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工業
最近瀏覽

行業焦點

香港塑膠業的涵義

塑膠這種化學聚合物,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常見塑料有軟膠、硬膠、亞加力、百折膠、PVC等,形態有粉狀、粒狀、膜狀、片狀等。塑膠初期主要用於軍事,二戰後始廣泛在民間應用。塑膠具有光澤鮮艷、耐熱抗化、施工簡便、循環再用等特點,能夠取代樹膠、金屬、木材、玻璃等工業原料。

塑膠業可分為塑料煉製、塑料生產和製品生產三大部分,分別涉及塑膠粉粒的高温煮煉、塑膠薄膜/膠片的生產、消費品的生產。前兩者涉及化學工序,企業名字一般有「化工」字眼,成品生產的工廠則多以「製品廠」、「塑膠廠」命名。塑料煉製和塑料生產屬於資本和機械密集工業。本地塑膠業以製品生產為主流,常見生產方法有注塑、吹塑、吸塑和擠出等,用啤機將塑料送進工模定型,操作原理簡單。

香港塑膠業在戰後初年萌芽。不少內地工業人士受到國共內戰和政權更替的衝擊,來港定居,在港開設各種具規模的塑膠廠,例如:中元塑膠廠和開達實業有限公司於1946年至1947年成立,創辦人來自上海、廣州和潮州一帶。此外,戰後不少歐美化工企業在港成立辦事處,為本地原料商和廠家供應塑料,其中卜內門、孟山都和陶氏化工是主要供應商。

 

大廠和山寨廠的營運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塑膠廠多是山寨形式的小型工廠。這些山寨廠位於舊區唐樓或街舖,開業時廠房大多僅佔數百呎,只設置少量手搖式啤機。山寨廠以家庭模式經營,員工以家庭成員為主。山寨廠缺乏人事管理的概念,分工不甚明確,員工缺乏技術訓練。山寨廠廠家多在年輕時創業,有以夫妻檔合力經營。

山寨廠家數千元便可創業,營運資金有限,購買原料、支付工資或擴充規模往往要向錢莊、供應商或同行借貸。當年有句流行諺語「刮刀門楣,出刮刮,入刮刮」,形容高利貸盛行。初期產品利潤高,不少小廠家靠貸款渡過難關,日後逐步走上發跡之路。山寨廠創辦人多學歷較低,知識水平有限,大多不諳英語,加上公司規模細小,沒有獨立的市場部門,廠家只能依賴洋行(出入口商行)接洽外國訂單,因而經常給洋行操縱和壓價。

大型塑膠廠主要由上海籍商家創辦。相對山寨廠而言,大廠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上明顯佔優。大廠多設有標準廠房,資金雄厚者可興建附設辦公室的多層工廠大廈。大廠聘用多達數百名員工,設有工模、生產、財務、市場等部門。大廠在訂單應接不暇時,會將部分工序外發,動員徙置區居民和山寨廠的人力。大廠有獨立銷售或營業部門,僱用專職行街(推銷員),對洋行依賴較少。有些大廠甚至可邀請外國客戶來港,直接在公司洽談生意,不必透過洋行做中介。此外,大廠會參與本地和外國的展覽會,接觸外國客戶,更可加強公司和產品的知名度。

 

工業家創業模式

塑膠廠的創辦人大多白手興家,投身工業背景各異,既有貿易系統出身的原料行、洋貨舖職員,也有技術領域出身的製模和機械師傅。工廠的發展模式和特點,與創辦人的出身有密切關係。

商界出身的廠家市場觸覺較敏銳,在買原料和接單方面較有優勢,在生產技術上則較依賴專才。技術出身的廠家較擅長產品研發和機器改良,不過在買料和接單方面則受制於人。

企業創辦人大多是普通工人出身,抱着「力不到不為財」的理念,在創業期事事親力親為,日間跑洋行求訂單,晚上返廠接續生產操作,往往通宵達旦。第一代廠家少有曾接受高深教育者,普遍缺少企業管理知識,即使工廠規模擴大,依然採用山寨式管理方法。直至1980年代至1990年代曾受現代教育的第二代接班後,工廠才逐漸建立較完善的生產、財務和人事等管理制度。

