀念根深柢固。母親對他沒有特別期望,只求有份正常職業。

江志賢入學堂時職級是「警員」,1965年8月出學堂,初時在警署報案室當值。他計劃入職後到夜學讀英文,最終受人影響荒廢了學業,至今深以為憾。1971年他轉任探員(俗稱「雜差」),守過油麻地和觀塘等警署,1976年升職做沙展。江志賢升職前已結婚,1976年長女出生,同年申請警察宿舍,後來搬離衙前圍。當年申請宿舍的條件主要視乎家庭人數和服役年期。"




標題 輟學後投考警隊的緣由及過程
日期 09/06/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06
小童在村前空地遊戲和買零食。圍村青年熱衷踢街波(一)

衙前圍的小童喜歡在村前空地玩樂,江志賢幼時地台尚未出現(編按: 村前空地較圍內地基略高數級)。小童在空地跳橡筋繩,不分男女,有些人彈波子;媽廟(天后宮)和圍門下石轎是拍公仔紙的熱點。「掟仙」(投擲硬幣)是10多歲青少年的玩意,帶有賭博成份。村內有一對姓李兄弟,屬於外來居民,兄長據聞是名退伍軍人,在圍門前擺賣糖果、餅乾、花生等小吃,村民稱他為「瓜子伯」。後來瓜子伯經老輩村民協助,在圍門旁邊開舖(即今仁生堂藥房),江志賢等小孩經常買零食,看着孩子長大的瓜子伯過身後,江志賢等青年送殯上山,瓜子伯的弟弟表示感激。賣小食的除了瓜子伯外,另有一位阿婆在村前空地賣炒麵,天后宮旁亦住了一對賣白粥油條的戴姓夫婦。

求學時江志賢幾乎每天在衙前圍村對面(新蒲崗)的泥地踢波,當年新蒲崗尚未有工廠大廈,不少村民和附近街坊在該處踢波,包括10多歲的少年和30多歲的成人。泥地沒有正規球場,街坊用木搭球門,沒有球網,並撒粉劃出場地界線。村民和街坊在泥地比賽,氣氛友好,只踢波不動武。衙前圍有幾位村民球技精湛,屬姚卓然、梁偉雄等人級數,如有球探賞識發掘,估計可在甲組立足。「衙前圍青年隊」(村民簡稱「衙青」)是村內唯一的正規球隊,該隊自備球衣,算有一定規模。




標題 小童在村前空地遊戲和買零食。圍村青年熱衷踢街波(一)
日期 24/04/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4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07
圍村青年熱衷踢街波(二)。塘青足球隊的比賽生涯

江志賢約11歲開始踢波,事緣他在愛群學校讀書時上體育課,學生獲安排在操場踢波,擺兩條柱射龍門,令他從此喜歡足球。當年10多歲的少年缺乏娛樂,衙前圍及週邊的年輕人聚在圍門前和新蒲崗的空地踢波。大成街街市昔日是飛機掉頭的地方,白天有警察守着閘口,確保航機升降順利。當時民航機不設夜航,每逢黃昏小童推開閘門,在機場的石地踢波,放兩塊石做球門。衙前圍有幾位喜歡踢球的長輩,例如德哥、有哥、吳水泉、永生酒舖的少東等。德哥學歷較高,除與後輩踢球外,亦講授處世道理和新聞時事,深得江志賢等人的尊敬。

江志賢在街邊踢波時,認識住在啟德村寮屋的阿雄(譯音),他較江志賢年長約4、5年,家族從事雞蛋、鴨蛋等生意,算是薄有家財。阿雄在東頭邨道開檔賣蛋,江志賢等球友閒時幫他看檔。阿雄帶頭組織「塘青足球隊」,出錢買球衣和汽水。「塘青」是七人足球隊,來自衙前圍的成員只有江志賢和德仔(譯音)。江志賢在「塘青」踢了2、3年,平時他負責預訂球場和聯絡對手。他替球隊預約七人石地球場,又上鄉公所打電話約賽。當年《紅綠日報》闢有專頁,登載七人足球的比賽消息,各球隊以報章做中介人,邀請或回覆對方參賽。「塘青」每星期安排2至3場友賽,一般在下午2點至3點開波,大多在九龍城和楓樹街球場對賽。

其後江志賢到鋼鐵廠工作,踢波的機會越來越少,「塘青」未幾亦解散,球隊並未註冊,只有一個圖章。後來衙前圍的年輕人組織了「衙前圍青年隊」,當時江志賢已全職當差,甚少回村踢波,故沒有加入「衙青」。他當差後球技和體力已大不如前,加上要分神讀夜學,對足球的興趣減退,間中只代表所駐守的警署與同僚比賽。




