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

李富
前任衙前圍鄉長

性別:
出生年: 1929
受訪時年齡: 83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消防員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坐在圍門前講古的父老水泉伯

戰前衙前圍陳姓人已遷至坑口,只餘陳水泉(水泉伯)一家在衙前圍。他是李富的父執輩,因略懂英文,經常代表衙前圍對外交涉。水泉伯在衙前圍與女兒終老,臨終前在家準備棺材。60歲後水泉伯在村閑居,平日喜歡在踎前坐籐椅休憩,李富幼時經常湊近,聽他訴說衙前圍的往事。昔日三姓祖在侯王廟附近定居,人丁單薄,經常被匪幫「打明火」(戰前民間對搶劫的俗稱),後在衙前圍建村,四角建有炮樓,正門前設吊橋。為防範張保仔餘黨紅頭賊入村搶劫,每晚6、7點村民趕豬牛入圍內,拉起吊橋封村,直至翌日早上放橋。




標題 坐在圍門前講古的父老水泉伯
日期 23/0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01
週圍跑偷東西自己開火煮食

李富幼時頑皮,經常到衙前圍的四週遊蕩,偷摘菓子廠的蕃石榴和山楂,又與羅三記的子弟到菜園摘芥蘭,切菜用豬油炒冷飯果腹,伴着雞蛋和豉油食用。圍外的「踎」有菜地和草地,村民任由雞隻活動,雞蛋隨地可拾。李富6、7歲已懂洗米煮飯,家中廚房有兩個鑊,一大一小。當年要燒草煮食,並只用豬油炒菜,未有生油。母親定期上山割草,出發前在廚房煲湯,某次李富趁母親不在,自己在鑊加水,後被母親取笑。




標題 週圍跑偷東西自己開火煮食
日期 23/0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02
烏燈黑火、早眠早起的農村生活

戰前村民燒火水燈照明,李富二叔出洋行船,從美國買玻璃燈回鄉。每天下午4點,李富清洗燈筒,準備晚上做功課時用。日治時期,村民改用較污濁的油燈,棉芯點燈時冒出黑煙。由於燈光不足,村民一般5點晚飯,天黑前已入睡。李富母親下午不用照顧兒子時,跟村內的婦女圍坐打牌,玩客家紙牌(六糊)消遣。1950年代李富婚後仍保持早睡早起,天未亮已起床照顧嬰孩,夫妻要餵奶和洗尿布。




標題 烏燈黑火、早眠早起的農村生活
日期 23/0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03
騎膊馬隨父親出九龍城飲茶

戰前九龍城的茶樓包括「嶺南茶樓」、「統一茶樓」、「兄弟酒家」、「夢香酒家」,「酒家」檔次高於「茶樓」。當年茶樓以兩層的餐枱侍客,下層擺放翠牡花和棋子餅。李富6、7歲時家境不錯,星期六隨父親品茗,有人為巴結父親,自願充當「傍友」,讓年幼的李富「騎膊馬」出行。茶樓主要點心有叉燒包、排骨、糯米卷、糯米雞,冬季供應臘腸卷和雷公鑿。「雷公鑿」即豬潤皮包裏肥肉,咬下時擠出肥油。戰前茶樓較少供應牛肉,因牛主要用來耕田。




標題 騎膊馬隨父親出九龍城飲茶
日期 23/0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04
調解鄉村紛紛的長老和國術師傅

衙前圍村民之間如有糾紛,大多由各姓的長老出面平息。吳姓和李姓的長老具有無上權威,深受後輩尊敬。村與村之間如有衝突,由各村的有勢力者調停,例如國術師傅。當年衙前圍曾舞麒麟慶節,莆崗有村民攔截挑釁。戰前每村均有一、兩名師傅,指導村中子弟練武。李富父輩年代不少青年練武,李富童年時習武風氣已不如前。和平後生活緊張,村民忙於謀生,且練習場地愈見不足,習武之風更趨沒落。




標題 調解鄉村紛紛的長老和國術師傅
日期 12/03/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05
戰前鄉村的噗仙和燒衣習俗

「噗仙」是農曆七月和中秋上演的神功戲,主持人是「盲蛇」師傅。「盲蛇」住在衙前圍內的閒屋,單身終老,平日義務替村民辦理紅白二事,靠撿海產和摘菜維持兩餐。小童稱「噗仙」為「噗生牛仔」,開始時一名村民被鬼上身,全身隨着鑼鼓聲震動,身灼香枝亦不覺痛楚。 「噗仙」目的是驅走村中邪氣,吸引不少村童在圍門前聚集觀看。

七月初七的七姐誕有燒衣的習俗,鄉下人流行燒街衣祭幽。燒衣後有撒錢風俗,小孩爭搶掉在地上的一仙、二仙紙幣。小童到羅三記等商戶討錢時,高唱童謠:「燒衣唔撒紙錢,今晚事頭婆畀鬼擰」。七姐誕是戰前流行的民間節慶,終身不嫁的「阿嬤」(媽姐)尤其重視賀誕。




標題 戰前鄉村的噗仙和燒衣習俗
日期 05/03/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06
戰前興高采烈的打醮行鄉