 

產品和市場的演變

戰後民生物資短缺,香港塑膠業處於萌芽時期,產品以簡單用品為主,例如水戰後民生物資短缺,香港塑膠業處於萌芽時期,產品以簡單用品為主,例如水杯、奶嘴、牙刷、髮梳、相架、麻將牌等。1950年代中,產品逐漸多元化,塑膠玩具和塑膠花興起。1960年代初,塑膠花最蓬勃;1965年後,玩具成為塑膠業的最大範疇,香港自此贏得「玩具王國」的美譽,隨後的玩具產品吸收金屬、電子、動漫等創新元素,玩具業亦逐漸發展成獨立於塑膠的新行業。

香港塑膠產品以外銷為主。戰後至1950年代的市場以南洋為主,當地因華僑人口眾多,還有種族和文化紐帶的利便,而成為廠家創業伊始的出口首選。1950年代後期港貨的品質走上軌道,加上英聯邦特惠稅帶動,美國在1960年代後成為香港塑膠品的主要市場,尤以玩具為甚。

1970年代以前,洋行在塑膠業發展扮演關鍵角色。一件產品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上,一般要經過出口商、入口商、零售商/百貨公司等多重關卡。出口商俗稱「洋行」(負責南洋市場的稱為「莊口」),在中環和尖沙咀等商業區設有辦公室,一方面從外國入口商、零售商接訂單,再將訂單分發至本地廠家,廠家將製品賣給洋行,洋行再轉賣給落單客戶,從中賺取相當佣金。1970年代後,廠家因接單能力日趨成熟,減少依賴洋行。

香港塑膠業的本地市場規模較小,本銷產品以日用品為主。經營本銷的廠家注重品牌的創立和推廣,並積極參與中華廠商聯合會舉辦的香港工展會,藉此提高公司的名氣。

 

代工生產經營模式

1960年代末,不少歐美玩具品牌企業將生產轉移至香港,與本地塑膠廠以代工生產形式合作。例如:本地塑膠廠為跨國玩具企業如美國孩之寶和美泰等公司代工生產。 代工生產促進香港玩具業發展,香港在1972年成為世界最大玩具出口中心。

歐美品牌公司對產品要求高,而外國大型連鎖百貨零售商亦會親臨巡廠驗貨。代工生產的企業因此需要改善廠房環境,遵照國際玩具業操守委員會規格,加強原料、產品和包裝的檢驗,確保產品安全,甚至要顧及人權問題,例如不能僱用童工。代工生產間接推動本地塑膠業提升質素。品牌玩具產值較高,為香港廠家帶來較佳利潤。不少企業承接代工生產訂單後,業務邁向高峰。

 

塑料化工業的興起

香港塑膠廠除了以注塑、吹塑技術生產塑形產品外,亦有生產塑膠薄膜製品。1950年代初有廠家開始從日本、台灣入口PVC塑料薄膜,利用高週波機生產文具、吹氣公仔、書包、銀包、浮泡等製品,惟成本頗高。香港的塑料生產業規模很小,田氏化工是少數生產商之一。田氏化工創辦人田家炳在1958年從印尼移居香港,在屯門青山灣創辦佔地約30萬呎的田氏化工廠,1960年起向本地廠商供應廉價PVC薄膜,促進PVC下游加工業的發展。

1960年代初,香港PVC製品業尚屬萌芽階段。田氏在1962年於荔枝角道興建工業大廈,以低廉租金租給PVC加工廠,工業大廈底層是田氏貨倉,方便運送PVC薄膜到訂貨的下游廠家。田氏又以低價提供貿易中介服務,在中環設辦事處向外商推介下游工廠的產品。就產量和產值而言,1980年代是PVC製品業的高峰。1990年代,隨着本地廠家北移生產,PVC行業走向尾聲。