標題 圍村青年熱衷踢街波(二)。塘青足球隊的比賽生涯
日期 09/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0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08
長期參與太平清醮和天后誕

江志賢小時侯天后誕已每年舉辦,昔日規模較小,主要是長者和婦女買燒豬拜神,小孩在旁觀看和食燒肉。當時婦女發起做會,每戶每月貢獻2至3元,在誕期每戶可分燒肉和雞蛋,添丁和添孫的家庭有額外獎勵。從1970年初開始,天后誕間中舉辦筵席,晚上在新蒲崗的酒樓設宴,但沒有今天的抽獎活動。

江志賢自1976年已在打醮幫忙,負責保管現金和找數。早年的天后誕和打醮由長輩籌備,年青人負責體力勞動的工作。打醮和天后誕是全村大眾的事務,參與者不限原居民和外姓村民,江志賢強調不必區分兩類村民,籌備的成敗視乎有沒有帶頭人。他認為有一種自然力量,驅使他出力做神功事,表達一份心意。這種感情難以明言,回村時見到小學同學和教自己踢波的人,透過閒聊、飲茶和旅行維繫情誼,跟童年密友共事是有意義之事,但街外人不易理解,總以為籌辦者有心揾着數。江家有拜當天和拜祖先的習慣,但江志賢幼年並不熱衷到媽廟上香,只在廟內拍公仔紙。
 




標題 長期參與太平清醮和天后誕
日期 24/04/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8分1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09
1966年打醮的參與: 簽香油和搬搬抬抬
江志賢在衙前圍見過最早的打醮是1956年那一屆,當時他只有10歲,圍門前搭竹棚,他覺得場面熱鬧,但不知打醮的原因。1960年代初年紀稍長,他經常與同齡的伙伴在鄉公所聚會,在露台看風景和聊天,觀看長輩打麻將,逐漸與鄉長等村中長者熟絡。吳志榮和吳肇基等人是他的童年好友,吳肇基及其弟就讀漢文師範同學會小學,曾介紹他插班入讀該校五年級,每天11點江志賢與吳肈基兄弟相約步行上學,從衙前圍走到旺角洗衣街。江志賢當差後仍經常回村與好友見面,從長輩口中得悉打醮每十年一屆舉辦。

1966年的打醮主要由幾位長輩籌備,年輕人沒有過問,只做些「擔擔抬抬」的雜務。當時不少青年眼見長者忙碌,自發出面幫忙,但亦有袖手旁觀的村民。江志賢抱着平常心出力,在齋宴的會場維持秩序,他自覺不算十分投入,只想到大家同住本村,希望保佑村民平安和健康。江志賢依稀記得該屆打醮有按人頭簽香油的規定,例如每丁交5元或10元,由村民相互轉告。母親曾代表江家簽香油,其他成員亦可用個人名義隨喜捐助,視乎經濟能力。村民安裝公眾水喉時亦有類似的籌款辦法。




標題 1966年打醮的參與: 簽香油和搬搬抬抬
日期 09/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4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10
1976至2006年打醮的參與: 從保管香油錢到出任財政
1976年打醮歷時三日兩夜,江志賢當年已全職工作,請假回村幫忙,在接待處登記和接收香油錢,吳錦陵等長輩信任江志賢,請他保管大筆款項。村民只管付出,開心落力做事,不管利益和賺蝕等問題。1986年打醮維期三日,江志賢仍在接待處當值,但沒有每天出席。1990年他升任警署警長,駐守新界各地的警署,又聞說衙前圍即將清拆,回村次數較少。吳志榮和吳肇基等童年好友亦忙於工作,彼此的聯繫較疏落。1980年代江志賢已遷出衙前圍,主要靠電話和傳呼機知悉1986年及1996年的打醮。

2006年衙前圍的天后誕和打醮同年舉辦,當時江志賢和吳志榮已退休。吳志榮致電通知江志賢出席天后誕,他應邀回村上香、簽香油和食燒肉。同年9月吳志榮突然致電江志賢,通知他翌日返回衙前圍,到至德公立學校開會,討論籌辦2006年的打醮。當年籌辦倉促,只有3個月的時間。吳志榮邀請江志賢與吳肇基出任財政,務求做到帳目清晰公正。江志賢考慮自己退休不久,腦筋尚算清醒,他認為籌備工作比他過往所做的雜務有挑戰性,加上志榮份屬他的多年老友,於是答應出任財政。