戰前衙前圍九約的太平清醮歷時數日數夜,事前在九約登告示,由村民報名捐款。九約是指衙前圍為首的九條村,包括沙埔、元嶺、隔坑、石鼓壟、打鼓嶺等村。當年村民抬天后行鄉歷時整天,隊列由衙前圍村民組成,父老若年過60享有坐橋的優待,喃嘸随隊進行法事。隊伍中有好奇尋樂的男女童,鑑於戰前民風保守,經常過家的女人被嘲「三八」,故16歲以上女童一般不參加行鄉。隊伍每抵達一村,該村父老在村口相迎,並備奉甘蔗、麵包、大光酥、煎堆、荷蘭水、檸檬水等小食。行鄉小孩享受美食,興高采烈,當時更有「咬蔗心」的遊戲。




標題 戰前興高采烈的打醮行鄉
日期 23/02/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07
戰前九龍城鄉村的農歷新年

昔日歲晚衙前圍的富戶準備豐富的賀年食品,例如米餅、年糕和煎堆。煎堆和年糕要分鑊炮制,傳統年糕厚6吋、長18吋,以松樹枝生火蒸24小時,煎堆則主要用作拜神。年三十晚村民以碌柚葉沖涼,換上新衣新鞋。踏入年初一前夕有「燒年更」之俗,村民在門口燒炮仗,燒至正月十五,這風俗維持至1960年代。城寨後山中部有一塊「叮噹石」,戰前村民搭竹棚擔梯,爬上石頭燒炮仗,地上的鞭仗衣厚達1呎。土瓜灣炮仗街「廣萬隆」是最有名的鞭仗舖。戰前新年時有不少水上人參拜侯王廟,當年香火較黃大仙廟興盛。




標題 戰前九龍城鄉村的農歷新年
日期 12/03/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分2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08
新移民湧入刮破寧靜的圍村

戰前大量衙前圍村民出外打工,圍內有不少丟空的閒屋。村民集中住在第一、二、三巷,每條巷住了4、5戶人家,至第四、五巷人口驟降,第六巷更是十室九空。入夜後小孩為免鬧鬼,不敢走近後面的3條巷。替村民做法事的「盲蛇」師傅住第四巷,精神失常的「懵婆」則住第五巷,有時她無故脫衣。廣州淪陷後不少難民湧港,租金和糧價上漲,衙前圍出現了200、300個新移民。圍內房屋升值,每房間和床位的月租分別漲至12元和3元,不少村民放棄養豬,將豬房租出賺大錢。




標題 新移民湧入刮破寧靜的圍村
日期 05/03/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09
日治時期家人的失散和離世

李富屬於衙前圍李氏的二房,祖父李觀福生三子,長子錦全是李富的父親,李富有一弟名李榮。李富二叔名娶古氏為妻,生一子一女,分別是李貴和李勤。其後古氏因肺癆而殁,二叔續弦娶石澳人王氏,生兩子名李華和李年。香港淪陷前夕,二叔染肺癆病去世。日治時期王氏攜兩子離開,至今失去聯絡;古氏的兩名子女餓死,李富弟弟亦被母親帶走,兩人失去聯絡。李富三叔無後,曾收養一子,但已失去聯絡,李富感嘆童年的伙伴大多已離世。




標題 日治時期家人的失散和離世
日期 23/02/2012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2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10
日治時糧食不足長期患病

日治時期李富一家搬往九龍塘模範村,母親種田養雞,父親在香港仔藍鳥造船所上班。家人在模範村獲配3畝地,菜田和蕃薯田各佔一畝地,蕃薯除用作自家糧食外,剩餘者或作售賣,或當貨幣使用,每擔值百餘元軍票。患瘧疾的李富到九龍城市集看病,由余朝光西醫主診,每次付診金一擔蕃薯,最終李富靠敷艾草和飲薑湯治癒瘧疾。日治年代飲食不規律,大多每天吃兩餐,家人有空才煮食。蕃薯是主糧,間中用薯蕃葉(薯苗)煮粥,蕃薯飯已算最豐富。李富間中就地拔生番薯,未經清洗和煮熟即入口,曾感染迴蟲病,肚脹導致行走不便,最後向余朝光西醫求診,經打針食藥才治癒。




標題 日治時糧食不足長期患病
日期 12/03/2012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2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11
遷出圍村不痛不癢郤離土不離鄉

1960年代李富搬離衙前圍村,全家入住公務員宿舍。當年母親和弟弟仍在衙前圍居住,直至1980年代才出售住屋。遷離後李富和妻兒仍每天在村食晚飯,下午妻子攜兒子放學回村,幫忙做家務和煮食,晚飯後才回宿命入睡。1980年李富一家遷離公務員宿舍,搬入現時的彩雲邨單位。李富離開鄉村多年,居住環境不斷改善,完全沒有適應問題。衙前圍的屋沒有廁所,要用痰罐如廁,每日清早倒夜香;宿舍和屋邨有廁所,衛生條件大為改善。早年衙前圍居民每天到水井擔水沖涼,附近七層大廈落成後,改用大廈水喉水,然後煲水沖涼,李富搬至宿舍和屋邨後,改為使用石油氣和煤氣爐,熱水供應更方便。




標題 遷出圍村不痛不癢郤離土不離鄉
日期 12/03/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F-HLT-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