外資塑料生產商來港設廠,印證本地塑膠業的高峰。1976年,陶氏化工在青衣生產硬膠的化工廠落成,總投資額約3,200萬美元。陶氏當年是香港唯一生產硬膠的公司,廠內配備聚合反應器、單體儲存機、PS切粒機等尖端機器。經營這類高資本、高技術的化工廠並非本地廠商力能所及。

 

生產線北移的進程

香港塑膠廠在1980年代初開始北移。由於語言文化紐帶的關係,不少廠家在鄰近香港的珠三角地區設廠,採用「三來一補」模式經營。港廠北移後產能增加,能夠接更大的生產訂單,獲得豐厚利潤。

不少塑膠廠北移後仍在香港辦公室保留接單、會計、物流、貨倉等部門,形成內地與香港前店後廠的分工模式。1990年代初,香港工業進一步移植內地,廠家擴大內地的投資規模,移山買地興建大廠,集廠房、辦公樓和宿舍於一身。隨着內地廠房愈見規模,內地員工技術提升,上述的工業支援服務亦陸續北移。

塑膠原料廠相對於製品廠較遲北移。塑料化工業並非勞動密集,加上搬廠成本較高,廠家對內地設廠較為審慎。田氏化工鑑於1980年代台灣已有PVC塑料商在內地設廠,對香港同業構成重大競爭,最終於1992年及1999年分別在東莞和廣州設廠,結束香港的生產線。

 

塑膠業的商會組織及政府支援單位

戰後初年,香港大部分塑膠廠尚在草創階段,廠家閉門造車胼手胝足經營,行家交流聚會的時間有限。1950年代末,不少公司已上軌道,團結同行的商會相繼成立。香港塑膠業廠商會和港九塑膠製造商聯合會均於1957年成立,香港潮僑塑膠廠商會於1960年成立。三大商會分別吸納不同籍貫和營業規模的同行,主要功能包括宣傳政府政令、舉辦工業展覽會、聯繫同行等。廠家按照公司或個人需要而參加商會,參加形式和側重點各有不同。1959年,香港工業總會(簡稱工業總會)成立,代表工商界向政府反映意見。工業總會在1959年成立周錫年基金,保送年輕塑膠從業員出國學習機器和原料等知識。其後,工業總會成立品質控制中心和科學管理協會。

政府方面,工商業管理署於1949年成立,提供貿易轉介服務,協助外國客戶聯繫香港廠家。政府於1960年代,在觀塘、葵涌發展工業區,興建工廠大廈,為中小型塑膠廠提供廉價廠房;1970年代末,在大埔及元朗興建工業邨,提供更多工業用地。香港貿易發展局在1966年成立,協助廠家發展國際市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在1967年成立,向塑膠廠家提供技術指導、培訓等服務,出版過《塑膠工業》和《塑膠工藝季刊》等專業刊物。

 

參考資料

1.)陳華昌訪問,2011年2月28日。

2.)劉的華訪問,2011年1月24日。

3.)田家炳、田慶先訪問,2010年11月9日及11月16日。

4.)林亮訪問,2010年9月29日、10月19日及11月12日。

5.)黎潔芳訪問,2010年8月9日、11月15日及11月25日。

6.)‘Plastic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November 1954), p.9-11.

7.)‘Hong Kong's Artificial Flower Industry’,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anuary 1957), p.8-9.

8.)‘Toys, Dolls and Gam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November 1959), p.308-311.

9.)‘Plastics in the Home’,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60), p.85.

10.)‘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lastic Flower Industry’,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y 1961), p.198-199.

11.)‘Hong Kong Raincoat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February 1962), p.62-63.

12.)‘The Flowers that bloom……’,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ly 1962), p.308-309.

13.) Han-chow Chieng, Hong Kong Plastics, Hong Kong: Wah Sun Hong Ltd., 1984

14.)Ma, Pik-hei, Lillian Cecilia,.The plastics industry in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58.

15.)Lei Kwok Kit, The Plastics Industry of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3.

16.)Chu Chi King Maria Goretti, Plastics Industry In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6.