當年村民未預留一筆打醮的公款,經費只從村民和街坊招募,江志賢難以估計開支,不知香油錢等收入是否充夠開銷。江志賢、吳志榮及他妹夫計劃自掏腰包,墊支不足的款項,幸最終得有心人的贊助,眾人不用填數。江志賢考慮到自己是外姓人,曾自問接手財務是否適合。江志賢任職警界多年,了解帳目清晰的重要;為保障籌備者的利益,他與吳肇基將帳目管理制度化,進支收據一概有抄本備份,以備日後查核,易於取信他人。2007年起至今(編按: 2012年)天后誕的財務亦按照新訂辦法處理。




標題 1976至2006年打醮的參與: 從保管香油錢到出任財政
日期 09/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11
全家遷出衙前圍的經過。昔日的鄰里關係和村民生計
1970年代中期江志賢仍與弟妹和母親住在衙前圍,當時兄姐已成家和遷出,散居於九龍和新界的公屋和居屋。江志賢於1975年結婚,隨後長女誕生,因地方不足和衛生條件差,與妻女在1977/1978年遷出圍村,入住長沙灣的警察宿舍,其後遷往沙田的宿舍;1990年他領取房屋津貼,入住居屋至今。遷離圍村時江志賢感覺淡然,沒有太多留戀,當時他尚屬年輕,只想改善生活環境,加上童年玩伴各自謀生,不能經常聚頭,感受與今天不同。遷出後他每月回村探望母親,並到鄉公所與老友閒天和打衛生麻將。江志賢的弟妹相繼婚後遷離,1986年業主賣屋,仍留住的只有母親和一位妹妹,二房東要求她們遷出,後來有律師和警察上門收屋,母親無奈搬離,搬入江志賢兄長在屯門的住所。往日租屋的手續一直由父親處理,房東沒有發出租單。

自母親遷出至1990年代期間,江志賢回村次數減少,直至近年退休後才較有閒回村。母親習慣了圍村生活,臨老遷離住了幾十年的老屋,霎時未能適應,令她鬱鬱寡歡,難免影響健康。他感慨如果母親不用遷走,可能活得更長命。昔日江家住所對面有兩個水果檔(編按: 東光道和東隆道交界的紅綠燈),以帳篷和木板搭成,檔主及家人亦在檔內居住;其中一檔由一對潮州夫妻經營,育有一子一女,江志賢母親與事頭婆熟絡,其他相熟鄰居包括隔壁的三叔、大姨和巷內的唐太,但母親不喜歡和不善交際。江家與三叔、大姨實際並沒血緣關係,「三叔」、「大姨」只是一個慣常稱呼;姐姐認識幾位外姓少女,間中入屋探訪江家,與姐姐聊天和織手襪。

昔日江家生活困難,母親等圍村婦女向工廠的人領取工料,在家穿膠花和織手襪幫補家計,每打手襪工費約3毫、4毫,兩、三天後工廠的人取回製成品,再向山寨廠交貨。江志賢11、12歲時已在家幫忙,負責織手指頭的部份。當年社會福利不完善,圍村婦女自力更生,從事出賣勞力的工種,例如晚間到唐樓倒糞、到酒數倒餿水、到石礦場揼石仔等,穿膠花、織手襪已算不錯的工作。1970年代中生活條件改善,從事厭惡行業的衙前圍村民才慢慢減少。




標題 全家遷出衙前圍的經過。昔日的鄰里關係和村民生計
日期 24/04/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0分3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12
懷念昔日的圍村生活
江志賢坦言在衙前圍住了20多年,對昔日生活有點懷念。遷出後每次回村思潮起伏,百感交集,不知何故他習慣站在舊居前緬懷,想起成長的住屋、逝去的母親和童年的往事,每次都帶點唏噓。童年片段包括返學、掟仙、媽廟拍公仔紙等,他認為圍門前空地是最深刻的地方,瓜子伯在圍門擺賣小食,小童在檔口聚集談天,瓜子伯離世後,江志賢等青年替他辦理後事,盡顯深厚的人情味。江志賢讀中一時開始在空地「掟仙」,獲勝者沒收對手的硬幣,帶有賭博成份。他認為對村的感情,很視乎這條村由誰辦事,吳志榮是他的童年玩伴,基於友情因素,江志賢盡力幫忙吳志榮辦理村務。

他認為衙前圍有「6成」可算是鄉下,他從未返回海豐的家鄉。遷出後回村探望親友時,獲「三叔」、「三嬸」等人熱烈招待。他小時候另取名「如群」,踢波時大家稱為「如佬」,返村時長輩皆親切地叫「如佬」。昔日他有時上鄉公所聊天和打麻將,但現時全村已水靜河飛,環境大不如前。江志賢的兄弟姐妹早年已遷出衙前圍,欠缺吳志榮、吳肇基之類的畢生好友,對村事的投入和熱情有所不及。




標題 懷念昔日的圍村生活
日期 09/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4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KCY-SEG-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