17.)梁知行,「一九六五年塑膠業概況」,《香港塑膠》(第五卷,第三期,1966年3月1日),香港: 香港塑膠業廠商會,頁1-3。

18.)梁知行,「一年來塑膠工業之回顧與前瞻」,《香港塑膠》(第十四卷,第一期,1975年1月),香港: 香港塑膠業廠商會,頁1-3。

19.)楊仕權,「工業訓練教育的建基問題」,《香港塑膠》(第五卷,第六期,1966年6月1日),香港: 香港塑膠業廠商會,頁1。

20.)唐有洪,「塑膠業海外貿易」,《香港塑膠》(第十四卷,第一期,1975年1月),香港: 香港塑膠業廠商會,頁3-4。

21.)「本港成為玩具出口中心,產品出口數額逐年上升」,《香港塑膠》(第十六卷,第十一期,1977年11月),香港: 香港塑膠業廠商會,頁3。

22.)陳詩華,「香港塑膠業之展望」,《潮僑塑膠廠商會成立特刊》(1961),香港: 潮僑塑膠廠商會,頁2-3。

23.)陳詩華,「特惠稅與香港塑膠業」,《潮僑塑膠廠商會年刊》(1962),香港: 潮僑塑膠廠商會,1962年,頁7-8。

24.)李嘉誠,「一九六一年日本國際展覽會觀感」,《潮僑塑膠廠商會成立特刊》(1961),香港: 潮僑塑膠廠商會,頁4。

25.)李嘉誠,「談塑膠工業與經營管見」,《潮僑塑膠廠商會年刊》(1962),香港: 潮僑塑膠廠商會,1962年,頁5-6。

26.)林雲銘,「香港塑膠花業擴展設計」,《潮僑塑膠廠商會年刊》(1963),香港: 潮僑塑膠廠商會,1963年,頁19-21。

27.)林雲銘,「香港塑膠工業的進展」,《潮僑塑膠廠商會年刊》(1966-67),香港: 潮僑塑膠廠商會,頁29-32。

28.) 陳培,「香港塑膠玩具的發展與前途」,《潮僑塑膠廠商會年刊》(1966-67),香港: 潮僑塑膠廠商會,頁33-35。

29.) 何兆麟,「塑膠工業內在問題的商榷」,《港九塑膠製造商聯合會會刊》(1971-72),香港:港九塑膠製造商聯合會,頁1-2。

30.) 伍世惠,「國際金融動盪及股市狂熱帶給工業的困難」,《港九塑膠製造商聯合會會刊》(1971-72),香港:港九塑膠製造商聯合會,頁2-3。

31.)「一九七一-二年香港塑膠製品產銷情況」,《港九塑膠製造商聯合會會刊》(1971-72),香港:港九塑膠製造商聯合會,頁8-9。

32.) 林世強,「塑膠廠經營和管理」,《塑膠工業》 (第二期,一九七七年八月號),香港: 世界貿易出版社,頁10-12。

33.) 「香港的塑膠業與火警」,《塑膠工業》 (第五期,一九七七年十一月號),香港: 世界貿易出版社,頁8-11。

34.) 黃金湛製表、鄭沛基評論,《塑膠工業》(第十九期,一九七九年一月號),香港: 世界貿易出版社,頁8-9。

35.)「香港玩具業的現狀」,《塑膠工業》(第二十一期,一九七七年三月號),香港: 世界貿易出版社,頁28-29。

36.)「電子推動塑膠業---新崛起的大廠」,《塑膠工業》(第六十四期,一九八二年十月號),香港: 世界貿易出版社,頁28-29。

37.)「技術簡易、新潮活潑的PVC吹氣製品」,《香港塑膠電器電子業》,香港: 世界貿易出版社(《塑膠工業月刊》編輯),1983年8月7日初版,頁100-101。

38.) 硬膠短缺中看香港硬膠主要供應商---陶氏青衣化工廠」,《香港塑膠電器電子業》,香港: 世界貿易出版社(《塑膠工業月刊》編輯),1984年2月初版,頁7-9。

39.) 香港塑膠業廠商有限公司,《香港塑膠業五十年》,香港 : 香港塑膠業廠商有限公司,2010年。